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创造320亿估值,用“新机脑”控制机器人,出故障仍能高效工作

发布时间:2025-09-27 19:00  浏览量:1

在机器人行业,有个困境,实验室里的机器人能跳街舞、后空翻,可到了真实场景里,要么被一根电线绊倒就起不来,要么某个马达卡住就彻底罢工。

直到Skild AI带着它机器人“大脑”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才终于有了被打破的迹象。

这家2023年成立的公司,团队满打满算只有6个人,却在2025年6月创下了约合320亿人民币的估值。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核心成果,Skild Brain机器人“大脑”,能让断了腿的机器狗继续走路,关节被锁死的机器人快速调整步态,甚至踩上高跷也能稳稳移动。

这种抗故障能力,在过去的机器人领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要搞懂这颗“大脑”的厉害,得先明白传统机器人的软肋。

传统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本质上是死记硬背的产物,工程师会针对特定机器人的硬件、特定场景编写程序,比如让搬运机器人记住从A点到B点,步幅30厘米,速度0.5米/秒。

可一旦环境变了,比如地面有个小凸起,或者某个轮子转不动了,预设程序就完全没用了。

工业场景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某汽车零部件工厂曾引入一批仓储机器人,调试阶段它们能精准穿梭于货架之间,分拣效率远超人工。

但投入使用后不久,一台机器人因履带卡入异物导致运动受阻,不仅自身停滞,还挡住了后续机器人的路径,整个分拣线瘫痪近两小时,直接影响了订单交付进度。

这种一遇意外就瘫痪的问题,几乎是传统机器人的通病。

Skild AI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他们没有盯着某一台机器人、某一个场景优化,而是搭建了一个包含十万种不同机器人姿态的虚拟宇宙,有四条腿的、两条腿的,有带轮子的、带机械臂的,甚至还有肢体残缺的。

然后让AI在这个虚拟宇宙里,进行了相当于一千年的模拟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逼着AI放弃死记硬背,转而总结出一套通用的运动逻辑。

就像人类不管穿运动鞋、高跟鞋还是拖鞋,都能通过脚底的触感调整步态,而不是每种鞋都要重新学走路。

Skild Brain学到的,就是这种不管身体什么样,都能想办法动起来的能力。

测试中的几个场景,把这种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研究人员把四足机器人的大小腿绑在一起,相当于直接砍掉它4个运动自由度。

刚开始机器人只能原地踮脚,可7-8秒后,它就找到了办法,通过大幅度摆动大腿关节,硬生生用被绑住的腿走出了稳定的步伐。

而用传统控制器的机器人,在同样场景下直接失去平衡翻倒,根本无法动弹。

更让人意外的是轮子卡壳测试,研究人员故意卡住轮式机器人的两个后轮,这时候机器人本该寸步难行。

可Skild Brain感知到轮子转不动后,竟然自动切换成了类似双足机器人的步态,用两条机械腿交替迈步,稳稳地继续前进。

等轮子解锁后,它又能立刻切换回滚动模式,效率丝毫不受影响。

软银、英伟达、红杉资本、亚马逊这些对技术落地极其挑剔的巨头,都纷纷给Skild AI投了钱。

从2023年成立到2025年6月,公司累计融资4.14亿美元,其中2024年7月A轮融资3亿美元,2025年6月B轮融资1亿美元,要是技术不能落地,这些资本绝不会轻易出手。

还有人觉得6人团队估值320亿,肯定有泡沫。但科技行业的估值逻辑,从来不是按人头算钱,而是看技术壁垒和市场空间。

Skild AI的两位创始人,本身就是机器人领域的顶尖学者,Deepak Pathak本科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曾开发人工智能好奇心技术,相关论文截至2024年7月被引超4000次,Abhinav Gupta论文被引次数截至2024年11月超过7.5万次,曾在Meta主导机器人感知项目,还帮谷歌搭建过视觉学习团队。

这种顶尖学术背景+突破性技术的组合,本身就具备创造超额价值的潜力。

对比波士顿动力的阿特拉斯机器人,更能看出Skild Brain的突破。

阿特拉斯能后空翻、跳障碍,靠的是极致的硬件关节设计和针对每个动作的精密编程,比如后空翻这个动作,工程师可能要调试上百次参数。

可一旦硬件出问题,比如某个关节扭矩不足,阿特拉斯照样会失灵。而Skild Brain不依赖特定硬件,它更像一个灵活的指挥官,不管手下的士兵(硬件)是完好的、残缺的,都能指挥它们找到干活的办法。

从行业角度看,这颗“大脑”可能会彻底改变机器人的应用生态。

不过,技术落地还有难关要闯,目前Skild Brain的测试还集中在实验室,要应对真实世界的复杂环境,比如雨天地面打滑、工厂里的电磁干扰,还得解决感知延迟能源消耗等问题。

比如现在机器人遇到故障,需要7-8秒适应,要是在高速运转的生产线,这个时间可能还是太长。

但这种通用智能+硬件适配的方向,已经比传统路线更有潜力,其实,6人团队估值320亿的背后,是资本对机器人实用化的迫切期待。

过去几十年,机器人技术一直在硬件更精密程序更复杂的路上走,可始终没解决落地难的核心问题。

Skild AI的尝试,相当于换了个思路,与其让每个机器人都成为精通单一技能的专家,不如先造一个能应对各种意外的通用“大脑”。

这种思路的价值,远不止让机器人摔不坏、用不垮,它其实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底层逻辑。

当AI能像人类一样理解身体与环境的关系,能从失败中快速调整,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才真正有了落地的根基。

现在的320亿估值,或许不是这颗机器脑的终点,而是机器人真正走出实验室、走进工厂车间、走进日常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