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租赁再爆发,国庆需求飙升,提前2个月被预约一空

发布时间:2025-09-28 17:15  浏览量:1

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像是被按下了加速键。

春节晚会上一舞惊人后,它们迅速成为流量的宠儿。商场开业、品牌年会、科技峰会,一时之间人形机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最狂热的时候,在闲鱼租一台机器人站台一天,租金轻松飙到2万元。

热潮从春节一直持续到五一,无数电话涌向租赁公司,需求五花八门。风口之上,现金流滚滚而来。

然而,市场的变化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嗅觉灵敏的散户大量涌入,几个月的时间里,赛道迅速拥挤,宇树最新款的人形机器人日租价格已经腰斩至5000—6000元。

最早那些只会挥手、鞠躬的初代版本,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要了,能跳舞会对话的升级版机器人成为市场标配。一大批跟风者悄悄退场,挂牌转卖设备。

这一趋势也在闲鱼行情里得到了印证,在闲鱼上搜“机器人租赁”看到,租用宇树G1人形机器人一天的报价多在1000元—4000元不等,有不少链接显示已经降价了50%以上,机器狗租赁一天的价格也下降至300元左右。

一年不到,这个看似前景无限的市场,已走完从爆火到降温的全过程。

但如今,在整个市场开始降温之际,机械星球的机器人租赁业务却逆势而上,保持着稳定增长。早在八月,机械星球上国庆档期的机器人和机器狗设备就已被预定一空。

临近国庆,来自官网、小程序和闲鱼等多个平台的咨询量仍在持续翻倍,平均每天有将近100条咨询,几乎都是国庆中秋前后的需求。

市场退温,需求仍在

做工程机械设备租赁4年来,今年春节后的租赁市场,是机械星球副总裁陈孟斌记忆里最疯狂的一段时间。

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亮相后,咨询机器人的电话、小程序后台留言、闲鱼后台私信、社交账号的评论,像潮水般涌到陈孟斌面前。“需求非常散,有人打电话过来,询问机器人是否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有大学教授想用来做课程研究;还有学校想在开学典礼上搞活动。”陈孟斌回忆说。

但对于陈孟斌来说,这股风来的并不意外。早在2024年,团队就已经开始关注机器人相关的产品。春晚一结束,他迅速组建团队,采购设备,在自有平台“机械星球”上线了机器人租赁业务,抢占新风口。“当时机器狗的采购价还很正常,约一万多元一台,但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已经飙升至十几万元一台,而且还要排队等待交付。”

最初的业务需求大多简单且粗放。客户基本都是租一两台,用于商场开业,公司年会,品牌发布会等场合,核心诉求多是“博眼球”,制造一次性的流量。有奶爸租机器人带娃,视频素材放到互联网上轻轻松松点赞过万,还吸引了官方二创。

机器人带娃

那个阶段的钱,也最好赚。“行情最好的时候,一个机器人带一个操作员,一天的租金在15000元—20000元之间。”陈孟斌说。

与此同时,不少嗅觉灵敏的散户陆续涌入,他们投资十几万元买机器人,也做起了租赁生意。今年年初,小廖下单了一台机器狗,挂上闲鱼出租,第一天就有十几个人询价,“前两个月供不应求”。赚到钱后,他趁热又买了几台机器狗,专门用于出租。

随着市场供给的不断增加,价格战也在所难免,“为了抢夺订单,价格一路从早期的一天2万元左右,跌至现在的6000元左右。”

“消费者的新鲜感也在逐渐消退。最早一场活动上有1个机器人挥挥手我们就觉得很酷,现在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台的机器人动作展示,而是希望实现更复杂的功能。比如5台机器狗配合1台人形机器人完成表演,或者是机器人与主持人语音互动,有的甚至想要一整套舞蹈和音乐的定制化方案。这相当于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孟斌说。

市场的风向,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就发生了逆转。只是价格腰斩,要求却更高了,很多时候除了提供机器人,还需要给出合适的活动方案。

一大批跟风入局的散户,很快发现这门生意并不好做,开始悄悄退场,挂牌处理手中的设备。

而与此同时,机械星球的租赁业务反而逆势向上,去到了更大的舞台,比如大型运动会,德国宝马展上等等场合,所展示的也不仅是机器人,而是智能解决方案,面对恶劣环境,危险情况,机器人如何替代人类去完成相关工作。

在陈孟斌看来,市场一直都在,只是发展至今,消费者已经脱离单纯的好奇。行业已经从“博眼球”到了“拼内功”的新时期,需求也从尝鲜式的短期租赁,转向更稳定、更具功能性的大型长期合作。“更多的应用场景还在等待我们挖掘。”

更精细化的运营

事实上,陈孟斌很早就意识到,人形机器人的出租业务,本质上并非纯粹的租赁生意。客户真正需要的,也不是机器人本身,而是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因此,早在机器人租赁行业刚刚兴起时,团队便开始通过抖音和视频号,持续发布机器人表演、技术解析和客户案例等内容吸引关注,全方位展现团队的专业能力,最终利用闲鱼、官网等渠道承接流量。

据了解,2024年底闲鱼上线“租赁模式”,实现了押金、租金一键设置,整体交易环节更加便捷高效,也激发了很多潜在租赁需求。“很多零散客户都是从闲鱼过来的。”陈孟斌说。

“我们年初启动账号运营,现在已经积累起一定的影响力。这些内容资产的沉淀,给我们带来了持续且低成本的精准客源,甚至直接吸引到了一些远在西藏和中国香港的客户。”陈孟斌告诉我们。

“公司技术团队也一直在持续推出新的表演动作、语音交互脚本,甚至还有一些和其他智能硬件结合的新方案。同时,我们也跑通了香港甚至海外多个地区的报关和运输流程。”

更为关键的是,尽管订单不断,陈孟斌却始终坚持轻资产运营,目前公司只有2台人形机器人,6台机器狗。

在陈孟斌看来,“生意的核心是资产回报周期,如果买太多的机器人压在仓库,成本高达几百万元的时候,回报周期会变得特别长。设备不够,可以找同行拆借,但如果设备太多,市场需求不够,就是实实在在的亏损。”

这套精细化运营的流程,让机械星球在机器人租赁业务从狂热回归理性的过程中,反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壁垒。当别人还在为单个订单焦头烂额时,他们已经将这门“风口上的生意”变成了一门可以持续运营,并且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

从8月份开始,机械星球各个账号上关于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的咨询量就在持续增加,大部分都是活动承包公司和品牌方,用在商场活动和展会活动。到目前为止,机械星球和市面上的相关设备国庆期间的档期都已经被预定一空。

“哪怕现在没有可预订的机器人和机器狗了,官网、小程序和闲鱼等各个平台上咨询数量还在持续增加。”陈孟斌说。

虽然根据租期的长短、设备租赁的台数和设备型号不同,价格也不同,但租金已经远没有上半年那么疯狂,目前宇树机器狗的单日租赁价格在400元—1500元之间,宇树机器人则在5000—15000元之间。

然而,在展会上表演的人形机器人,只不过是整个机器人市场上的“冰山一角”。早在2023年,陈孟斌就已经带着团队开始研究,基于挖掘机等设备开发的可以实现遥控驾驶的工程智慧机器人。

在他看来,解决安全生产难题和填补艰苦岗位的劳动力缺口,才是机器人技术面临的核心命题和真正前沿。

在理性和现实之间寻找生存之道

2025年,陈孟斌的团队已经可以实现操作员在几公里甚至是几十公里的空调房里,面对着几块高清显示屏,手握与真实挖机驾驶舱一模一样的操作手柄,远程操控一台价值数百万的挖掘机在矿山里作业。

今年上半年,这套系统还被带到了德国的宝马展(Bauma)——全球工程机械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展会。现场,他们与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巨头的产品同台竞技。“实际看下来,我们的效果确实是最好的,不管是稳定性还是操控体验。”陈孟斌自豪地告诉我们。

然而技术上的领先,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商业上的成功。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一个熟练的老师傅在矿山现场开挖掘机,两三分钟就能装满一车煤,远程作业现在只能达到人工效率的60%—70%。

“对矿山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一台大型挖机,一天正常可以产生几万元的收入,使用远程操作,只能干原来的六七成,很多人是不愿意的。”陈孟斌说。

在资本的共识里,机器人无疑是一个具备万亿级潜力的赛道,以后不仅可能会进入家庭和工厂,甚至可能会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

但现实是,通向这个终极愿景的道路却异常崎岖。无论是进工厂,还是进家庭,都面临着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技术和成本障碍。

如今,资本的耐心也在消退。“前几年,投资人投的是科学家,看的是你的团队有多牛,是不是名校教授,有没有顶尖论文;去年,开始投企业家,团队光有科学家还不够,得有CEO,有商业化落地的能力;今年,投资人看得更直接,你的产品到底怎么样?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出货?”陈孟斌分析说。

显然,市场的检验已经变得前所未有地严苛。那些曾经靠着一个炫酷的实验室视频就能拿到融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理论上来说,这个赛道肯定没问题,是未来的趋势。但最大的问题是周期会非常漫长。关键在于,你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具备造血的能力。”陈孟斌说。

即便是机械星球这类以租赁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也必须在技术积累与商业落地之间找到平衡。现下的机器人租赁业务,更像是企业在技术发展路上的务实路径,它是目前离钱最近的业务,能够迅速产生现金流,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还能让团队保持对市场最前沿的体感和认知。

毕竟,在漫长的发展周期中,只有将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有机结合,才有可能真正穿越周期,等到万亿市场真正爆发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