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点已至 具身智能产业跃迁与商业破局
发布时间:2025-09-29 15:27 浏览量:1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具身智能是拥有“身体”的人工智能,需要通过物理实体(如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等)与环境交互实现智能增长,而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理想载体。2025年,具身智能概念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前已实现技术、场景与生态层面的三重跃迁,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应用。本文将从智能机器人发展视角,剖析具身智能产业现状、竞争格局及场景应用等关键内容,展望我国具身智能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看产业现状:规模爆发式增长,产业链融合深入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预计“十五五”时期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目前,产业链持续完善,已实现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的全链条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呈现深度融合与协作发展的趋势。
智能机器人价格下探与应用场景拓展,共同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一方面,核心零部件成本不断降低,推动整机价格持续下探,有效激发市场需求,例如宇树R1机器人定价仅3.99万元起。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7万套,同比增长35.6%;服务机器人产量为882.4万套,同比增长25.5%;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整机及零部件厂商平均每家营收增长50%~100%,灵心巧手“灵巧”手上半年销量超4000台,实现翻倍增长。另一方面,新兴应用场景拓展进一步拉动产业发展提速,以服务机器人为例,其市场需求日益旺盛,2024年1—10月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871.2万套,同比增长18%。
创新需求驱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我国已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场景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上游聚焦核心零部件研发与技术供给,呈现智能化渗透加速、模块化设计普及、本土供应链从低端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三大趋势;传感器、电机等零部件逐步突破“卡脖子”瓶颈,2024年部分关键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达40%。产业链中游聚焦软件能力构建,通过大模型、操作系统、数据采集、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打造机器人智慧中枢。当前行业正处在技术发散期,企业对模型、数据、开源等方向存在分歧:宇树科技王兴兴认为,当前行业最大问题在于模型架构,而非数据量不足;而星海图许华哲则提出,没有数据支撑,模型性能永远无法突破90分。产业链中游的技术分野与共识凝聚,将成为影响产业发展节奏的重要因素。产业链下游聚焦多元化产品研发以推动场景渗透,产品形态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四类。当前工业场景应用占据主导地位,服务场景呈加速拓展态势,人形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将遵循“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服务”的发展路径。在整体设计制造需求牵引下,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度持续提升,协同能力不断增强。
看产业格局:国际中美引领国内生态与集群凸显
随着智能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全球各国纷纷角逐科技产业新浪潮,国际竞争态势加速升级。我国强化政策引领,以“中央顶层设计+地方落地配套”的政策组合助推产业发展,依托产业生态构建与产业集群打造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当前国际竞争持续加剧,全球已形成“中美领跑、欧日韩紧随、新兴市场跟进”的发展格局。中美作为产业两大核心阵营,竞争优势各具特色:中国凭借完备的工业体系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快速崛起,硬件供应链优势显著——全球64家机器人“身体”相关企业中,中国占比为37.5%,供应链份额达63%;落地应用层面实现跨越式领先,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出货量占比达84.7%。美国依托长期技术积淀,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积累深厚,于模型算法等领域保持先发优势。在全球22家“大脑”企业中,美国企业占比达59%,并构建了全球范围内的标准与技术壁垒。欧洲注重以合规引领产业发展,在工业自动化、高精度制造、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日韩聚焦细分场景需求,锚定情感交互这一差异化赛道,超前布局仿生机器人研发;新兴市场国家强化战略驱动,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布局工业、医疗、国防、物流等领域的机器人应用。
国内政策驱动持续强化,通过产业生态构建与集群打造,构筑“研发—制造—应用”协同创新格局。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发布智能机器人专项政策,提供技术攻关扶持、生态体系构建、金融服务支持等配套保障,北京、上海、浙江、成都等地纷纷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产业创新中心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推动具身智能在数据采集、基础模型、仿真应用落地等领域实现突破。
在政策驱动与企业带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东部强势领跑、中部及西部多点发力”的发展趋势,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其中,京津冀依托政策红利与科研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示范应用场景: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78家产学研单位,聚焦技术共享与产业链数据库建设;河北、天津等地联盟则深耕细分领域,完善垂直行业生态。长三角汇聚众多领军企业,城市间通过差异化分工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上海依托科研与政策优势,聚焦机器人本体研发、核心部件制造等高端环节;江苏、浙江则侧重应用端拓展与智能制造,协同苏州、南京、宁波等城市完善产业链布局。珠三角机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深圳、广州稳居全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冠亚军;该区域汇聚全球顶尖的垂直细分供应链资源,产品竞争力突出,2024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24万套,占全国市场总量的44%。
看场景应用:具身智能应用深度和广度迈向更高水平
工业机器人正从单体自动化向群体智能化演进。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与使用国,2024年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稳居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第一。随着数字孪生、大模型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逐步拓展,从电子、汽车、金属加工等行业的低附加值任务,向实验室科研、医疗辅助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随着工业机器人群体智能趋势日益凸显,运营商紧抓机遇,创新推出“网络+平台”的智联解决方案,为工业机器人赋能。例如,中国联通基于5G专网与“元景”大模型打造“格物工业具身智能平台”,可实现多机协同、人机协作与自学习决策,显著提升工业生产效率。
家庭机器人正从概念演示向实用服务演进。其中,陪伴互动机器人发展最为成熟,儿童教育机器人、仿生宠物狗、潮玩陪伴机器人等产品从“功能型工具”向“AI情感伙伴”升级;该类陪伴互动机器人以千元级价格定位,在消费端销量稳居家庭机器人品类首位。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护理场景成为家庭机器人领域的新风口,智能辅行机器人、智能护理设备、智能理疗仪器等垂类产品加速落地;但受限于技术适配性不足、产品成本高昂及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等问题,其大规模普及仍需一定时间。家务机器人目前还处于实验室演示阶段,银河通用、星动纪元、优必选等企业已展出家务辅助机器人,但其距离成为真正满足家庭需求的生活助手尚有较大距离。
人形机器人正从“炫技秀场”向真实交付演进。当前,多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的订单量与交付量显著跃升,例如智元机器人近期百套订单金额达数千万元,优必选规划在2027年冲刺万套级交付规模,这些动态彰显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样品”向“消费级产品”跨越。从场景成熟度来看,《2025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报告显示,工业通用操作、汽车制造分拣、电力巡检位列前三名,而家居服务场景仅排第九。这一排名表明,工业领域是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第一战场”,家庭场景人形机器人仍需5~10年的商业孵化周期。预计未来5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商业服务领域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超50%;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保有量将突破200万套,产业规模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
未来展望
具身智能产业已实现“大脑”升级、“肢体”进化、“感官”提升的核心技术突破,正迈向工业、商业、家庭等多元应用场景的拓展阶段。但同时应认识到,产业发展仍面临通用技术平台缺失、标准化认证体系不完善、核心元器件自主化程度不足、应用场景开放度有限等问题,须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推动技术路线收敛、破解数据瓶颈、激活市场消费需求。
下一阶段,建议业界聚焦关键标准体系构建、核心算法研发、高质量数据积累、关键零部件攻关等能力培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数据生态资源的总体统筹,促进创新平台与相关企业合作,加快填补机器人领域的数据缺口。支持运营商积极发挥算网优势,有效满足机器人“端、边、云、算”等环节的需求;依托我国丰富的工业场景与家用场景应用基础,为机器人应用提供“试验场”,通过示范效应推动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9月25日*
第18期 总9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