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机器人商业智能空白?这场对接会邀你抢占“智造”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9-29 08:02  浏览量:3

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47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0%,同时每年以23%的增速冲刺万亿市场,人形机器人更是以63%的年增速成为产业革命性的增长点1。追求人类级别的灵巧性与人工智能学习能力的融合,是当下中国机器人赛道所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衍生出以下最受机器人赛道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也同步凸显出一系列机器人企业需要面临的挑战。

机器人产业与AI科技融合

商业智能成最新共创契机

机器人产业在深度学习、生成式AI、多模态感知等维度与AI科技深度结合,显著提升了机器人自主学习、任务规划与动作执行的智能化水平。当前,无论是机器人场景应用企业,还是下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和集成企业,甚至中游和上游的部件和零配件企业,都在积极关注和参与AI融合技术创新和AI共创场景开拓。

但在对机器人的多维度AI科技集成中,商业智能的集成目前是一个巨大的空白。比如在工业机器人应用中,之前都是“工厂大脑”MES来做感知数据处理,并给各处单元中控和上位机派发指令,工业机器人只是被动接收指令和执行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没有企业业务数据和商业智能的实时输入,导致机器人对“为什么要执行动作、什么是最佳执行时机、执行动作之后需要做什么”都不理解,从而不能基于业务场景做出实时的自主决策,这成为影响机器人“感知 - 决策 - 执行”闭环版图上的严重缺憾,也成为机器人产业链AI解决方案的最新共创契机。

细分加深与泛行业渗透加大

供给挑战持续升级

随着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机器人细分在逐步加深,各行各业场景渗透在快速加大。

工业机器人应用稳健,在汽车制造、3C电子、新能源行业的应用占比达68%2,并向机械、化工、金属、消费品等行业加速渗透;服务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增速 42%,未来服务机器人家用化也即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增幅3;特种机器人在应急救援、极端环境作业、农业植保等场景下快速发展,成为不容忽视的细分赛道。同时,具身机器人跨越工业、服务和特种三个类别,也开启了量产模式,回顾上半年,国内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已超过83个,总金额近3.3亿元,覆盖搬运、采集、分拣、质检、仓储、上下料、装配等场景4。

在整体产业应用场景加速创新和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机器人企业也随之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定制化需求激增,场景化研发的难度加大,研发交付周期变短,多批量、小批次、高频率的多种非标品制造交付难度增加,计划齐套的生产可行性偏差显现,产能错配矛盾突出,各项工程变更的切换交错范围与复杂性扩大等等。同时,随着机器人灵巧性变高,制造工艺变的越来越精细,全流程质量追溯也在机器人产业链日渐全面普及,这给制造管理提出了进一步升级要求。

研发创新加速国产化替代

研发攻坚遇最难啃的骨头

在机器人赛道,除了匹配行业的场景化研发非常普遍以外,硬件研发攻坚和国产化进程也是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关注的重点。目前机器人产业链核心零部件RV减速器、伺服电机的国产化率已达45%,并向2030年75%的目标迈进;编码器的国产化率也在显著提升;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高精度传感器等高端部件仍待突破5。

产业链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创新,不仅逐渐补齐了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短板,国产化替代也促进了机器人成本的大幅下探。在研发攻坚的白热化阶段,企业在研发创新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的捕捉市场需求,如何提高研发费用投入与研发效益的费效比,如何做好研发转生产效率,都是企业迫切关注的核心挑战。

融资依赖与资金效益优化

引发资金运营能力升级

机器人赛道上游和中游不乏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而机器人下游的本体制造头部企业,今年也开始竞相冲刺IPO和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同时,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产业链共发生144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到195亿元,平均单笔融资规模升至1.35亿元。其中,超过44起单轮金额过亿元,9起融资金额超过5亿元6。

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青睐和关注,无疑是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而企业怎样才能做好融资配套、资金计划和核算优化,怎样才能部署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运营体系,在资金募集到位之后如何做到资金效益最大化,一直是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资金运营能力升级的方向。

多模式出海加速

全球运营配套急待提升

中国机器人企业已将出海视为核心战略方向,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总金额达7.46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59.74%。服务机器人出口增速更是达65.3%,出口目的地从东南亚延伸至欧美高端市场7。在出海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产品出海”、“品牌出海”、“制造出海”和“技术出海”是机器人企业的集中常见的出海模式,这些模式背后匹配的全球运营能力,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SAP长期以来一直支持着全球机器人企业创新前行,赋能企业遍及机器人全产业链,有上游零部件供应企业,有中游组件和模块企业,以及下游本体制造和集成企业;覆盖企业规模跨度较大,既长期服务机器人行业全球头部巨头,也支持了很多刚拿到A轮融资的机器人后起新秀;解决的企业问题全面,涵盖上述机器人企业最关注的五大领域,涵盖AI解决方案共创、研发创新赋能、可配置化柔性生产交付、融资配套与核算精细化管理、以及全球运营。

为了推动机器人更智能更精巧,为了加速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创新,SAP联合创业邦将于11月13日在上海举办“当机器人拥有商业智能”2025 SAP—Banglink机器人产业需求对接会,以“精准链接+闭门深谈”的形式,搭建一条打通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场景方、SAP专业团队、以及资本方的高效沟通通道。届时SAP机器人赛道赋能解决方案和行业实践将深度呈现,机器人行业神秘标杆客户也将带来一线实战分享。

文章数据来源:

1.2025年6月机器人市场规模分析,摩根士丹利。

2.MIR 睿工业《2024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

3.头豹研究院《2025 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全景分析》

4.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3.3亿订单花落谁家?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83项中标全解析》

5.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2024 年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展报告》

6.人民网《多元协同布局 具身智能产业加速迈向“应用场”》

7.海关总署出口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