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成“第四资源”,建筑学如何破局高质量开发?
发布时间:2025-09-27 17:08 浏览量:1
咱们国家2023年城市地下空间总建设面积,已经到了3.276×10⁹平方米,这规模在全球都是头一份。
但说实话,这么大的拓建体量,问题也跟着冒出来,要么只盯着工程建设不管用户体验,要么只顾单一功能没做好统筹,好好的“第四空间资源”没发挥出最大价值。
这时候建筑学就站出来了,它像个“桥梁”,一边接住城市的宏观战略,一边连起咱们普通人的微观感受,想把地下空间从“凑活用”变成“用得爽”。
今天就从建筑学的角度,聊聊地下空间怎么才能高质量发展。
按《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类》那标准,地下空间能分成公共、交通、市政等六类,但建筑学不“大包大揽”。
本来想觉得它是不是该什么都管?但后来发现,它只盯着跟人活动关系近的部分,还分了三个层级。
第一类是建筑学全程主导的,比如地下商场、医院、自走式停车场这些,每天人来人往,得考虑空间大小、人流怎么走、灯够不够亮、万一出事怎么疏散,这些都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活儿。
第二类是部分介入的,像地铁车站、换乘枢纽,虽然整体工程归交通和市政管,但站厅怎么摆、出入口放哪儿、让人容易找路,这些还得靠建筑学。
第三类就跟它关系不大了,比如地下轨道、市政管廊,主要靠土木、岩土工程这些专业。
而且咱们国家的地下公共空间,大多集中在地表以下0到15米的浅层。
为啥选这儿?老实讲,浅层拓建成本低,运维也方便,深层开发的成本差不多是它的两三倍,还容易遇到地质问题。
上海人民广场那地下综合体就是典型,浅层空间里又能逛街又能换乘,每天十几万人用,没出过啥大岔子,这就说明选对开发深度多关键。
除了管“哪部分”,建筑学还得考虑地下空间的战略价值。
比如深圳、上海这些人多地少的城市,靠地下空间缓解用地紧张;哈尔滨冬天冷,地下空间能让人少受冻;北京要保护历史风貌,就往地下拓建。
加拿大蒙特利尔更厉害,修了33公里的地下通道,冬天地面堵车少了一半,还省了不少能源,这思路咱们其实能借鉴。
现在地下空间越来越复杂,光建好还不够,得用着方便才行。
建筑学在这方面琢磨出了两个关键招儿,一个是地上地下一体化,一个是优化站城融合的可达性。
先说说一体化,就是让地面和地下的景观、功能能“无缝衔接”,比如以地铁为核心,把社区和商业串起来。
上海虹桥天地那地下空间就这么干的,以前从高铁站出来逛商场得绕老远,现在5分钟就能到,人流换乘效率高多了。
我觉得这思路特好,本来地面空间就紧张,把功能往地下叠,还能减少地面堵车,一举两得。
但地下空间容易让人“迷路”,这是个大问题。
尤其是站城融合的地方,路又多又绕,没方向感的人很容易晕。
建筑学就想了办法,比如优化导视系统,多装些清晰的指示牌,再调整竖向交通,比如多放几部电梯、扶梯。
北京地铁10号线还试点过AR导航,说实话,用了之后乘客迷路的少了一半,这说明只要找对方法,“地下迷宫”也能变“清晰”。
很多人不愿意待在地下,觉得又闷又压抑,这也是建筑学要解决的重点。
它从两个方向入手,一个是绿色低碳,一个是以人为本。
地下空间本身就有优势,温度稳定,不像地面夏天热冬天冷。
建筑学就利用这一点,搞被动式节能,比如引入自然通风,或者用地热能供暖制冷。
北京有个地下车库就装了地源热泵,一年能省25%的能耗,还少排300吨碳,既环保又省钱。
我觉得以后新建的地下空间都该试试这技术,毕竟“双碳”目标不是空话,得从这些小地方落实。
再说说人本设计,地下没自然光,容易让人觉得压抑,建筑学就想办法引入光线,比如修天井、用透光材料。
东南大学做过实验,地下空间加了自然光之后,使用者的舒适度评分涨了40%。
除了光线,还会调整色彩和材质,比如墙面用浅颜色,地面用防滑又好看的材料,让人待着更舒服。
老实讲,以前觉得地下空间就是“凑活住”,现在看来,只要用心设计,也能有好体验。
想让地下空间持续高质量发展,建筑学还得搞创新,目前主要有四个方向。
第一个是开发“建筑师友好型”的模拟工具,现在很多工具比如DesignBuilder,操作太复杂,建筑师早期设计的时候用不上。
2024年清华大学团队搞了个简化版工具,操作门槛降了60%,设计初期就能用,能省不少时间。
我觉得这很有必要,工具好用了,设计师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意上。
第二个是优化“平战转换”机制,就是让地下空间平时能用,战时或者遇到灾害能当避难所。
芬兰赫尔辛基就做得好,地下游泳馆、停车场,遇到事儿能快速变避难所。
咱们国家也在推进这事儿,上海有个地下商场改造后,24小时内就能转成避难所,不过说实话,还有不少地方没做到,得加快进度。
第三个是用数字技术赋能,杭州的地下综合管廊用了数字孪生技术,以前出故障得等4小时修,现在半小时就搞定。
这就是数字技术的好处,能实时监测、快速响应,以后地下空间的运维肯定越来越智能。
第四个是完善评价体系,现在很多标准都是针对地面建筑的,地下空间的标准不够全,尤其是没人本体验的指标。
南京2024年试点了新体系,既看采光、通风这些物理指标,也看舒适度、归属感这些心理指标,我觉得这才全面,以后能推广开就好了。
总的来说,城市地下空间已经不是“补充空间”了,而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
建筑学在这儿面得挑大梁,从管什么、怎么建,到怎么优化体验、怎么创新技术,每一步都得跟上。
咱们普通人以后逛地下空间,体验只会越来越好,不迷路、不压抑、还环保,这事儿我还是挺期待的。
毕竟城市要发展,空间得用活,地下空间就是未来的“宝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