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忠诚祝国华,不忘初心谱华章文陕西乾县祝新民

发布时间:2025-09-28 05:40  浏览量:1

故事该从一九九二年那个早春的清晨说起吧?天麻刚亮时,阴沉沉的云压在村头,空气里还飘着细雨。人群在大路两侧聚集,衣服裹得紧紧的。等了一会儿,有人喊一声“回来了!”大家骚动起来,一阵低语和窃窃私语,把本来寂静的早晨搅得四下活泛。到底是谁回来?不见得人人都搞明白,甚至还有人踮脚张望,只为了看个热闹。

街道尽头随即传来哀乐。送灵队伍缓缓行进,像一条不愿被打断的河流,流进村庄。人人都知道,这是祝国华老人去世的消息。好多年里,他在村子里的地位,像村口那棵歪脖树,一直立着。谁能说其中道理呢?老人默默耕耘一生,指望这些仪式有什么才怪!可偏偏大家愿意跟着队伍走一程。有人鼻子一酸,只是没喊出声。

祝国华是三组人。还是早期地下党成员,岁月一晃都过了。四十年代末,他在彬洲师范读书。同班同学里,往往爱扎堆,偏偏他拉着几个人悄悄搞了个“读书组”。表哥苏智,还有苏焕文,说得上是他启蒙的人——把进步书籍传来传去,不声不响,却心里都憋着劲。那些书,外人根本看不懂,翻了半夜到底还想不想睡觉?

祝国华倒没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他说,书读得再多,心里要有数。其实,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想过更好的日子,不能只盼着天降大任。有人想过逃避,但大多数人还是认定了这条道,用鞋底把路踩出来。

到了彬师毕业那年,他回祝家堡。组织直接让他做小学教员,校长这帽子扣下来,等同于给了份掩护——地下工作成了主业,课堂是表面上的门面。很难讲,是不是光靠脑子就能躲过敌人的盘查。学校偏僻,两村中间,老寺庙里读书,谁能说这是正常教书?天知道每次秘密聚会,桌子下藏了多少传单和文件。

同事里头,祝焕章、孙存轩,早先都当过国民党员。他俩却对共产党有好感,彼此说话点到为止,竟形成一种默契。没人主动挑明,大家眼里清楚得多。这种平衡像井水不犯河水,谁先打破谁吃亏。

地下党小组折腾了几波人,有时十来号,有时又减少。祝国华来的时候,年纪轻有文化,头脑活络,光是这些就被看重。人群中心总得有人扛旗,四下风雨又不见得每个人都勇敢。他带着大家搞学习,讲讲形势,有人听得睡着有人还琢磨怎么改天能“出大事”。

说到国民党,那些年,是最后的困兽之斗。乾县永寿一带,特务、走狗时不时扑出来,有时候村里哄乱、枪响,进步青年出事常有,没人敢说自己绝对安全。祝国华自己却不怕,送情报、跑暗线,一点没含糊。牛!他说情报有急有缓,急就得拼命。谁管头脑洒在路边,还是文件能传出去?犹豫不得。

现实真比故事难猜。有一次给永寿联系人送党指示,本来以为顺路,结果遇上两特务。大雪天,脚下都是白的,他披着布单子混在雪里。这么一说,谁晓得会不会被看穿?其实他还是侥幸心理,以为能混过去,没想到对方认出了端倪。后面追时喊着“站住”,还开了枪。他全力奔跑,冲到沟叉,闭眼一跳,脑袋磕出血,文件攥得死紧,算是命大没丢。

直至下午,他还摸黑顺着泔河沟回家,半路埋了手枪,还把血沾布藏树下。不想多留痕迹,也不敢托人帮忙。这时候,谁还敢自以为安全?事后没人问,他也没说。文件没丢才是福气,还不是拜命硬所赐。

类似事情反复上演。多次护送干部、进步学生,负责通道安全。他在紧要关头没退缩,算不得一帆风顺。听起来运气好,其实只知险。党组织看在眼里,四八年正式入党,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再怎么样,他都没想过退缩。

解放了,新政权成立,县委让他做注泔乡党委书记。公安局长、人民银行行长,后来又调到党校。这些年,什么职务轮着做,他都摆正自己身份。可是,基层干部说起来风光,细细品,哪有几人私下享福?祝国华一辆自行车骑了一辈子,街巷乡村来去自如,见到熟人开个玩笑,碰到陌生人帮一把。没半点身架子,有时穿的衣服还不如普通工人。

他心里没后门,亲戚也是一样。谁要托事,他只好一口回绝,做法让人无奈也没人埋怨。或者说,大家明白怕他受牵连,一些麻烦事也懒得再张嘴。你说他公道,他倒觉得做人清白才省心。

为工作尽心,又夜窗灯明。党校里他教书,常废寝忘食,一腔热情全撒在课堂。年轻人遇到难题,总会跑来请教。祝国华有时候话里话外没个标准答案,但每次都能把人劝服。这样的人物,乡里人都信服。人缘也好,谁有困难就搭把手,不管官大官小,只重一份真诚。

不过,有一件事说来还真蹊跷。有人觉得他一生清苦,没什么享福的日子,像个老派干部,按部就班,不活泛。可实在细想起来,有的人活着还不如死了,有人死了仿佛还活在村里。标准在哪?也许根本没个准头。感情上的东西,说得清也说不清。

追悼会上,县里书记樊池专门致词,说祝国华是人民的好儿子。白色恐怖里舍生忘死,解放后爱人民忠于党,这样的干部应该被大家记住。话说得动人,大家心里各有感触。有人偷偷掉眼泪,也有人独自发愣,村里的老人摇头感慨,年轻人没多想。

一切已成过往。祝国华的事迹,大路上流传,课堂里偶尔提及。乡亲们仍会聊天,说到那个敢穿白布雪地快跑的人,后代看见照片,也许只觉得是个平常的老头。实际情况其实远没有外人想的那么简单,谁愿意深究这些?

有人说他一生为民,没有享受多少荣耀。可新的网络信息里,后来同志的评价都很一致。乾县档案资料里,确实记载了他当年担任银行行长、党校校长等职,几乎没有负面消息。陕西地方史网站已经证实其身份。比起那些年流传的传闻,这也算靠谱的实话。

但也有人怀疑,个别关键夜晚,情报传递的路线未必都准确。或许他也犹豫过,因为太多细节无法考证。若说完全无瑕疵,反正我是不太信。毕竟乱世年代,谁有闲心把每一步都摸清?想了半天还是没答案。

其实,关键还在于当事人本身。祝国华不炫耀,其实他自己也不求外界认可。为民、为党、为信念,这些词叫得太响让人尴尬了。换位思考,有些理想没人愿意扛,他却认了。做事有点死板,却绝不敷衍。

**正是那种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怕质疑的劲头,使祝国华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力量。**

翻开历史档案,回看那些奔走相告的消息,谁还分得清真假?但村里老人每每说起,还是叹一句:“祝国华不是一般人!”谁敢说不是这样?

总归,他没有什么所谓传奇,都是点滴串成的每一天。或许故事里有漏掉,有说不清。现实中的瑕疵也无处不在。追忆过去,不求完美,只求心里有数。

这些人走了,可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总在民间流动。晓得的人会记住,不晓得也不会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