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相信还是没招了?年轻人投身搞玄,其实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发布时间:2025-09-29 11:22 浏览量:1
这两年有个网络热梗:“年轻人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类似的还有“在求人与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在“作为和作用之间选择了作法”。
如果我们去观察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对“玄学”的爱好确实远超其他年龄段。
而那些看似自嘲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揭露了大家普遍存在的心理失序以及精神困境。
24年9月一则新闻表明,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年轻人曾以玄学的方式面对生活问题,而2024年携程平台数据则指出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 310%,其中,年轻人几乎占了一半。
这些数字背后,是年轻一代正经历的,意识方向的转变。
为什么年轻人如此喜欢“玄学”?也许看完这篇你会找到答案。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年轻人在后“口罩”时代最低成本的自我心理调适。
一方面是潜意识未能痊愈的“集体丧失”,一方面在传统价值体系式微、现代社会承诺落空的背景下,年轻人陷入了一种特殊的存在困境:他们既无法融入传统的意义系统,又难以在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稳固的价值锚点。
这种悬浮状态使得“玄学”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避难所。
社会公众普遍分析认为“玄学”之所以对年轻人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巧妙地回应了当代生活的几个核心困境:确定性的消失、个体化的孤独、以及意义感的匮乏。
更进一步看,这种现象反映了从"外部认同"到"内部探索"的转变趋势。
当外在的社会评价标准(如财富、地位)变得越来越不可控时,年轻人自然转向了对内在世界的探索。
而“玄学”恰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自我对话空间,让个体能够在其中重新思考生命的方向和意义。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玄学”热潮也可能演变为一种灵性逃避。
当年轻人过度依赖外在的神秘体系时,可能会削弱自身面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相关分析已经数不胜数,但真正值得讨论的是“玄学”到底能够帮年轻人做什么?
也许,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将“玄学”作为自我认识的工具,而非逃避现实的借口。
02
星辰学:
历史价值与可预见性
NEWMOON
时下,星辰学作为“小众”“新潮”的工具正在受到欢迎,但也有很多人质疑:这科学吗?
我的超个人心理学博士导师哈瑞斯教授正是这样质问我的。他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星辰学保持着中立并要求我“证明”给他看:it works
这件荣格老先生证明了几十年无果的事情(时间空间轴线对意识的影响),显然对我来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把博士论文暂放一边,我们还是可以从历史与实践经验的角度来探讨占星工具的“好用”之处。
或许,我们可以以星辰学结合超个人心理学,宇宙哲学帮助年轻人找到“心安”之路。
在中世纪,星辰学的社会地位要远比现在“高”得多,它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与“几何”“数学”“音乐”并列为贵族必须接受教育的四大基本学科。
这基于其背后一整套与当时世界观密不可分的宇宙哲学观和实用价值体系。
与现代科学将天文学和星辰学分离不同,中世纪的世界观是高度整合的。
当时主流的哲学认为,宇宙是精密、和谐且可知的法则,而天体的规律运行正体现了这一点。
同时,它也具备极高的实用价值,是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个人生计的重要工具。
03
星辰学在现代:
提供方向与锚点
NEWMOON
在当时缺乏现代科学预测手段的背景下,星辰学是少数能提供“确定性”参考的系统,因此常常被贵族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决策工具。
古代贵族都会有御用占星师,帮助他们选择在星辰排列有利的“吉时”进行决策,以确保更高的成功机率。
而一些播种、收割、航海、建筑开工等日常活动,也都需要仰仗星辰学来选择最佳时机。
同时,星辰学也并非孤立存在,它在中世纪就与算术、几何以及音乐这三门学科构成了学者型教育的基本学科之一:
算术用于计算行星运行的复杂轨迹和周期,几何用于构建天体运行的模型和理解宇宙的空间结构。音乐则是认为行星的运行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数学比例,这与音乐的和谐律动同源。
星辰学因此在当时被视为建立在精密计算和观测基础上的、高度复杂的应用科学。
古人这种朴素的宇宙哲学观,实际上是在传达:当我们找到生命周期和规律,与宇宙共舞时,可以极大减轻迷茫和焦虑。
除去历史渊源,星辰学最大的用途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际方向: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
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踩刹车”什么时候应该“踩油门”。
我有一位做投资的客户,在某个节点,投了了很多新消费品赛道的创业者,但我发现他那段时间并不适合投资,应该等过两年,时机合适再投。
起初他并不完全相信星辰学的提示,直到真的买一个赔一个,才下定决心"收手"停止亏损,而过了两年之后,也确实因正确的时间踩点又赚了回来。
还有一名大学老师,在四十几岁忽然意识到人生不应只有轨道还要有旷野,想转换赛道,去做占星咨询师——过去积累的“身份”价值如何放手?应不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冲动”一把?
通过本命盘潜力挖掘以及星辰学行运预测,她很快就转型成功并且极大的减轻了内耗。
由此可见,星辰学不是迷信,它的可预见性,带来的“确定感”是现代人所需的重要工具。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没有了那么多的迷茫不安,我们就有余裕去探索精神财富。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凤池先生在这次论坛上提到一个故事:
他在欧洲留学的时候,老师对他说,每一个人从胚胎形成开始,就像一棵树的种子撒在土地上,它本来自然的生长就是健康的、成功的、愉悦的,不管它长成什么样。
换句话说,人本来不应该有病,病的是我们的“壳”。
而这个“壳”我们可以用“倾斜屏”来解释,相当于一个电脑的屏幕插进了你脑子里,意大利学派称之为:Monitor di deflessione。
它被比喻为一种深植于个体无意识中的心理机制,就像一块“扭曲的滤镜”或“哈哈镜”,在你意识到之前,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歪曲了你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
它并非真实反映现实,而是基于过往的创伤、偏见和固有模式来投射出一个被歪曲的形象——比如我们从小被教育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有益于生存,哪些是不利于生存的。
这些,都成为了我们的”壳“,当我们“病了”,其实是那个“壳”开始适应不良。
恢复健康,则是透过”壳“,看到真相。
这与星辰学的目的地是不谋而合的——拆掉“束缚”,找回本来的样子。
(Stellar老师与杨凤池老师在索菲亚大学邀约论坛上圆桌对话)
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占星家,撰写了第一部占星专著的托勒密曾说:星星只会倾斜,但不会强迫。
这句话的意思是:星辰的影响为我们的生命设定了一种倾向、趋势或潜在的可能性,但最终的选择权、行动权和决定权仍在我们人类自己手中。
我们的本命星盘,星星的位置,为一个人的本性、气质、天赋以及人生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设定了一个基本的“蓝图”或“先天模型”。
譬如一个人水土元素比较重,可能更倾向于心理学所说的粘液质,他有自身的一个天然成长趋势,我们不能期待他像多血质一样有爆发力。
而不同星体的配置,虽不是决定性的”命令“,但具有一种引力或惯性。
比如火星与某些星座和宫位形成特定角度,可能给一个人带来“好斗”或“勇敢”的倾向。
金星处于有利位置或是双鱼能量较强的人,可能赋予了他对艺术和美的敏感度。
简单来说,这里的“倾斜”就像是”老天爷“发给每个人的一张地图,它设定了游戏的基本规则和可能性。
当我们尊重并活出这份”天然“时,我们会感到”自在“。
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出这个先天地图,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双鱼座的孩子没有搞艺术而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学了财务——对宫处女座适合做的事情。
这个孩子一定是拧巴和不快乐的,因为他没有以自己的天然本性发展,而是按照家庭给予他的“倾斜屏”在生活——他在活他的”壳”,以便获得爱与认同,确保自己能够生存下去。
直到,某一天这个”壳“给的禁锢大于”安全“,他可能才会想要追根溯源,找出问题所在。
星辰学能做的,便是帮助这个人恢复“出厂设置”,看看他本来的样子——你是谁,你就成为谁。
而那些需要突破的模式(困难相位)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转化为生命动力潜能,成为打破”壳“,超越自我局限的力量。
哈瑞斯教授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一个自我拓展模型:人的自我拓展性可以用一个坐标轴来定位,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空间。
他认为当内在空间拓展了,人就可以超越局限和更大的空间共振。
因此,当我们困于当下的某些议题,不妨把时间线拉长,看到时间轴线上过去的“问题”如何影响着当下,或是再向前看一点。
他现场给我们做了一个个案展示——通过存在于当下”看见“这个人“被摧毁”以前,没有问题的样子,比如还没有被家暴的样子,还没有受到父母伤害的样子,以超个人容器的方式进行接纳与其共振,令来访者也感知到这一点,达到疗愈目的。
个案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我们可以就这个模型来审视星盘可以提供的疗愈价值。
我们每个人的星盘都有一个横轴一个纵轴,横轴是一条地平线(上升下降轴线),用以观测时间,日出日落。
这条轴线让我们可以定位,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而纵轴是“根”和“高度”(上中天和下中天),用以觉察我们内在的安全空间如何滋养影响我们在社会集体占据自己的“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换句话说,当我们理解星盘,实际上我们是在理解自我拓展能力,并且幸运的是,我们一开始便可以看到那个完整的(黄道12宫),没有被摧毁的可能性。
我们只是需要时间,重新接纳并信任这个可能性,并以being的力量,笃定的成为这个可能性。
现代人喜欢调风水,近几年的年轻人尤甚,水晶,石头,一旦打上”调整磁场“的标签,价格就会翻倍。
但实际上,调整外在的风水远远不及调整内在的风水来得实在。
星辰学有一句经典:“As above, so below.”
星辰学认为,浩瀚的宇宙(Above,宏观世界)与个人的生命和心灵(Below,微观世界)是相互对应、相互映照的。
行星是“Above”: 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等行星,以及它们在天穹中的运行、关系和周期,代表了宇宙的基本法则和原型能量。
人是“Below”: 个人的意识、心理模式、生命事件、身体状态,是这些宇宙法则在个体层面的具体能量显现。
通过观察“Above”(天象),我们就能理解“Below”(个人内心)正在发生什么。
以近代眼光来看,荣格的共时性也精妙的解释了这一概念:即宇宙是一个整体,内在的心理状态与外在的物理事件就像一张巨大的、相互映射的网。
行星的运行(天文事件)与人类的内在心理历程(心理事件)是平行且对应的,而非一个导致另一个。
例如,当代表限制、挑战和结构的土星在你的星盘中发挥作用,你可能会在外部生活中体验到压力、责任和瓶颈。
这并不是土星“导致”了这些问题,而是宇宙的“土星能量周期”与你个人生命的“挑战与成熟周期”正在同频共振。
外在的天象为你内在正在经历的历程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和象征。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视野,在遭遇困难时就不会陷入线性因果论的自责或怨天尤人:“我为什么这么倒霉?”
不再将内在的混乱盲目投射在外,而是开始思考:“在这个宇宙周期下,这个事件降临到我生活中,它想教会我什么?它与我内在的哪个部分相呼应?我应该如何做出调整” 。
这种思维的转变,将人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调频的创造者——在混沌中看见秩序,在无常中领悟意义。
这是星辰学带来的深层疗愈。
此次论坛杰克·康菲尔德先生探讨了如何在这个AI高速发展,并取代部分的人工的事实面前,找到自己”安住“之处。
多年前,我曾在线下遇见他,那时他提醒我们在这个物质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上瘾会使我们对自己的经验感到麻痹,几乎无法让身体安顿或与心保持联结,遑论与他人及我们生活的地球互相联结。
而停止这种”自我战争“的方式就是回到当下,体验此时此刻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痛苦、欲望、悲伤、失落、秘密的期望、爱。 (推荐其著作《踏上心灵的幽径》)
如果暂时难以做到,呼吸是与当下连接的最好形式,如同梁宁所说:如果说数据是事件的痕迹,那身体是生命的痕迹——我们只需要简单的把身体还给身体,生命会知道自己做什么。
这涉及到另一个经典问题,我们为何总是与身心失去连接?
除去科技带来的感官超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常常因为”倾斜屏“而忘记自己有多么富足,继而被匮乏感驱动着向外追逐,不断抓取。
实际上,当我们认真审视星盘黄道12宫时,我们会发现:all i need, i have。
我拥有的,正是我所需要的,我需要的,我都拥有。
星盘中的行星、宫位和相位,几乎包含了生命所有的原型能量,而某个人都平等的拥有10大星体,12个宫位。
你“想要”的爱(金星)、力量(火星)、智慧(水星)、意义(木星)……
早已作为种子存在于你的生命蓝图之中,认识到这一点,是将外在的追求转化为内在发掘的重要契机。
我们不再需要庞杂的物质来彰显自我的身份,反而可以透过连接自己,享受”精神贵族“的本质。
疗愈节论坛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坐在孤独图书馆,面朝大海冥想了一会儿,很多人说感觉在这里的冥想格外不同,我个人体悟也是如此——
当我们内在的潮汐与最接近潜意识原型的大海原始频率共振时,既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也感受到了意识的无限,而这悖论的宝藏微妙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我们要做的只是”回归当下“,拥抱这个宝藏而已。
当万千星辰在夜空有序运行,我们的内心正以同样的韵律与其呼应。
如呼吸般自然,如潮汐般笃定。
而真正的疗愈,始于承认我们本就是宇宙的一部分。
回家之路,就在向内看的每一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