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楼兰”反转:苏柳为何绕个大圈子,通过王子等人辟谣?
发布时间:2025-09-28 09:23 浏览量:1
有话为啥不自己说清楚?非要绕那么大一个圈子,找别人替你传话?
这事儿放咱们普通人身上,早就被人念叨了。你跟邻居有点小摩擦,不自己上门去聊,偏要让你家亲戚去对方亲戚那儿说说情,你说这事儿能办利索吗?很可能话传到意思全变了。
《我的楼兰》的词作者苏柳老师,最近就干了这么一件让大伙儿看不懂的事。
网上那段剪得乱七八糟的视频,把她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明明是去聊创作的,结果看着倒像是专门去给朵老板站台的。这误会大了去了。可她没自己开个直播或者发个视频解释,反而是私下里找到了刀郎的几个铁杆粉丝,比如“王子”和曹玉文,让他们出来替自己辟谣。
这操作,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事儿的根源,说白了就是那段视频。
一个本来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访谈,信息量多大啊,结果被人“咔嚓”几剪刀,就剩下短短13分钟了。这13分钟里,专挑跟《我的楼兰》有关的六段内容拼在一起。
更要命的是,人家把你原本想表达的意思给扔了。苏柳在访谈里,来来回回提了五次,说自己非常感谢刀郎老师,也很感激首唱者朵老板。她还特意澄清了自己卖掉版权的谣言,说那是好多年前的传闻了。她想表达的是一个创作者的中立和感恩,谁唱火了她的作品,她都心存谢意。
可剪出来的视频呢?这些感恩感谢的话,全没了。只剩下一些听起来好像在偏袒某一方的话。再配上那些故意带节奏的文字标题,好家伙,一个“忘恩负义、替人站队”的形象不就立起来了吗?
> “她说的话,她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本来是感谢,剪完就成了站队,这比直接骂人还难受。”
这跟咱们平时在微信群里看见的断章取义一模一样。一大段话,人家就截你最冲的那一句,然后发到别的群里去,说你看这人说话多难听。你有理都说不清,因为别人根本没看见你前面铺垫了什么,后面又解释了什么。苏柳这次,就是吃了这个大亏。
就在大家伙儿一头雾水的时候,陈伟又跳出来了。
他说话向来很直,这次也一样,直接就把矛头对准了苏柳。陈伟的意思很简单,他说苏柳讲的话不可信。
他回忆当年,说那时候苏柳还是个不出名的作者,刀郎已经是红遍大江南北的人物。是苏柳主动找刀郎合作,刀郎觉得词太短,还亲自上手改,加了两段,这才有了后来那首经典的《我的楼-兰》。
陈伟还提到了一个行业里的规矩,就是写词的费用,一般在作曲之前就得谈好,哪有等歌都录完了再去谈合作的?他说这不合常理。
> “陈伟的意思很直白,按规矩办事,版权早就在刀郎公司了,你现在说这些有啥用?”
陈伟这番话,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浇在了刚刚有点眉目的事情上。他这是第一次公开站出来替刀郎说话,这让很多人觉得,事情可能并不像苏柳单方面说得那么简单。
你看,这事儿一下就复杂了。一边是苏柳通过刀迷澄清,说自己被恶意剪辑了;另一边是陈伟站出来质疑,说苏柳的话本身就有问题。咱们这些看客,到底该信谁的?
其实,这恰恰解释了苏柳为什么要“绕圈子”。
你想想,她一个文化人,可能根本就不擅长在网上跟人吵架。如果她自己直接发视频,底下评论肯定乱成一锅粥。支持她的,骂她的,看热闹的,什么人都有。她一句话说不好,可能又会被人抓住把柄,再次断章取义。
>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不想直接跟人吵架,就找个中间人去说说好话,想着能把事儿平了,可有时候反而越搅越浑。”
她选择找刀郎的粉丝来发声,这个做法其实挺聪明的。第一,这些人本身就是刀郎的“自己人”,他们说的话,其他刀迷更容易听进去,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立情绪。第二,他们出来澄清,保留了一些争议点,没有完全替苏柳洗白,这反而显得更客观,不是一味地偏袒。
这是一种老派的、更注重人情和关系的处事方式。不想把矛盾激化,希望能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化解误会。只不过这种方式在现在这个直来直去的网络时代,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所以大家才会觉得奇怪。
这整件事里,最应该被指责的,是那个躲在背后恶意剪辑视频的人。他就像一个点火的,把火点着了,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了,留下苏柳、刀郎、朵老板还有所有的歌迷,在这个是非场里争来吵去。
而朵老板和她的农场,在这场混乱中,反而因为视频里的“力挺”和后来引发的同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这算不算是“借刀杀人”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 “以后咱们看东西可得多个心眼,人家让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人家没说的,可能才是关键。”
一首好好的歌,最后变成了人情世故的江湖。我们听歌的时候,可能从来没想过背后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其实生活不也一样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别急着站队,别急着下结论。多听听,多看看,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咱们只想安安静静地听首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