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风波再升级!官媒出手锐评,言辞犀利,句句戳到人心里
发布时间:2025-09-28 15:35 浏览量:1
在数字时代的教育赛道上,从来不缺“热点人物”,尤其是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迅速渗透到千家万户的今天,围绕“教育”“升学”“考研”“志愿填报”的内容,几乎每天都有新话题被推上热搜。
然而,像张雪峰这样能在教育领域做到家喻户晓、圈粉6500万人的“升学顶流”,却并不多见。他以一口东北口音、极具辨识度的幽默表达和“接地气”的升学解读,成了无数家长眼中的“救命稻草”。不少父母在高考、考研、选专业等关键时刻,几乎是第一时间去翻张雪峰的视频或直播,寻求“靠谱”的指点。
就在这种“顶流”状态下,张雪峰却突然在多家平台遭遇“禁止关注”,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面对如此重大变故,当事人仅用9个字作出回应,让许多人更感困惑:这位风云人物到底经历了什么?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雪峰账号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又出现了一个让人疑惑的操作,引来了官媒的犀利点评。那篇点评并没有简单地批评或赞美,而是句句直戳当下无数中年家长的心坎,让这场风波不再只是个人事件,而变成了一面折射教育焦虑的“社会镜子”。
“走红”从来不是运气
回头看张雪峰的成名之路,人们才会发现,他的“走红”并非偶然,也绝非运气。真正支撑他走到今天的,是踩准了无数家长对“升学信息差”的痛点,是多年积累出来的内容和经验。
早年的张雪峰,和许多北漂青年一样,怀揣梦想、想要靠自己改变命运。他也曾打算通过考研逆袭,但看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他终究没能迈出那一步。放弃考研后,他选择为考研的同学提供资料、答疑解惑,从最朴素的“帮人”出发,进入朋友开设的考研机构,成了一名北漂招生代理。
起初站上讲台,他的授课风格平淡如水,几乎没有任何亮点。台下学生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老师,你讲的这些,我自己上网查也能知道,有啥用?”那段时间,他默默地承受质疑,却没有选择放弃。
随着资料越来越完善,他的课堂也发生了变化:多了幽默,少了枯燥,那些看似复杂的升学知识被他讲得一听就懂;那些家长和学生绕不过去的“坑”,被他拆解得明明白白。
真正让他“出圈”的,是2016年那条火遍全网的《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视频。视频中,他用标志性的东北口音和幽默调侃风格,对全国34所985高校的地理位置、优势学科、考研特点及就业前景进行了生动解读。谁也没想到,这条只有7分钟的视频点击量迅速突破千万,还在热搜上挂了好几天。评论区里满是“终于搞懂985高校的区别了”“要是当年有这视频,我就不会填错志愿了”的留言。
“实用”成了家长的“定心丸”
走红后的张雪峰,并没有把“流量”当成终点,反而继续把“升学规划”做得更实在、更深入。尤其是每年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季,他的直播间几乎成了家长圈的“刚需频道”。
不同于其他博主“泛泛而谈”,张雪峰的直播极具针对性:会根据学生的分数、省份、兴趣,推荐“冲、稳、保”的院校组合;会提醒家长避开那些名字好听但就业难的专业;甚至会手把手教家长如何看懂招生章程里的“隐藏条款”,比如某些专业对单科成绩的特殊要求、身体条件限制、跨省招生比例等细节。
除了帮家长“避坑”,张雪峰也没忘了拉一把更需要帮助的孩子。他发起“张雪峰暖风助学”项目,专门资助高校新生,还向多所大学定向捐款,帮贫困新生交学费、解决生活费。网友们一边觉得他说话“太直接”,一边又承认“确实在做实事”。这种“实在”,让“升学引路人”的形象多了份温度。
“封杀”背后的复杂信号
就在张雪峰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封杀”打破了平静。2025年9月24日,有网友发现,张雪峰好几个社交平台的账号均处于“禁止关注”状态。很快,微博给出了“违反社区公约”的回应,但其他平台仅显示“账号异常”。
然而,让公众疑惑的是,在张雪峰主账号被封的同时,他名下企业的关联账号却仍在正常直播带货。这种“主账号被封、关联账号正常运营”的情况,让不少网友质疑:“这到底是‘反省’还是‘换个马甲继续’?”
就在事件发酵之际,官媒的“锐评”更是将讨论推向了更深层次。那篇文章指出,张雪峰事件的核心,并非“账号是否该被封”,而是“教育功利主义是否偏离了育人本真”。
官媒点评戳中“中年家长”的心
文章提到,张雪峰的言论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是因为他精准抓住了中年人“怕孩子输在就业起跑线上”的焦虑。中年家长上有老下有小,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无法在社会立足,而张雪峰的“实用主义”,恰好迎合了这种焦虑。
他们并非不知道“教育要育人”,但在现实的就业压力面前,又不得不优先考虑“孩子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这种矛盾与焦虑,正是张雪峰能引发广泛共鸣的核心原因。
官媒的点评并非完全否定张雪峰的价值。不可否认,他的指导确实帮助部分家庭解决了“升学信息差”的问题,让一些学生避开了就业陷阱。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的解读过度聚焦“就业结果”。如果一味强调“就业优先”“学历至上”,只会让教育陷入“功利化陷阱”,让孩子变成“只为找工作而学习的机器”,最终失去对知识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
现实中已经出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听从建议选择了“高薪工科专业”,却因毫无兴趣而厌学;有的家长为了“就业前景”强迫孩子放弃文科,最终让孩子陷入“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不想要的人生”的困境。这正是教育功利主义的弊端:只看短期收益,却牺牲了人的长期成长。
结语:一面照见教育焦虑的镜子
张雪峰的这场风波,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成与败”,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中国教育领域的“功利化困境”与家庭的“升学焦虑”。他的崛起,源于对“信息差”的填补,源于对家长需求的精准把握;他的争议,源于对“就业”的过度强调,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某种偏离。
只有当教育回归“育人本真”,当社会缓解“就业焦虑”,当家长不再为“升学”愁眉不展时,这样的争议才会真正减少,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孩子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