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海外华人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5-09-28 14:20 浏览量:1
海外华人向来被国人重视,但在外国却不一定被重视。倘若海外华人能够拥有一定的政治领导权,就可以参与政权管理,甚至建立一个小的国家。海外华人大多地位不高,地位高的早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外国人,而不再是华人本身。
海外华人出走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以前中国战乱而出走,有的因为中国落后而出走,有的想要探寻新世界而出走,还有的本身是权贵,可以花钱到外国定居,购买外国的房子和汽车,申请加入外国籍。正式进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华人大多有权或有钱,可以在外国养尊处优,享受优厚的社会待遇,同时也有可能给外国做出一定的贡献。有钱人到外国购买别墅,同时带着子女到外国定居,全家都加入外国籍,享受医疗和教育全免费的福利待遇。有资本家直接到外国投资开办工厂,本身就可以加入外国籍,因为他们给外国社会做出了贡献,尤其给外国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还开办企业,为外国社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当然会受到外国的重视。他们的生活比较好,待遇也比较高。因为他们都能给外国社会提供经济价值,甚至还能创造就业岗位,怎么说都会受到外国政府的关照。他们算是海外华人当中的翘楚,算是外国人的座上宾。就像中国人对待外国投资者一样,要捧着敬着,要为他们创设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要吸引他们过来投资。中国的权贵到外国去,可以为外国创造很多社会价值,当然就会受到重视,尤其是资本家到外国开办工厂,会受到外国政府的照顾,但资本家要适应外国的法律和用工制度,不能像国内一样搞“996模式”,不然就会面临重罚。
从落后的中国出走的一部分人很多已经离世了,而他们的子女已经成了外国人,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在中国生活过,但他们仍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很可能经营一些商铺,搞一些商业活动,成了当地的富人。尤其是一些东南亚的华人,通过商业活动变得富有了,可以在当地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出钱参与当地的政治选举,成为当地的官员。可是这些国家一旦闹叛乱,华人商铺就成了被抢劫的对象,甚至一些华人被当地人杀害。倘若真有电影《战狼2》中显现的大国威风,那么当地的华人根本不会被强奸,这更别提被杀害了。成为富人的华人并不一定为外国做什么贡献,因为他们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不会出钱为当地搞一些公共建设,甚至有的出钱搞了公共建设,也不被当地人承认。他们的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没有加入外国籍的算是华侨,而加入外国籍的就成了当地的居民,要按照当地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来生活。他们喜欢搞商业活动,要在商业活动中牟利,还喜欢搞国内那一套运作,就是用钱财购买特权,要成为特权阶级,有的还要参与当地的政治选举。按理说,这样高度融入外国的中国人应该被外国人喜欢。可是他们的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外国人并不认为他们是当地人,而是仍然认为他们是中国人。
落后国家的人认为当地的中国人赚了他们的钱,却没有分给他们,就要趁着暴乱抢劫他们。而他们要求助当地政府,中国方面也通过大使馆照会当地政府,要求保护当地华人的利益,当然并不可能保证不死人,也不可能保证不抢劫华人的商铺和财富。暴乱过去以后,社会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继续那样运作下去,而当地的华人仍然不少,并不会完全回国。他们受到外国不好的待遇,却仍然在那里繁衍生息,似乎他们并不了解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不知道中国已经飞速进入了现代化。有流浪美国的一批华人是偷渡者,没有当地的国籍,没有什么身份特征,凑在一起,一路捡拾破烂,一路过流浪汉的生活,却仍然觉得自己很光荣,而且要抱团取暖,躲避美国移民局的追查,不想被遣散回国。他们的形象并不好,等于给祖国抹黑了,但他们觉得讨饭有理由,赖在美国不走也是有理由的。越是这样,他们越要抱团取暖,认为应该这样。他们的地位和投资美国的资本家的地位比起来,简直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和进入美国居住的高官比起来,简直成了硬币的正反面,完全相反。进入外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些是当地学校的老师,有的是大学教授,还有的是在就读的研究生或博士生,他们都对祖国有一定的认同。但他们中也有一些对祖国存在着误解的,总是认为中国的言论不自由,认为中国人的劣根性始终存在,对中国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鲁迅笔下的阿Q那样的角色层次,怎么说都有一些偏激,而不能看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不能看到中国人精神面貌的改变。
虽然很多海外华人抱团取暖,有的外国还专门设立了华人街,让外国的华人到那个地方定居,但很多华人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语言,用英语来对话,用日语或韩语来对话,渐渐远离了母语。即便用外国语写作,也仍然不能准确表达祖国现状。倘若有的国家有了反华情绪,那么在这些国家定居的中国人就有可能首先受到攻击。但他们似乎认为中国仍然是落后的状况,而他们出走的时候也确实嫌弃中国的落后,即便受到外国反华暴徒的攻击,他们也不愿意回国,怎么说都有一些固执。当然也有一些海外华人有浓浓的中国情节,想要叶落归根,尤其在老的时候要回国,要埋葬在中国,而不能做了国外的孤魂野鬼。美国华人王灵智借用根的比喻,辨认了五种不同的华人认同。他们分别是“叶落归根”(固守中国国籍)、“斩草除根”(完全同化于所在国社会)、“落地生根”(积极地融入所在国社会)、“寻根问祖”(保持中国人的种族意识和自豪感)、“舍根离祖”(失去与祖籍地的联系而处于文化的孤独状态)。这样的分类有一定的好处,能够让人们看到海外华人的生存状况,但其背后的逻辑仍然脱不出从一个社会进入另一个社会的线性的简单模式。根据海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来分类,说到底还是一种“中国中心论”的观点,对于解释全球化时代的华人,恐怕用处不大。
很多华人在外国呈现散居状态,具有多元化流动性、广泛性和混杂性。因此得以避免许多常常困扰移民身份的对立冲突。有的海外华人已经融入当地的社会,甚至成为当地社会的翘楚,而有的华人却始终处于边缘状态,既不能回国,又不能融入当地的社会,当然也就孤独终老了。还是权贵在外国最有地位,而普通移民却没有什么地位,甚至要通过假结婚获得外国的国籍,怎么说都是一种从底层打拼的普通劳动者,甚至一辈子可能在底层打拼,并不一定能获得好的生活待遇。当然在外国获得了好的生活待遇的华人,觉得自己成功了,但人生有限,还不如在国内好好享受现代社会的福利。即便不能经常随便说话和写文章,也可以活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