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这5个人本来不可能做皇帝,却天上掉馅饼“捡漏”登基
发布时间:2025-09-29 12:44 浏览量:1
皇位,天下至尊的象征,也是世上最危险的位置。为了它,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故事屡见不鲜。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射杀兄弟,踏着亲人的鲜血登上权力巅峰;九子夺嫡,康熙诸子明争暗斗,机关算尽只为那把龙椅。
翻开史书,皇位的更迭总浸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可历史总爱开些黑色幽默:有人拼尽一生机关算尽,到头仍是陪跑;有人躺平半生远离漩涡,却被时代的浪头直接托上九重宫阙。
以下五位便是后者的典型代表。
他们本与皇位无缘,也没参与过夺嫡的阴谋,没攒过争位的筹码,甚至曾是权力边缘人、阶下囚、傻子王爷……却在某个历史节点,却因一系列阴差阳错,突然成了“天选之子”。
一、汉文帝刘恒
若论“捡漏”界的“佛系代表”,汉文帝刘恒必须拥有姓名。
他的起点低到离谱:母亲薄姬是刘邦后宫里最没存在感的女人。当年刘邦攻占魏国,顺手纳了魏王豹的妃子薄姬,却连宠幸都没几次。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清算刘邦宠妃时,薄姬因“不受宠”反成了漏网之鱼,带着儿子刘恒去了代国——那会儿的代国,是汉朝北边的“边角料”封地,穷得连宫殿都漏风。
刘恒在代国当王爷的15年,过得像个“佛系老干部”:不争不抢,埋头搞建设,把代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或许没想到,这份“躺平”竟成了最大的政治资本。
吕后死后,诸吕作乱被周勃、陈平等功臣平定。此时汉惠帝一脉已被吕后杀光,皇位突然出现真空。功臣们选继承人时犯了难:选刘邦其他儿子?但吕后残余势力还在,怕新帝报复;选年幼的?容易被权臣操控。
这时,有人提了个折中方案:“代王刘恒,仁孝宽厚,母家薄氏又弱,最是稳妥。”
消息传到代国,刘恒的第一反应是“骗子”——哪有天上掉皇位的?他派舅舅薄昭去长安打探,确认功臣们是真心拥立,才战战兢兢出发。路上又派亲信占卜,得到“大横之兆”(预示帝王之运),才敢进长安。
登基后的刘恒,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软柿子”:轻徭薄赋,废除肉刑,让百姓休养生息;面对匈奴挑衅,不贸然开战,用和亲稳住边疆;对拥立他的功臣既重用又制衡,慢慢收回权力。
他或许不是最有野心的皇帝,却是最懂“接住馅饼”的人。史书记载,“文景之治”的序幕,正是从这个“意外登基”的代王开始。
二、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他的人生开端堪称凄惨。他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
当年,“巫蛊之祸” 爆发,戾太子刘据被诬陷谋反,被迫起兵反抗,最终兵败自杀,他的妻子、儿子也全部遇害,只有刚出生不久的刘病已幸免于难,被被投入监狱,成了一名囚徒。
在监狱中,好在廷尉监邴吉可怜他的遭遇,冒死帮助他,才让他逃过一劫。后来刘病已被送到民间长大,从此他就像一个普通百姓,与市井之徒交往,谁也不会想到他将来会登上皇位。
汉昭帝英年早逝又没有留下子嗣。霍光掌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只是刘贺登基后,荒淫无道,在位仅 27 天,就做了一千多件荒唐事,霍光无奈之下,只好将其废黜。
皇位再次空缺,霍光急需寻找一位血脉正统、背景干净的皇室成员来继承皇位,刘病已就这样进入了霍光的视野。
刘病已长期生活在民间,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便于控制。于是刘病已就这样从一个民间百姓,一步登天,成为了汉朝的皇帝,改名刘询。
登基后的刘询,暗中积蓄力量,观察朝堂局势,培养自己的亲信。霍光去世后,刘询终于迎来了亲政的机会。他迅速采取行动,清除了霍光的家族势力,将朝政大权收归己有。
亲政后的刘询,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在他的治理下,汉朝达到了西汉的极盛时期,史称 “孝宣中兴”。
三、唐宣宗李忱
晚唐的皇宫,比宫斗剧还刺激。宦官专权、皇子争位,人人自危。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子,母亲郑氏本是宫女,地位低微。从小到大,他都是皇室的“透明人”:说话结巴,反应迟钝,宫人欺负他,皇子嘲笑他,连父亲宪宗都觉得这儿子“痴傻”。
可谁也没想到,这“痴傻”是他的保护色。当年唐文宗、唐武宗在位时,总爱拿他寻开心:“大家说句话呗?”他要么装听不见,要么回些驴唇不对马嘴的话。大臣们背后议论:“此人有病,不足为虑。”
正是这份“疯癫”,让他在唐武宗死后成了宦官们的“最优解”。唐武宗无子,宦官马元贽想立个好控制的皇帝。李忱平时装傻,正好符合要求——“傻子当皇帝,咱们说了算!”
可等李忱坐上龙椅,所有人都傻了眼:他突然不结巴了,思路清晰,眼神锐利,开口就是“朕要整顿朝纲”。
他先拿宦官开刀:限制神策军权力,处死作乱的宦官;再收拾权臣:罢黜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又重用白敏中、令狐绹等贤臣,轻徭薄赋,收复河湟失地。
晚唐在他手里回光返照,史称“大中之治”。连《旧唐书》都感慨:“宣宗之政,几复开元、元和之盛。”
他去世后,百姓自发祭奠,称他为“小太宗”。
四、宋高宗赵构
宋徽宗赵佶有三十一个儿子,赵构排行第九,母亲韦贤妃不受宠,按照正常继承流程,他几乎没有即位可能,可是金兵来了。
在东京城破前,他刚作为“人质”被派往金营,结果金人嫌他“没骨气”(其实是胆子小),把他赶了回来。
同年冬,金兵再次南下,汴京危急。赵构被派往外地召集援兵,因此逃过了汴京陷落时皇室被一网打尽的劫难。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及几乎所有赵氏皇族被俘北上。唯有赵构因在外组织勤王而幸免于难,成为唯一未被俘虏的皇子。
有时候,幸运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避过了什么。
“陛下是唯一存活的皇子,大宋不能没有皇帝!”在群臣拥戴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
如果不是靖康之变,他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登上皇位。
南宋君臣面对金兵的持续追击,赵构一路南逃,甚至有过“泥马渡江”的传说。他任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抗金,却又在战局有利时一心求和,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与金国签订屈辱的《绍兴和议》。
赵构的统治充满了矛盾:他保全了汉人政权在南方的延续,却放弃了恢复中原的机会;他重用武将抵御外敌,又猜忌武将严防兵变。
对于这个“捡”来的皇位,他始终缺乏安全感,最终在鼎盛之年禅位给养子赵昚,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五)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他原本是明宪宗的孙子,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
明武宗朱厚照是他的堂兄,明武宗在位期间,沉迷于玩乐,不理朝政,最终因为落水生病而去世,而且没有留下子嗣。
朱厚熜当时正在湖北安陆做他的藩王,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与皇位扯上关系,在众人眼中,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藩王,与皇位无缘。
可是张太后与首辅杨廷和等大臣开始商议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时,按照明朝 “兄终弟及” 的祖训,需要从明武宗的堂弟中选择一位来继承皇位,最终选中了朱厚熜。
原因是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的独子,血脉纯正,而且他当时已经成年,性格沉稳,看起来是一位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于是朱厚熜从一个藩王,意外地成为了明朝的皇帝,开启了他长达四十五年的统治生涯。
朱厚熜一上台,就和文官集团杠上了。按礼制,他该认明孝宗为“皇考”(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但朱厚熜坚持:“我亲爹是兴献王,凭什么管别人叫爹?”
这场“大礼议”持续了三年,,最终朱厚熜杖毙十六名大臣,罢免杨廷和,大获全胜。朱厚熜用这场“硬刚”,告诉所有人:我不是来当傀儡的。
他前期确实勤政: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史称“嘉靖中兴”;后期却沉迷修道,二十多年不上朝,严嵩专权,倭寇横行。
但无论功过,他的登基本身就是一场胜利。
除了这五位,大家还知道哪些“捡漏”登基的皇帝,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