马英九韩国瑜朱立伦江启臣张善政蒋万安卢秀燕龙年春联欣赏
发布时间:2025-09-26 02:16 浏览量:1
在喧嚣里看见一支笔:马英九、韩国瑜、江启臣和朱立伦
国民党的政治人物毛笔字非常不错
看人先看字?在选举场合,这话听起来像笑话。可偏偏,有几位蓝营的政治人物,一拿起毛笔,台下骂声就会慢半拍。你可能不喜欢他的政见,但你会盯着那一笔一画,心里悄悄想:这手劲,倒也不差。
先说马英九吧。很多年以前,他还年轻,西装笔挺,讲话慢条斯理,一手“法学博士”的标签挂在身上。人们说他太书生、太规矩。但上台写几个字的时候,画风一变——起笔轻,收笔稳,像是一个自我要求很严的人,连呼吸都按拍子来。有人打趣,说他写字像他做人:认真的、慢的、讲究规矩。你会发现,他并不急着讨好你,他在对自己的那一横一竖较劲。
韩國瑜就不一样。那年他在高雄掀起热潮,街头一阵一阵的人潮,喇叭里的话不怎么修饰,话说到嘴边就抛出去,像小贩吆喝,真诚又带点火气。他写起字来,像讲话一样,敢写,落笔重,墨色黑得很实。有人说这字不精致,可看着痛快,像夜市里的大碗牛肉面,谈不上精巧,但热气腾腾。政治那阵风过去之后,他的字还在——有些东西散了,有些东西留下来,这倒是挺有意思的。
江启臣又是一种气质。七十后,年纪一摆上去,算蓝营里的“年轻派”。他当主席的那段日子,外界说他肩上担子重,步子又迈不开,夹在两头,难啊。我记得他在一次小型活动上写字,纸张摊开,不多话,甩腕、提按,细看有筋骨,像是练过基本功的人,不求华丽,先稳。也许是这一代人的宿命:你想走得快,但总要回头看看老人家的眼色。字里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克制——这不一定好,但挺真实。
至于朱立伦,老实讲,他的字干净,结构正,但你让它站在台上“震场”,还差那么半口气。他是六十后的标准中产气质,受过良好教育,情绪不外露,讲话讲理,写字也是,规规矩矩,没太多惊喜。有人可能会说“少了点味儿”,但我倒觉得,这也符合他的人设:稳、理性、算计过。只是,毛笔有时不吃理性这套,它要那股不怕错的狠劲。朱的字,像会计打的账——清楚,但不飞。
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对照:四个人,四种书写。马的谨慎,韩的豪气,江的克制,朱的周正。换个说法,就是四种处理世界的方式。政治是舞台,书法是后台。台前热闹,后台要安静,手腕得沉,心跳要慢下来,这时候才看得出一个人的底子。
细聊马英九。他身上有一种老派的自持,常被人笑说“教科书式”的人。可你把时间往回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他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写字,对他是习惯,更是某种自我管理。用笔像走路,脚步要稳。执政失意时,他也写,写给民众、写给活动,写几句座右铭。有人接受,有人不屑,公道不公道另说,但你能感觉到他在那几笔里给自己打气:不要乱,不能急。写字是静功,政治是动功,他是想用静去制动。
再说韩国瑜。他是“人来疯”式的政治人物,镜头给他,他就能把气氛挑起来。可人一回家就不一样了,他也有沉默的时候。朋友说,他写字的时候不太讲话,手掌压住纸,像在压住那些纷纷扰扰。“庶民”这个词,跟他拴得太紧了,喜也它,忧也它。字迹上看得出抖动,不是技术问题,是心事重。你说他粗?他未必不懂细,可他的舞台不允许他慢慢雕花。他那股子粗壮劲儿,反而把字填得很满。
江启臣这代人,学校里还在写毛笔字,周三下午拿着字帖,一排人蹲在桌前,墨香混着粉笔灰。他后来念书、从政,没把这习惯丢掉。有人问,书法能干嘛?他笑笑说,练心。说的是客气话,但也是真话。2020年前后,他接牌子,党内外罵都找上门来,一次会后,大家散光了,他留下来收纸、收笔,不急着走。你不敢说这一点点静气能改变什么,但它不至于害人。人到了旋涡中心,很容易发飙、失语、乱打。对江来说,写字像按一个“暂停”。
朱立伦的故事,绕不开“准备很久”这四个字。他像一个一辈子考前复习的人,东西都会,就是考场上要一点“破釜沉舟”的气。书法上也是这个问题。他每一笔都到点,但少了些潇洒。不是能力问题,是性格。政治上,观众有时候喜欢“对不对”之外的“哇,这一下”。他的字,更多的是“对”,少“哇”。不过,换一个角度看,台湾这岛上,太多人擅长“哇”,也不一定是好事。
闲话一句,台湾社会跟毛笔这玩意儿,缘分挺深。庙口的春联、店门口的福字、学校里那种用过头的宣纸——童年记忆里都有。你说时代变了,键盘敲两下就行。可到了某些场合,没有毛笔就好像少点仪式感。政治人物也明白这一点,还愿意练、愿意当众写,说明他们也在维持一条看不见的线:我们还记得规矩、还知道一笔一划要负责。听起来老派,但在一个每天被推送和热搜裹挟的年代,这种“慢动作”反而不讨厌。
当然,别把字当成通行证。字好看,不代表决策漂亮。我们都认识那种写一手好字但脾气奇差的长辈,也见过字歪歪扭扭但仗义直爽的朋友。书法是窗,不是人本身。可这扇窗还是有用的:你看久了,会对一个人的耐心、节奏、胆量,有些直觉。马的“细”,韩的“猛”,江的“稳”,朱的“谨”,都从笔下透出来,跟他们在政治里的影子,恰好对得上。
时间线拉回近几年,权力的棋局换了几手,海风一阵比一阵硬。那些在台上举过墨笔的人,也有各自的起落:有人退到幕后,有人再披战袍,有人半路停下喘气。可你会发现,不管他们站在台前还是背后,写字这件小事、慢事,还在。他们也许没想过,这反倒是他们最不像“政治”的那一面。
有次在地方活动,老人家挤在前排,一边看,一边摆手:“写大一点啦,看不清楚。”台上那位笑一笑,把“家”这个字写得很满,像是故意。观众鼓掌,手机一起举高。是啊,谁不想“家”大一点、稳一点呢?政治这东西,说远也远,说近也近,落到最后,还是希望过日子的人,能睡得踏实。毛笔这一横一竖,算不得大事,但它提醒我们:有些东西要慢慢写,急不来。
写到这,你可能会问:那谁的字最好?我倒不想给一个排行榜。时代不是书法比赛,政坛也不是书画展。我们更在意的是,在那些看得见的笔画之外,他们有没有在看不见的地方,执着过、迟疑过、悔过、改过。字可以临帖,人生临不了帖。哪一天,他们在台上不再需要靠一幅字暖场,我们或许也学会了:不必每一次都被口号推着走,偶尔停一停,看看那道起笔,想一想要落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