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书话丨张蓓:如果人生可以重启——读《天才基本法》有感兼谈网络爽文的心理疗愈

发布时间:2025-09-27 14:31  浏览量:1

如果人生可以重启

——读《天才基本法》有感兼谈网络爽文的心理疗愈

文/张蓓

如果给你一次重启人生的机会,你要选择再来一次么?我想,我会的。给出这个肯定答案之后,我认真想了想原因,大概是因为人生一路走来,有太多遗憾无法弥补吧。

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所以在现在的文学分类中有一个专门的门类叫重生文,还有一个类似的门类叫穿越文。

不管是重生还是穿越,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幻想世界中弥补现实生活中的遗憾。因为时间具有单向性,我们只能向死而生,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还未来。但不管是面对过去还是未来,我们更容易产生的是“无法把握人生”的无力感。

所以,重生文和穿越文从浪漫主义角度,为我们的遗憾和无力感创造出一个精神乌托邦,让现实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得以在“重生”和“穿越”中得到心理补偿。

《天才基本法》就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学原理而创作的幻想小说。在小说中,主人公林朝夕通过多次穿越,修正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选择,进而弥补自己在现实世界的遗憾并最终成长。

因为小说中主人公的遗憾非常常见——当年读书不够努力让自己错失读更好学校的机会;看到父母衰老病起越来越接近人生终点时却无力改变现状;当年没有勇气向心仪的暗恋对象表白……正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普通人最容易产生的遗憾作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元素,所以读者很容易共情主人公利用穿越弥补遗憾的设定,并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代入自己,从而意外地起到心理疗愈的作用,似乎故事主人公代替自己弥补上了这些遗憾。

如果问我最想弥补什么遗憾,我想应该是成为一名“学霸”吧。作为资深教育工作者,在三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我积累了大量实用的学习方法,从提高学习兴趣到训练学习能力,再到保持持续学习的心理支撑,每当这些方法在学生身上起到了作用,我总会想“如果当初我这样做”。

同时,在多年教育一线的工作中,我为很多青少年学生感到遗憾。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当自己意识到应该好好学习时,因为落下了太多学习进度而无法在好不容易燃起的学习热情时,得到学习进步的正向反馈,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自己重新认真学习的欲望,从而无奈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摆烂”心理。

如果他们能遇到足够好的老师和家长,在他们“习得性无助”时能够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给予及时的帮助,就有可能改变他们“学困生”的命运。

在《天才基本法》中,提到了很多可以被老师和家长借鉴的教育方法,主人公的父亲林兆生就是一个好的家长样本。他是一名数学家,在女儿数学道路上的成长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从兴趣入手让其逐渐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同时,林兆生和林朝夕的相处模式是我们最为羡慕的平等的朋友模式。在这种相处模式下,作为父亲,他很少干涉女儿自己做下的决定,哪怕明明在数学上颇有天赋的林朝夕高考志愿任性地选择了哲学专业,林兆生也并没有予以干预,而是给予支持。当得知女儿有暗恋对象时,林兆生并没有大发雷霆、横加干涉,而是用朋友调侃的方式鼓励并暗加引导至正确的恋爱方向。而林朝夕遇到人生难题向父亲求教时,林兆生的点拨总能让女儿得到成长,但这些人生哲理并不轻易出现,只有当林朝夕明确需要时林兆生才会提供。

以上种种,都是家庭教育中的正向案例,是教育工作者期待家长通过学习能尽量达到的亲情模式。

在老师角色的设置上,作者让林朝夕在升学路上遇见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老师。这些教师类型基本上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遇到的,既有正面典型——比如林兆生、孤儿院的党院长等。这些正面典型形象基本囊括了教师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的高标准,让我们读完后对教育者所能起的正面影响产生敬佩。同时,小说中又有反面例子——比如高一班班主任这样“唯分数论”、专制偏心的教师形象,让读者借由这些反面形象对教育本质产生更多的思考,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警示。

我们通过小说中的冲突设置,可以看出作者的教育理念。作者让这些相互冲突的教育理念发生激烈碰撞来推动故事发展,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教育理念不同造成的教育方式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为读者可能遇到的教育困境提供了解决的方向。

另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很多“鸡汤”和“金句”,总体来说我并不腻烦,因为它们出现的时机颇为合适,就像是读者心中的“嘴替”,在读者需要这样的热血理论时借人物之口表述出来。就我看来,这些“鸡汤”和“金句”对于身为家长的读者大有可以参考之处。例如对于如何选书,小说中这样写道:其实关于究竟该怎样挑书,老林讲过两点。第一是自己横向比对,每本书看一遍就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这就有点考验读书人本身的素养了,很变态。第二就是选修订版多的,一本教材,如果被反复修订反复出版过,就很大程度上说明编者的态度以及它的经典程度。

这类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在本书中比比皆是。

对于本身就是学生的读者来说,读到由小说人物说出的“鸡汤”式的语言后,能起到不错的激励作用。比如说,“其实人生真的充满无限可能性。而正在前行的你,因为看不到未来,所以时常认为,那些可能性永远无法降临在你头上。但可能性,其实一直存在。”

这种由人物在某个热血场景说出的话语,对青少年的激励远远大于由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或老师说出同样的内容来。这也是这类作品正面积极的社会意义之一吧。

对于“鸡汤”,我想说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反感“鸡汤”式语言,而是反感没有场景支撑的“鸡汤”,它们可能确实“正确”,但并未给读者提供帮助,甚至很多时候还会起反作用。

而这些让人振奋的语言如果在恰当时候出现,那此时,“鸡汤”就可以达到振奋人心的作用,甚至能疗愈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不被肯定、不被鼓励的那批青少年们。

以上是《天才基本法》最为显著的优点,也是父母可将此书推荐给孩子看的原因。但是《天才基本法》也有网络文学的一些弊病,它属于“爽文”类型。

所谓“爽文”,首先是作者轻易就给主人公开“金手指”——不论主人公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轻易逢凶化吉,甚至成为提升能力的契机。其次,主人公身边总有一位或多位保驾护航的配角,他们无所不能,是主人公遇到困难时最大的助力。而且很多网络文学作品还将主人公设置成“花见花开、人见人爱”的魅力人物,哪怕其本身“平平无奇”,也能引无数拥趸齐折腰,愿为其誓死效劳。更有甚者,在这样描写之后还非要树立“大女主”独立自强的强人设。

这两个显著缺点,是“爽文”最被人诟病之处,而《天才基本法》也有这样的问题。主人公在故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小至参加各种重要考试,大至调查父亲车祸原因,只要用数学方法就能搞定一切。而且那个被她暗恋的对象也是数学天才,利用这一点,为她解决她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最后,大结局可想而知,暗恋对象同时也倾心于她,把往往充满遗憾和酸涩的暗恋,直接升级成甜蜜的双向奔赴。同时,虽然作者借人物之口说主角并不是“天才”,但她在故事中的作为却非普通人能胜任,不是天才胜是天才。

这两个问题在这本小说创作时本可以避免,但是作者可能是基于“数据”“流量”等考虑而做出了随大流的选择,让这本应该精彩中不失接地气的小说,因为“金手指”和“霸总”式角色而降低了小说品格。

但瑕不掩瑜,《天才基本法》应该是我近些年所阅读的和教育相关的小说作品中质量颇高的一本。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时意识到这些“瑕疵”,不将主人公最后的成长归结于她的“天才”和“运气”,而是有选择地汲取书中的优点和精华,这便是一本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小说。不管怎样,该小说终有收获——被创作出来的当年(2017年)就获得了首届“金鲛奖”中国年度十大IP的荣誉,在2019年又获得豆瓣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第三名的成绩。

最后,希望这类小说能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创作出现,使对教育问题的探讨能因为这种小说类型的成熟而开辟出与以往不同的“田野调查”方法。

作者简介:张蓓,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会员、重庆市十佳读书人、重庆市首届阅读推广大使、苏州电台读书节目特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