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亲自下场!京东收购Argos王炸,1100个提货点到手
发布时间:2025-09-29 12:16 浏览量:1
当Temu用9.9美元的连衣裙在欧美横扫千军,当亚马逊靠全球仓库躺着赚差价,刘强东带着京东干了件“反常识”的事——砸百亿收购英国零售巨头Argos,花四年时间在欧洲建仓库、搭物流、组团队,放话“明年才能开始营业”。这位中国电商大佬亲自下场押注,不玩流量套路,不拼价格战,非要用“本地自营+重资产”的“慢模式”啃下欧洲市场。这场豪赌,到底是长期主义的胜利,还是巨头的冒险?
一、反套路出海:京东偏选“最苦的路”
中国企业出海,向来喜欢“轻装上阵”。Temu靠第三方卖家和社交裂变,一年杀进全球100多个国家;SHEIN用小单快反和网红营销,成了Z世代的衣柜;就连阿里速卖通,早期也主打“跨境B2C”,把国内货直接卖到海外。但刘强东偏不——他要做“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2000人)、本地采购、本地发货,只卖有品牌的货。
“京东的商业模式不好的地方就是很慢、很苦、很累,你得干好几年的基础,才能做生意。”今年618大促期间,刘强东对着员工交底,“我们在欧洲干了三年,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还不够,还得再干半年,干到今年年底,明年才能开始营业。”
这话听着“不互联网”,却藏着京东的生存哲学。2007年,当淘宝靠免费策略垄断C2C时,京东偏要自建物流,被骂“烧钱傻子”;2014年,当所有电商都在玩第三方卖家时,京东坚持自营,保证正品和配送时效。如今,京东物流成了核心壁垒,自营业务贡献超60%营收。这次出海,刘强东不过是把国内的“笨办法”复制到欧洲——先建“地基”,再盖“房子”。
他甚至明说:“我的国际业务战略跟亚马逊不一样,如果我跟它做一模一样的,京东没有任何优势。”亚马逊靠“全球仓+FBA物流”服务全球卖家,商品从中国发往全球仓库,再配送给消费者,时效快但成本高,且对本地供应链依赖低。而京东要做的是“本地供应链+本地配送”:在英国、德国、法国建仓库,从本地采购商品,消费者下单后当日或次日送达。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物流成本比跨境电商低30%以上,售后响应速度提升50%,还能规避关税和汇率风险。但坏处也很直接:前期投入巨大——租仓库、招员工、谈供应商,每一步都要真金白银。刘强东透露,今年光海外收购和基建就砸了上百亿,“距离欧洲营业我们已经干了四年”。
二、收购Argos:京东的“欧洲船票”
京东的“慢”,不是盲目蛮干。9月,英国第二大连锁超市森宝利突然公告:正和京东洽谈出售子公司Argos。消息一出,欧洲零售圈炸了——Argos可不是普通企业,它是英国第二大综合商品零售商,线上访问量排第三,手里握着1100个提货点,覆盖英国90%的人口密集区,还有一套成熟的“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系统。
对京东来说,这简直是“量身定制”的跳板。Argos的1100个提货点,相当于京东在英国瞬间拥有了1100个“前置仓”,消费者线上下单后,可就近到门店自提,也能等配送员上门;其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和京东“线上下单+门店发货”的O2O策略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Argos在英国经营近50年,品牌认知度堪比国内的“沃尔玛”,能帮京东快速建立本地信任。
反过来,京东的优势也能救活Argos。近年来,Argos受电商冲击,营收连续下滑,森宝利早就想脱手。而京东的供应链管理技术,能帮Argos优化库存周转(京东国内自营库存周转天数仅30天,比传统零售快50%);京东的AI选品算法,能根据英国消费者偏好调整商品结构;京东的数字化系统,能提升Argos线上平台的用户体验。双方一拍即合——京东借船出海,Argos借梯上楼。
“京东选择Argos,显然与其国际化布局高度契合。”森宝利公告里的这句话,道破了本质。这不是简单的收购,而是一场“资源互补”的联姻。刘强东要的,从来不是一个海外分公司,而是能扎根欧洲的“本地化基础设施”。
三、四年基建:从“0”到“1”的硬骨头
收购Argos只是京东欧洲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在此之前,刘强东已经带着团队啃了四年“硬骨头”。
2021年,京东悄悄在荷兰成立欧洲团队,租下第一个仓库;2022年,推出全渠道零售品牌Ochama,试水“超级仓店”模式——一个仓库既是存储中心,也是线下门店,消费者能线上下单配送到家,也能到仓库自提;2023年,京东物流启动“全球织网计划”,在波兰、德国建仓,开通“2-3日达”时效圈;2024年,京东产发(京东旗下基建平台)斥资3.06亿新元(约17亿人民币)收购新加坡四处物流资产,打通东南亚到欧洲的物流通道;今年3月,京东物流在波兰开设第三座仓库,同月签约欧冠联赛,成为官方电商合作伙伴,借着足球赛事在欧洲刷存在感。
四年时间,京东在欧洲攒下了“三笔家底”:
一是物流网:在英、德、法、波四国建了8个仓库,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能覆盖欧洲主要人口密集区;
二是团队:2000人本地团队,既有欧洲零售老兵,也有京东派去的“老炮儿”,负责合规、采购、运营;
三是品牌:Ochama更名Joybuy,统一欧洲品牌,在伦敦测试“当日达”服务,用户复购率超40%。
这些投入,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但刘强东认这个理:“你得干好几年的基础,才能做生意。”就像2007年京东建物流,前十年都是亏损,但现在成了利润奶牛——2024年京东物流营收超1800亿,净利润率达5.2%。欧洲市场,不过是京东“长期主义”的又一次实践。
四、撕开全球电商的“新口子”
刘强东敢这么“折腾”,是因为他看到了全球电商的“裂缝”。
现在的全球电商,基本被两类玩家垄断:一类是亚马逊、乐天这样的“全球平台”,优势是商品全、物流快,但对本地消费者需求理解不深;另一类是Temu、SHEIN这样的“中国新势力”,靠低价和流量驱动,但物流和售后是短板(Temu美国消费者投诉率是亚马逊的3倍)。
而京东要做的,是“第三极”——用本地自营+品牌商品,满足“既要正品、又要时效、还要服务”的中高端消费者。
怎么满足?刘强东定了两条规矩:
第一,只卖有品牌的货。“我们已经超过2000名员工,然后本地采购、本地发货,只卖有品牌的货。”这意味着,京东欧洲不卖白牌商品,而是和联合利华、欧莱雅、戴森这些国际品牌合作,同时带1000个中国品牌出海——这些品牌“亚马逊没有,当地零售商也没有”,比如小米生态链、大疆、安踏等。
第二,死磕配送时效。Joybuy在伦敦测试“当日达”,消费者上午11点前下单,下午就能收到;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实现“次日达”。这种体验,连亚马逊Prime都做不到(亚马逊英国“当日达”仅限部分商品和区域)。
数据已经开始说话。2024年1-10月,Ochama(现Joybuy)在波兰和德国的订单量同比增长284%,客单价是Temu的3倍。这说明,欧洲消费者愿意为“正品+时效”买单,而这正是京东的机会。
五、刘强东的“全球野心”
“我希望有一天能尽早把国内业务都交给Sandy(京东现CEO许冉),然后我会全职去做国际业务。”今年618期间,刘强东这句话让整个行业震动——这位51岁的创始人,要亲自下场打一场“海外攻坚战”。
他的目标显然不是“小打小闹”。京东国内年营收超1.2万亿,占中国电商市场10%,但增长见顶(2024年增速12%,低于行业平均15%)。而欧洲电商市场规模超7000亿欧元,年增速18%,且线上渗透率仅25%(中国已达35%),这是一片“蓝海”。
更重要的是,刘强东想改写“中国出海=低价”的标签。过去十年,中国电商出海要么是“义乌小商品”,要么是“白牌平替”,很难进入主流市场。但京东带着1000个中国品牌,用“正品+服务”切入,相当于给中国企业搭了一座“高端桥梁”——安踏能通过京东卖运动鞋,大疆能卖无人机,小米能卖智能家居,这些品牌在欧洲的溢价空间,比国内高20%-30%。
当然,挑战也不小。欧洲法规严格(比如德国的《包装法》、法国的《电商合规法案》),工会力量强(解雇员工要赔3-6个月工资),本地零售商也不会坐以待毙(英国的玛莎百货、德国的麦德龙都在加码线上)。但刘强东似乎早就想明白了:“接下来我们可能还得要五年的时间,这1000个品牌要一个一个谈,要给他们做合规,要做当地的认证,要做大量的工作。”
五年基建,五年拓品,十年磨一剑——这很“京东”,也很“刘强东”。当所有玩家都在追求“快”时,他选择“慢”;当所有人都在赚“快钱”时,他选择“种树”。或许正如他说的:“京东的商业模式不好的地方就是很慢、很苦、很累”,但好的地方是——一旦做成,就是别人拿不走的壁垒。
这场欧洲之战,刘强东不是在赌运气,而是在赌“长期主义”的胜利。而全球电商的格局,或许真的要因为这个“慢玩家”,悄悄变天了。
- 上一篇:辛亥日柱的当兴之要:珠玉藏渊的灵动通变逻辑
- 下一篇:悠悠寸草心 春晖映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