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谭】哪些前辈曾演绎《伍子胥》?缘何成杨宝森第一名剧?

发布时间:2025-09-27 17:12  浏览量:1

一、哪些前辈名家演绎过《伍子胥》?

京剧老生剧目中,春秋战国故事戏是一大宗,其中伍子胥戏尤为出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须,旧时家喻户晓。同光以来,最有名的伍子胥戏是《战樊城》《文昭关》《鱼藏剑》数出,一般的老生优伶都会演。

从京剧鼻祖程长庚始,就擅长演《战樊城》《文昭关》,“前三鼎甲”里的余三胜也称拿手。“后三鼎甲”中,汪桂芬天赋佳喉,其《文昭关》最驰名,几成扛鼎之作。汪的弟子王凤卿也擅长《文昭关》。或许是汪氏的《文昭关》太著名,珠玉当前,连谭鑫培、孙菊仙都退避三舍,不大动此剧了。谭、孙转而更多在《文昭关》前后的《战樊城》或《鱼藏剑》上用力。但笔者查到,1912年,谭鑫培在上海贴出全本《文昭关》,包括《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三出(当晚时间不够,实际从《长亭会》演起)。在汪桂芬亡故后,谭鑫培偶露《文昭关》。

汪桂芬

客观讲,清末民初演《文昭关》,汪派是绝对的主流。

孙菊仙清末民初演过全本《鼎盛春秋》,即后部《伍子胥》。名伶刘鸿声的演法最特殊,他的《鼎盛春秋》,先饰须生伍子胥,后反串花脸,饰王僚,可谓别开生面。按,刘氏最初唱净,后改老生,故而演王僚,不在话下,也可说不算反串。

高庆奎《哭秦庭》

在前后“四大须生”里,学刘鸿声的高庆奎贴过《子胥投吴》(即《鼎盛春秋》),也曾先饰伍子胥,后串王僚。高氏还有另一种演法,即把伍子胥戏总称为全部《列国志》,分两天演完,1918年高在上海就是如此演。其实,高庆奎更有名的是《哭秦庭》,既然有伍子胥灭楚,就有申包胥救楚。申包胥哭秦庭的剧情与伍子胥故事紧密相连,同样曲折动人。余叔岩童伶时期,常唱《文昭关》,但成名挑班后,多是单演《战樊城》。他的《战樊城》《鱼藏剑》,都灌了唱片,被奉为圭臬,流传极广。言菊朋在上海,曾贴过前后部《鼎盛春秋》,两天演毕,与高庆奎类似。

余叔岩《战樊城》

言菊朋《文昭关》

马连良学余叔岩,多次单演《战樊城》,1924年,马在南京贴过全部《伍子胥》,彼时他嗓音未复,恐怕演不了《文昭关》这样的重头戏。广告小字说“准演《战樊城》《武申会》”,因知“全部”云云,仅是噱头而已。马连良另有本戏《楚宫恨史》(即《斩伍奢》),自饰伍奢,这才是马氏常演的。1944年,马在上海曾有过《楚宫恨史》接《战樊城》的独特演法。

谭富英、金少山《鼎盛春秋》

在后“四大须生”里,谭富英以《鼎盛春秋》为“成名杰作”,只包括《浣纱计》《鱼藏剑》《刺王僚》《打五将》四出(《打五将》有时还不演),即后部《鼎盛春秋》。奚啸伯1940年在上海贴《鼎盛春秋》,关目包括逃国、渡江、浣沙、逼债、访贤、结拜、乞讨、吹箫、乞讨,其实就是《浣纱计》和《鱼藏剑》,连《刺王僚》都不带。

二、杨宝森第一名剧是怎样炼成的?

伍子胥戏是典型的骨子老戏,戏核是《战樊城》《文昭关》《鱼藏剑》三出。清末以来,最著名的老生三派——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都擅演伍子胥戏,汪以《文昭关》享盛名,谭、孙则在《战樊城》或《鱼藏剑》上用功,这实际影响了后来老生演伍子胥戏的格局。

杨宝森《鱼肠剑》

杨宝森的《伍子胥》有何不同?

创新点在哪里?

何以成为杨氏第一名剧?

首先,杨宝森标榜“全部”,是名副其实的。而且是全部伍员“一人一晚到底”,包括《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芦中人》《浣沙女》《访专诸》《遇姬光》《鱼藏剑》《刺王僚》《打五将》十出,剧情完备,唱腔众多,繁重之至。如此拼命演法,一般人自难实现,而宝森是“云遮月”的功夫嗓,足以支撑。

1943年元旦在上海首演,博得好评,之后逐渐打磨成为杨派第一名剧。

杨宝森《文昭关》

其次,杨派《伍子胥》的最大亮点,还在《文昭关》。

众所周知,杨宝森乃谭、余一脉,而《文昭关》系汪派名剧,连余叔岩成名后都不唱,高庆奎、言菊朋虽唱,却也没能唱出特色,可知极难措手。杨宝森宽厚而乏高音的劣嗓,怎么唱已成经典的《文昭关》?

杨宝森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另辟蹊径,自出机杼,把向来高古雄浑的汪派名剧,改造成沉郁忧愤的风格,再进一步经典化,成为自家最有分量、最受推崇、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改造汪派《文昭关》的背后,透射出杨宝森巨大的艺术胆识和魄力,扬长避短,成一家风骨,这才是杨氏《伍子胥》成功的关键。

1、杨宝森在哪里得到的灵感?怎么会想到把这些伍子胥的戏连缀整合、一晚演全?

当时宝森初次沪上挑班,正在刚毅坚卓、发愤图强之时,推出创新性强的个人本戏,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杨宝森《伍子胥》

查阅清末以来的演出史,全部《伍子胥》一晚演全,基本没有先例,因为演者太累,嗓子也吃不消。但在1942年,沪上名伶林树森却出人意料地演了一回全部《伍子胥》,广告云,六出老戏,一晚演全,包括《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浣沙计》《鱼藏剑》《刺王僚》,林氏居然还学刘鸿声,前演伍子胥,后串王僚,以资号召。这种一晚演全的唱法,数十年不见于舞台,新人耳目,或许给急于推出个人本戏的杨宝森带来了灵感。他虽然演不了花脸王僚,但增益首尾、精心打磨,推出一台更完备、更耐看、更精致的《伍子胥》,是可以实现的。

林树森的演法,给杨宝森以启发。杨宝森是真正唱红全部《伍子胥》的人。

2、是谁帮助杨宝森排演了全部《伍子胥》?

一般的说法,是“通天教主”王瑶卿帮着宝森出主意,乃至指导了剧本加工,而唱腔则是宝森、宝忠兄弟反复研究的。另据杨派传人梁庆云说,戏是前辈里子老生鲍吉祥在上海帮助宝森排演的。其实,更重要的,是“时势造英雄”,亦即民国时上海京剧激烈的竞争形势,逼着初挑班的杨宝森不得不去创新。名角没有自己的个人本戏,何以在海上梨园立足扬名?!这就是全部《伍子胥》为何在上海而非故都首演的原因。林树森只是偶一演之,且不够齐全完整,而杨宝森则是精心加工,有心要唱出自己的特色。

苦心人,天不负,全部《伍子胥》终成杨派名剧。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杨唱红《伍子胥》后,后辈老生如李宗义、宋宝罗、纪玉良、李金棠等等,一时都大唱《伍子胥》。

仅李宗义一晚演全,其余数人,仍分两天演。可知“一人一晚到底”,太不容易。

三、杨宝森的《伍子胥》究竟好在哪里?

答曰:唱。

一个字,道破天机。

前辈文人张中行说:“老生的唱,因为有些唱腔有苍凉意,使人想到人生,想到天道。”(《余派遗音》)这是极内行的话。他又说:“人生,到后期,都难免有‘一事无成两鬓斑’的怅惘,表现这种心情,显然,唱的韵味以苍凉为上。”(《戏缘麟爪》)这里的“一事无成两鬓斑”,就是《伍子胥》戏中的著名唱段。

杨宝森的全部《伍子胥》,长长短短有数十段唱,西皮、二黄都有,慢板、原板、导板、二六、散板、摇板等各种板式齐全,几乎句句精雕细琢。宝森歌来,或苍劲、或古朴、或沉郁、或怆然、或悲愤、或寒凉、或凄厉,表达了最丰富、最复杂、最难言的情感,称得上是摄人心魄、感人肺腑。

赵鑫珊说他“在又冷又湿的冬天夜晚”,听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G小调)》,“灵魂才是安稳的,康泰的” (《我和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笔者亦有在寒夜里,聆听杨宝森《文昭关》“一轮明月照窗前”的经历,那宽厚甘醇的韵味,足以令人陶醉。三爷意境恰如李义山诗之深情绵邈,既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哀怨、清寥、怅惘,又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凄绝、沉痛、冷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听杨宝森的慷慨悲歌,那就是古英雄伍子胥的声音,失路英雄,一夜白须,家国仇恨,鹤唳猿啼,岂不使人想到人生,想到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