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多位千亿房企高管,创业爆火成功!

发布时间:2025-09-27 18:26  浏览量:1

这两年多来,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大洗牌开启,很多房企都进行了战略变革和组织优化,不少地产人主动或被动离开公司或行业。大多数地产人离开后,有的继续做地产相关的工作,有的则转型到其他行业打拼,此前坊间流传某些地产人做的跨界工作,还非常具有话题性,引爆了众人的讨论。但也有一小部分地产人,内心始终燃烧着事业的小火苗,最终投身到在很多人看来“九死一生”的创业中去。虽说失败是常态,但艳姐看到还是有多位实力强劲的地产人,成功创业,成为了行业内冉冉升起的新星。今天艳姐也很想和大家聊聊,那些离职后的地产人都在做些什么,以及分享一些典型的创业成功案例。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评论,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01

那些离职后的地产人

有了新方向

艳姐经常收到后台粉丝的抱怨,说自己的工作单位内部竞争有多激烈、有多卷,搞得自己身心疲惫。说实话,在如今的行业行情下,几乎不太可能再有什么闲云野鹤的肥差,几乎所有地产人都要真刀真枪拿出真本事,在事业的战场大杀特杀。也因为目前地产行业职场生态的内卷,有些地产人在主动或被动离开公司后,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一番深度思考,最终告别了地产行业,开启了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旅程。比如这段时间在业界广为流传的某地产高管,曾在万达、龙光就职,年薪一度达到60万,也因为手头有闲钱,就开始大刀阔斧的去投资,还把房子卖了加大投资杠杆。然而,由于这些年来房企降薪,这位高管居然主动辞职。关键是这样的时点,他此前的投资也出现了巨额亏损,卡被冻结了,最后只能投靠朋友住宿,并决定在东莞找一份包吃住的工作。结果工作没找到,只能风餐露宿在街头,没办法结果搞起了直播,误打误撞居然还积累了几万粉丝,每个月有个几千收入,也算是解决了温饱问题。除了上述这位地产高管外,诸多地产人也借助直播东风,实现了职业转型:比如曾在某知名房企工作过的建筑高级工程师Mary,曾在地产公司审图部工作,为了保住工作,她常常加班到深夜,是大家眼中的 “拼命三娘”。然而,由于行业凛冬来临,她也面临着降薪裁员的风险,因为对直播敢兴趣,她开始做起了直播,书法、知识讲解直播她都做过,屡次尝试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流量密码:美女换装路线,逐渐积累了一大批粉丝,并且带货收入也逐渐稳定。如今,她也辞去了原来的地产行业工作,开始做起了全职主播,开创了另一番全新的职业道路。还有诸多地产人,也做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工作:比如曾在某知名房企做品牌内容运营的小A,因为品牌部被一锅端,多次投递简历无果,最终来到了某咖啡店,摇起了咖啡,她还告诉艳姐摇咖啡非常解压,也算是工作中的一种乐趣吧。现在她也了解了很多咖啡豆的知识和咖啡店的运营技巧,可能也打算将来自己开一家咖啡店。最近在某社交平台上,也有一个帖子很火,是关于曾经的地产管培生,现在出来了在做什么?真的是五花八门的职业都有:比如有的在新能源混日子、有的成为了健身教练、有的做起了博物馆文创等等......这些千人千面的经历,反映出行业变革下地产人的坚韧与智慧:他们放下过去的职业光环,勇敢尝试新领域,努力开辟新的生活道路。地产行业的职场生态变化,虽然带来了困境,但也促使这些地产人挖掘自身潜力,寻找新的职业可能性。02

多位地产高管跨界创业

成功出圈

当然,也有少部分有野心、有抱负的地产人,最终投身到了自己的创业事业中去,也诞生了诸多成功案例,艳姐也和大家来分享几个典型的案例。大Z曾经是某TOP3房企在北京项目的营销总,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真的可谓是风光无限,项目的房源基本都是被一抢而空,很多人都是求着他给自己预留内部房源价。然而这几年行业画风开始发生变化,他掌管的项目面临滞销压力,前两年他居然被优化了。后来他投递了几十份简历,但都石沉大海,最终也不得不另谋出路。如今,他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发现宠物经济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最终做起了 “狗舍” 生意,和家人一起打理,如今宠物店运营也已经步入正轨,每个月能有不错的盈利。从地产营销精英到宠物行业从业者,这一转变看似奇葩,却也是他基于兴趣和市场需求做出的选择。还有一位曾在绿城、世联等头部房企就职的某地产高管,一路走来有过风光,也有过波折和坎坷,最终也因为想要实现更高的自我突破,进入了有机食行业。契机也是源于绿城老同事的推荐,进入了某知名社交电商,健康有机生活馆主理人,每天在朋友圈分享有机鸡蛋和食品的检测报告和溯源故事。在全新的平台,他也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主义:在房地产行业,他学会了如何造好房子;而在新的平台,他找到了更本质的使命——让好产品自己说话。也恭喜这位高管,在新的战场找到了新的使命。今年还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地产人创业案例,甚至把公司搞上市了。

这位地产人名叫晏周,曾在一家湖南的房企做了将近10年的策划,后来在2017年左右,和几位朋友跨界合伙在长沙开了一家小型的零食店,并创立了“零食很忙”品牌。

此后,晏周也是运用了规模化思维,开放了加盟,之后几年“零食很忙”品牌也逐渐成长起来,几乎遍布了湖南的大街小巷。

2021年又获得了多家资本机构超2亿元的融资,估值一度接近30亿,到了2023年年末全国门店已经超过4000家。

2023年底,晏周的零食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当时“零食很忙”和另一个零食品牌“赵一鸣零食”合并,成立鸣鸣很忙集团,实现了强强联合。

根据官方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鸣鸣很忙2024年门店零售额(GMV)达555亿元,集团全国门店数达14394家,覆盖中国28个省份和所有线级城市。

今年4月28日,公司还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冲刺上市,至此晏周的创业事业,也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

或许在刚刚跨界进入零食行业的时候,晏周自己也不会想到,几年后自己居然能够创造出这样的零食王国。

艳姐觉得这也是因为他在持续创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于市场敏锐的洞察,并且创新打造零食店商业新模式和高效运营管理机制。

实际上,任何创业的成功,都是来自无数次的推翻重来,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汗水和泪水,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超乎寻常。

以上只是艳姐看到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创业成功案例,大家如果有更多的案例想要分享,也欢迎在文末留言,把更多精彩的创业故事告诉艳姐。

03

他们创业继续干地产

也成功了

当然,也还是有少部分地产高管从房企出来后,自己创办了地产公司,也成为了业界比较成功的创业案例。

比如前蓝光发展集团副董事长、总裁张巧龙创办的四川联投,组建了高量级的高管团队,比如曾任百强房企四川正黄集团的总裁谢谋安担任总裁;曾担任金茂西南区域营销总监刘颖担任副总裁等等。

张巧龙

四川联投还设计了独特的合伙人机制,几位高管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四川联投的投资人。总结起来就是,高管“带资进场”,与公司利益进行了深度绑定,自然会穷尽各种方法为四川联投注入资源。

虽然成立刚刚4年,但四川联投的赚钱能力相当强悍。目前,四川联投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川的成都、遂宁、眉山以及重庆,开发项目5个,打造了诸多具有特色的高定产品,并且每一个项目都实现盈利:

平均回报率超20%、最高超30%。

在民营房企赚钱难度越来越大的现实环境下,四川联投不仅做到“做一成一”,还做到大赚特赚。主要有两个主要因素:

一个是拿地小而美,地块面积都不算大,但位置都比较好;另一个是采用联合开发模式,四川联投的5个项目中有4个选择了合作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金压力,并且通过合作方的品牌溢价提升利润空间。

这两年多来,还有一个非常出圈的案例,就是原金基总裁徐波涛,在2023年创立的中堃置业。

徐波涛

要知道的是,金基一直在南京深耕,发展这么多年来,已经成为了把南京民企一哥,而此前徐波涛在金基已经工作了20多年,拥有非常丰富的业界资源,对于南京市场也肯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中堃置业在赛道选择上,也是精准切中市场需求,打造了诸多低密住宅产品,比如贤坤花园项目推出定制化服务,从户型、配置到细节,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贤坤花园实景图

此外,中堃置业实施主动现房战略,贤坤花园首次公开实景规模达80%,让客户沉浸式体验未来生活场景,极大增强客户对产品的信心。最终项目也是赢得了市场认可,实现火爆热销,为公司成功发展积累口碑与资本。

去年至今,中堃置业也是拿下了南京秦淮夫子庙、南京新街口的G05地块,它又将呈现怎样的高品质项目,也是非常值得期待。

04

地产人创业启示录

当然,不可否认,大多数的创业,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上述这些案例是众多创业中百里挑一的成功案例。

第一,是市场洞察与分析能力:

很多地产人本身就在地产行业工作很多年,也练就了对于市场的敏锐度。但创业所需要的市场洞察能力,要更加深入和全面。

不仅要熟知政策走向、供需关系变化,还要对自己所选择的创业赛道有精准的判断。创业者往往需要深入研究相关市场的潜在需求、竞争态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才能最终打造出打到痛点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是资源整合能力:

实际上,地产人已经在行业打拼了很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人脉、供应商、客户等资源。创业时,往往需要巧妙地整合这些资源,比如开餐厅,就可以与商业地产开发商或物业协商,获取优惠租金和租期等有利条件等等。

第三,则是创新思维能力:

在如今残酷厮杀的创业市场中,还是非常需要用突破性的创新思维,来实现诸多商业模式的破局。

就比如以营销模式为例,传统的营销方式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效果并不好,那么创业者就可以创新营销模式,结合当下热门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各种内容的创新,打造新颖的产品营销方案。

第四,是财务管理能力:

对于投身创业浪潮的地产人而言,精通财务管理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他们必须懂得制定缜密的预算方案,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动了如指掌。
同时,时刻密切关注公司的财务动态,保障利润与现金流的安全和稳定,是确保创业项目资金链稳健运转的前提。当然,艳姐也觉得创业的成功,除了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的强劲能力外,也是各种天时、低利、人和等各种客观条件促成的,创业失败是常态,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能力差。关键是从过往的创业经验中,能够进行深度复盘和总结,找到成事的关键点在哪里,重整心情再次出发。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关于今天的文章,大家有什么想和艳姐分享,欢迎在文末留言评论,发布您的看法和观点。-本文推荐阅读-主编:张艳责编:marl

1.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必须备注“公司+职务+姓名”否则不予通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