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空灵清隽的唯美小诗,句句诗意令人陶醉

发布时间:2025-09-28 11:09  浏览量:1

1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在这微凉的秋夜,我揣着对你的思念,独自漫步,低声吟咏这澄澈的夜空。空山寂寂,只听得松子轻轻坠地;此刻,幽居的你,大概也和我一样,尚未入眠吧。

空山寂寥,松子坠落。松子落地的声音极轻,却在空山中被放大,成为秋夜唯一的声响。这一声响,既写空山之静,也暗含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如此寂静的夜,友人是否也在思念我?于是,诗人以“幽人应未眠”作结,猜测友人或许也因秋夜的凉意而无法入眠,或许也在思念着我,将思念从诗人自身延伸到友人,使孤独的怀人变为双向的情感共鸣。

2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雪后,林间的茅舍静静伏着,不见一缕炊烟;城郭之外,一年将尽,天地更显得空旷。夕阳从薄云里透出光亮,映得松枝上的积雪晶莹剔透;晚风掠过溪山,带着清冽寒意扑面而来。人行其间,恍若走进一幅淡墨横披;飞鸟穿林,又似把醉意与诗声一齐带到空中。此情此景,像当年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兴致,绵绵无尽;想来是天公有意,留下这段清兴,让我在雪后的黄楼上,遥遥怀想那位隐居负山的朋友。

次联“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光影与风声交织,一个“明”字使雪色生暖,一个“进”字使晚风有形,寒而不苦,清而不枯。颈联“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由景转人:人行雪境,本已是画;鸟掠寒空,又似衔来诗人微醺的长吟。人与鸟、静与动、实与虚,在此互化,诗境顿开。

3

《自遣》

唐· 李白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举杯对酒,竟忘了天色已暗;片片落花悄悄堆满我的衣襟。微醺里起身,踏着溪边月色缓步,林间的宿鸟已归巢,行人亦稀,只剩我与清辉相送。

李白的《自遣》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独酌、醉行、夜归的动态画面,全诗四句,每句皆为场景的切换,却自然流畅,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

4

《同褒子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山里的月亮澄澈得像一支白烛,静静照我;寒风掠过,竹影轻摇,沙沙作响。半夜里,一只鸟忽然被风声惊起,扑棱棱掠过屋檐;窗内,我独自伴着这清光,与夜相守。

韦应物通过山月、风霜、竹影、惊鸟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清冷而孤寂的秋夜世界。诗中的孤独,是月光下的沉默,竹影间的凝视,夜半时分的惊醒。

5

《松下雪》

唐·司空曙

不随晴野尽,独向深松积。

落照入寒光,偏能伴幽寂。

晴日下的旷野,残雪已悄然融尽,独有这一片雪,静静栖在深松之间不肯离去。夕阳斜照,冷冷的光辉透进林间,与雪色相映,更添几分澄澈;它似乎偏爱这份幽寂,甘愿在此长守清寒。

当其他地方的雪因阳光普照而消融时,它却执意选择在松林深处堆积。这种“叛逆”的选择,实则是雪对自我本性的坚守:它拒绝被外界的温暖同化,宁愿在幽寂中保持纯粹。这种拟人化手法,使雪成为诗人的精神化身。正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渔翁,司空曙的雪也是孤独的守望者,它向世人宣告:真正的纯粹,无需他人理解,只需在寂静中坚守自我。

6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日的山峦藏着无尽妙趣,我流连其中,直至夜幕低垂,忘却归途。捧起一泓清泉,明月便落在掌心;拨弄几枝繁花,香气便沾满衣袖。兴致正浓时,何惧山高路远;临别之际,却怜惜花木将萎。向南望去,钟声悠扬处,深翠的山色中,隐约露出楼台亭阁。

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全诗的华彩。““掬水月在手”,借水得月,月不在天而在掌;“弄花香满衣”,借风得香,香不在花而在衣。

7

《山行》

清·施闰章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野寺的飞檐在晴光树影间隐现,山亭的轮廓悄然浸染着晚霞。春意已深却无游人踪迹,唯有整条山径静静铺满松花。

前两句以“晴树”“晚霞”渲染出春日的明媚,但“无客到”却陡然转入寂静。这种矛盾恰是诗人匠心所在:春色越浓,越反衬出山寺的荒僻;晚霞越绚烂,越凸显出亭台的空寂。

8

《醉眠》

唐·杜牧

秋醪雨中熟,寒斋落叶中。

幽人本多睡,更酌一樽空。

秋日的新酒在雨雾中悄然醇熟,清寒的斋舍静卧于落叶深处。幽居之人本就贪恋酣眠,不妨再倾一樽,任杯底朝天也满不在乎。

秋醪、雨、寒斋、落叶、幽人、空樽,每个意象皆具代表性,且相互关联。秋醪与雨的搭配,寒斋与落叶的呼应,幽人与空樽的对比,共同构建出一个孤寂、清冷又闲适的诗意空间。

9

《莲亭》

唐 · 朱景玄

回塘最幽处,拍水小亭开。

莫怪阑干湿,鵁鶄夜宿来。

幽深的荷塘最深处,一座小亭临水敞开。莫要惊讶栏杆为何带着湿痕,那是夜宿的鵁鶄(水鸟)踏波而来,溅起清露,悄悄留下的。

阑干因水花飞溅而湿润,诗人却劝人“莫怪”——因这里夜间是野鸭(鵁鶄)的栖息地。鵁鶄的夜宿,既赋予莲亭以生机,又暗示此处无人打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10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夜色深沉不见月华,只看见渔船孤灯一盏,如萤火般在墨色中飘摇。微风拂过河面簇起细浪,那点渔火摇曳,化作满河闪烁的星辰。


微风本无形,但诗人通过“簇浪”将其具象化;渔灯本孤立,却在浪花的折射下“散作满河星”,将一点微光幻化为浩瀚星河。这种从“一”到“多”、从“实”到“虚”的转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光影变化的敏锐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