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杜聿明问妻子是怎么逃离台湾的,她回答:蒋介石有求于我
发布时间:2025-09-27 11:25 浏览量:1
1963年,曹秀清从美国辗转来到北京,与分别了14年的丈夫杜聿明见面了。
杜聿明十分激动,心中感慨万千,想不到妻子被蒋介石裹挟到台湾,有生之年还能再见面。
带着疑问,杜聿明问曹秀清,“你是怎么逃出台湾的,蒋介石会放你走?”
曹秀清回答说,“那时蒋介石有求于我,而我要离开台湾,正中我下怀。”
杜聿明很好奇,便追问曹秀清究竟怎么回事,曹秀清便讲起了那段心酸往事。
曹秀清是陕西米脂人,跟杜聿明是同乡,父亲是米脂当地有名的商人,她从小聪明俊秀,接受了良好教育,受到父亲走南闯北的影响,她胸怀开阔、胆识过人。
1923年,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1岁的曹秀清嫁给了19岁的杜聿明。
与曹秀清家一样,杜聿明家也是大富户,拥有很多田地,他的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后来参加同盟会,在当地颇具影响力。
结婚后一年,杜聿明到南方求学,后来进入黄埔一期就读,毕业后受到蒋介石赏识,一步步得到历练和成长,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嫡系骨干,在国民党军中担任要职。
曹秀清第一次与杜聿明分别后,到榆林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此期间加入了共产党,与杜聿明分属两党。
后来,受到蒋介石反革命事件影响,曹秀清被迫退党到南京找杜聿明,自此当了家庭主妇。
曹秀清与杜聿明一共生育了三男三女,尽管二人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很好,随着杜聿明不断得到升迁,曹秀清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在国民党军太太团中颇具分量。
或许是因为参加过共产党的缘故,曹秀清做人本分,生活朴素,不管地位有多高,她都能与杜聿明同甘共苦,夫妻二人相濡以沫,还时常规劝杜聿明不要做伤天害理之事,她的仁慈之心对杜聿明的影响很大,也让杜聿明成为一个爱国之人。
抗战时期,杜聿明在外打仗,曹秀清则在家操持家务,尽管她在人前风光,但时常为丈夫担忧。
好不容易熬到抗战结束,曹秀清本以为可以过太平日子了,蒋介石却悍然发动内战,杜聿明也只得再度奔赴战场,她深知解放军的厉害,每一次杜聿明出征在外,她都提心吊胆。
1948年底,淮海战役即将爆发,杜聿明被委任为徐州“剿总”副司令,离开上海奔赴前线,曹秀清则留在上海家中。
当时,杜聿明的母亲过七十大寿,国民党许多官员都送去贺礼,就连蒋经国都送去3000美金,这当然是蒋介石授意的,毕竟杜聿明身肩重担,关乎到战争胜负及几十万大军的死活,必须加以拉拢以安其心。
但是,曹秀清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淮海战败的消息传来,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杜聿明生死未卜。
着急万分的曹秀清当即乘车到南京找蒋介石,她怒气冲冲地进入“总统府”,大喊着要蒋介石还她丈夫,但蒋介石不敢见她,只是让人传话说会厚待她,她却不依不饶,大声嚷嚷着说:
我的丈夫身体有病,还要他率部突围,他走不动,突什么围呀!不是明明要他的命么?
蒋介石当然不可能见曹秀清,曹秀清又闹了好一会才离开,第二天报纸就发表了标题为“曹秀清大闹总统府”的报道。
蒋介石其实知道杜聿明被俘了,但他宁愿杜聿明已经死了。
既然杜聿明没死,那他的家人对蒋介石就还有用,至少可以要挟他,不让他投诚,也不让他乱说话,以免对党国不利。
1949年,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蒋家王朝风雨飘摇,曹秀清也开始思考退路,她想要回老家,又想去香港,正当她犹豫不决时,蒋介石派人来了,表面上劝她去台湾,还说会给优待,实际上是在胁迫她。
恰好当时有传言说杜聿明被解放军枪毙了,曹秀清虽不愿相信,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便带着婆婆和五个子女去了台湾,在台北定居。
唯一没有跟曹秀清去台湾的是大女儿杜致礼,她在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资助下,于1947年去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求学,期间与杨振宁相遇并成为恋人关系。
杨振宁是杜致礼在联大附中读书时的老师,两人于195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结婚,杨振宁由此成为杜聿明和曹秀清的女婿。
当时,杨振宁在美国小有名气,是一颗冉冉升起的物理学界新星,很多人都在关注他。
曹秀清到了台湾之后,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杜聿明在时,曹秀清是风光无限的阔太太,但杜聿明生死未卜,她自然坐了冷板凳,那些曾经巴结她的官员,也都离她远远的,她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人走茶凉。
蒋介石也没有兑现承诺,只给了曹秀清很少的救助,根本无法养活一大家子人,无奈之下她只得硬着头皮去找宋美龄和杜聿明的旧部帮忙,这才得以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她也被安排到台北烟酒公卖局制品厂上班,负责收发工作,工资十分微薄。
后来,台湾当局派人调查曹秀清子女的学籍、学费问题,竟然欺骗她说,杜聿明已经被杀,要立烈士牌位,为此还发放了少量补助给几个孩子。
其实,蒋介石这么做别有用心,他知道杜聿明正在功德林监狱改造,却故意宣称杜聿明已死,是党国的烈士,为的就是鼓舞士气,为反攻大陆做准备,他根本不关心杜聿明家人的死活。
可怜曹秀清拿着微薄的薪水,一家人住在狭小的房子里,吃不饱也穿不暖,还要遭人白眼,那份心酸,她这辈子都忘不了。
1956年,曹秀清的大儿子杜致仁打算去美国哈佛大学读书,但家里根本拿不出钱,她便到台湾银行贷款,银行本不愿意,曹秀清便找了一些杜聿明得旧部说情,这才勉强借到钱。
杜致仁来到美国后,读书十分刻苦,成绩也很不错,在他还差一年就毕业时,台湾银行突然中断了贷款,他的学费因此没了着落,如果交不起学费,那他就不得不退学,如此辛苦几年读书就白费了。
无奈之下,杜致仁给曹秀清写去一封信,说需要3000美金交学费,曹秀清根本拿不出这些钱,便硬着头皮给蒋介石写了一份借款申请,蒋介石不念旧情,竟然只批准1000美金,而且是分两年支付的,明显是在为难曹秀清。
蒋介石如此薄情寡义,让曹秀清感到十分心寒,她只得先将500美军给杜致仁寄去,杜致仁拿到钱之后,发现根本不够,一时想不开,竟然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
这件事对曹秀清的打击很大,她恨透了蒋介石,也想要离开台湾这个伤心地,但她又能去哪儿呢?
1957年,杜聿明的母亲去世了,就在曹秀清忙着筹备葬礼时,蒋介石突然殷勤起来,竟然派人送去安葬费,而且按照超高规格举行了葬礼,出席的国民党大员很多,蒋介石还派人送了挽联。
蒋介石为何突然如此?
原来,就在杜聿明的母亲去世前不久,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很快传遍世界,蒋介石开始对杨振宁感兴趣。
当时,蒋介石正在四处网罗人才,为党国大业添砖加瓦,当他得知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便打算利用曹秀清说服杨振宁来台湾,所以突然大献殷勤。
曹秀清得知蒋介石的意图后,便打算将计就计,利用蒋介石“求贤若渴”的心理逃出台湾。
杜母葬礼结束后不久,蒋介石与曹秀清见了一面,正式提出让曹秀清劝杨振宁来台湾,曹秀清早已想好对策,便对蒋介石说:
我愿意劝杨振宁为台湾帮忙,但写一封信一时说不明白,我要到美国去一趟,看望我的女儿,当面提说。你如果不放心,可以派人和我一块去。
蒋介石认为自己开的条件很诱惑,杨振宁根本无法拒绝,加之曹秀清的家人都在台湾,想必不会出什么岔子,便同意曹秀清去美国,但前提必须找人担保。
曹秀清非常高兴,便找来萧毅肃当保人,蒋介石并无异议。
曹秀清选的保人可以说很绝妙,因为萧毅肃身居高职,很受蒋介石重用,与杜聿明也没有太深的交情,如此蒋介石放心,曹秀清也安心,她去美国肯定是不回来的,到时蒋介石也不会因此把萧毅肃怎么样。
蒋介石本来打算派人跟着曹秀清去美国,但转念一想,如此显得没诚意,也会让人看笑话,更会让杨振宁心生顾忌,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曹秀清临行前,蒋介石和宋美龄特意接见了她,给了她一笔钱当盘缠,还让她注意安全,并再三叮嘱她说:
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国争了光。李政道的母亲在台湾,杨振宁的父母都在上海。你这次到美国去,凭着岳母的关系,一定要争取杨振宁博士为党国效劳。
曹秀清表面上答应,还说一定要带回女儿女婿,心里却想着去美国就再也不回来,她还想通过杨振宁的关系打听杜聿明的消息,究竟是死是活,必须有个说法,这么多年了,她为此深受折磨。
蒋介石不允许曹秀清带子女去美国,她临行前提出让一个女儿送自己去美国,说一定会回来,也被蒋介石无情拒绝。
无奈之下,曹秀清只得只身来到美国,见到了杨振宁和女儿杜致礼。
当时,杨振宁很多同学、朋友都在国内,与中国政府也有一些联系渠道,经过一番打听,这才确认岳父杜聿明还活着,正在功德林接受改造。
杨振宁将消息告诉曹秀清,曹秀清高兴地流下眼泪,但没两年功夫就有更好的消息传来,杜聿明被特赦出狱了!
原来,1959年国家签发了特赦令,杜聿明因为积极改造、态度良好而成为第一批特赦人员。
杜聿明出狱之后,决定留在北京生活,国家还给他安排了工作,他第一时间告知曹秀清,并让曹秀清也来北京生活。
曹秀清很想去找杜聿明,但她有很多顾虑:
首先,几个孩子还在台湾,万一自己去了大陆,蒋介石会不会难为孩子们;
其次,曹秀清对大陆的情况还不了解,贸然回去怕有什么意外;
最后,就在杜聿明被特赦后不久,蒋介石派人来了美国,原来他的谎言被戳穿,担心曹秀清也回到大陆去,便派人催她赶紧带着女儿女婿回台湾。
萧毅肃也几次写信对曹秀清说,她要是不回来,自己不好交代。
曹秀清起初还认为,萧毅肃可能会被自己连累,但转念一想,萧毅肃可能是故意这么说的,他位高权重,蒋介石怎么可能因为他当了保人就把他怎么样呢?
于是,曹秀清便写信回复萧毅肃说,“我到美国是蒋介石批准的,你可以去国防部查档案”,此后萧毅肃便不再催促,他知道曹秀清不会回来了,便向蒋介石做了报告,蒋介石骂了句娘希匹,便开始了一番谋划。
蒋介石为了阻止曹秀清回大陆,派人在台湾和美国四处散播假消息,对大陆进行污蔑,一些不明情况的人知道了,便劝说曹秀清不要回大陆,应该让杜聿明来美国。
这时,杨振宁和杜致礼站了出来,他们告诉曹秀清,现在国家政策很好,可以放心回去。
不巧,杨振宁的父母趁着暑假来到美国,又将大陆的政策和杜聿明的工作、生活情况,向曹秀清进行了详细介绍,曹秀清这才放下心来。
曹秀清唯一的担心就是留在台湾的子女了,但朋友告诉她说,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不靠蒋介石救济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蒋介石要面子,为了大局做想,不会对孩子们怎么样的。
于是,曹秀清下定决心回大陆。
1963年6月,在杨振宁的安排下,曹秀清先是飞往日内瓦,再由外交部的同志安排直飞北京,抵达机场时,杜聿明早就等候多时,夫妻二人分别了十多年之后再次见面,激动地相拥而泣,身边的人也深受感染。
曹秀清来到北京后,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她与杜聿明,二人还先后游历了南北许多大城市和风景名胜,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全心全意致力于统一事业。
曹秀清和杜聿明的一系列活动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注意,几个孩子被限制走出台湾,但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1980年,杜聿明因病去世,台湾当局为了让曹秀清回台湾,便让她的四个子女去香港,打算对她进行劝说,78岁高龄的她也来到香港与孩子们团聚,但她最终没有去台湾,而是回到了大陆。
此后,台湾当局多次联系曹秀清,都被曹秀清拒绝。
曹秀清之所以一直不愿意回台湾,一方面是因为她认为留在大陆比去台湾好;二是因为大陆是她的家,杜聿明就葬在大陆,她不可能丢下杜聿明,自己一个人跑去台湾;三是因为杜聿明去世前留下遗言,让她就留在大陆,杜聿明早已看透蒋介石的为人,对国民党的腐朽也感到不满。
1984年,曹秀清再次到香港与孩子们见面,但还没等孩子们抵达,她就因病去世了,与杜聿明合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