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

发布时间:2025-03-26 17:30  浏览量:2

教材作为课程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学生职业素养、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职业思维的重要工具。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切实做好新形态教材建设,精准对接新兴产业发展业态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支持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锚定开发定位,明确建设方向

优化教材内容设计。一是突出知识性和全面性。职业院校教材开发主体应继续强化专业教学,将专业发展相关的基础性、核心类、能力提升类内容融入教材中,构建涵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行业需求等不同模块的教材体系,不断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二是职业院校应坚持人本教学,注重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家国情怀、集体主义、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道德、创新创业、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等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青年。三是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职业院校教材开发者应将专业发展、职业发展相关的场景信息、经典案例、发展动态、最新科技成果等融入教材中,同时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前沿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团队等保持常态化沟通交流,以确保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另外,教材开发者应注重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知识,提升教材内容专业性。四是教材开发者应注重突出教材可读性。注重在纸质教材中融合图片、文本、图表等元素,增强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可视化,引导学生更为清晰直观地了解行业动态和操作流程等。

改革教材结构,服务个性化需求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应主动推进教材结构的更新改革,尝试以新型模块化的内容结构替代传统的线性结构,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需求和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要,在提升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结构编排更为多元化。一是以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灵活教学需求为核心,采用更为灵活的模块化内容结构,将不同工艺、不同技术、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内容和知识点模块化、专题化,既保持不同模块内容的独立性,同时不同模块相互组合可形成一个新的内容单元,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多变工作场景和专业需要。二是结合学生多元化需求以及行业动态的发展变化设计内容模块,既要包含对接职业技能培养的融合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完整内容,同时还应包括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素养本位的多元化内容。因此,教材开发者应开发多元化教材模块,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理论储备和综合素养。三是突出知识重难点和任务导向。教材开发应注重在教材中设置明确的问题引导和任务提示,设定具体的“任务清单”,在教材结构中融入应用任务、经典案例、操作流程、课后评价等立体化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技能操作和任务学习,掌握必要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使之更为规范化和专业化。四是尝试活页设计和便携设计。将传统一体成册的教材转变为更为加灵活易变的可拆分的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增强职业教育教材的实用性。

融合数字元素,增强教材新颖性

伴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数字化趋势已势不可挡。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也应体现数字元素和科技元素,真正凸显新形态教材的“新”。因此,职业教育开发者应积极推动新形态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强化数字资源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时俱进。

新形态教材数字化。一是教材开发者应尝试开发产教融合型的电子教材和在线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可及化和广延性的教材支持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一方面,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将传统纸质教材进行格式转化,同时依托网络技术的智能检索、即时问答、智能生成、海量存储、精准送达等功能,不断建强在线数字资源库和电子教材,为学生在线学习、线上互动提供便利,智能生成个性化学习指南和评价结果,助力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和技能精进。另一方面,教材开发者还应把握数字技术的赋能契机,主动在新形态的电子教材和在线课程中融入视频、动画、音频、图像等多媒体元素,还可应用VR技术、AR技术、3D技术等模拟出仿真虚拟的工作场景、生产项目、工作任务等,实现对学生仿真实践、课堂学习的在线记录和精准指导,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二是教材开发者应在新形态教材上增添二维码标注,学生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随时随地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拓展资源、知识图谱,还可将相对枯燥的教育知识转变为形象、直观的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