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民:张謇企业家精神与人文经济

发布时间:2025-09-29 19:10  浏览量:1

张謇的企业家精神是人文经济学的充分体现,他以人文追求为价值取向,开创了人文与经济互嵌共生的路径,构建“实业滋养人文,人文反哺经济”的可持续生态。这不仅塑造了近代南通的社会经济结构,更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

一、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义利兼顾、以义为先

在探讨企业家精神乃至经济学原理时,方法多样,观点迥异,但归根结底,核心在于企业家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通过这一视角,可以区分企业家的高低优劣,尤其是在品质层面。以张謇的义利观审视企业家的精神——即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是深入探讨的关键,张謇的义利观堪称典范。

中国近代企业家代表:荣氏兄弟

基于这一原则,古今中外的企业家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这一类企业家唯利是图,为赚钱不择手段,坑蒙拐骗、营私舞弊,甚至无法无天。这类企业家把“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不顾公德和国法,这就是所谓的“奸商”。

第二类企业家,可称之为在商言商,合理牟利。 这一类型企业家在不违法、不违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甚至在互利共赢的情况下获取利润,履行了其基本职责,是其职业行为的体现。这一过程的本质是利益考量,但其中必然蕴含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管理能力与经营智慧等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与要素。古今中外的大部分企业家均属此类。

第三类企业家,义利兼顾,以义为先。 这一类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兼顾利益与道义,而且把义放在首位,宁可为义而弃利,绝不见利而害义。从本质上说,他们首先追求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因此,这不仅是企业家最高尚的境界,也促使其获得最大的成功。这类企业家精神,正是以张謇为代表的义利观,也是人文经济的核心内涵。

张謇是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典范。具体来看,张謇的“义”主要体现在他自己说的几句话 :

(一)“言商仍向儒”。

张謇始终强调并践行“言商仍向儒”的理念。他经商办企业,同时追求儒家的人文目标,并非单纯为了赚钱逐利。他常言:我是状元,我要追求儒家的一整套家国情怀、民生理念。这是他“义”的体现。因此,他怀揣炽热的爱国心与执着的强国梦,投身实业报国。在商场中,他始终将人文追求置于首位,超越了普通“在商言商”的企业家的思想境界,堪称“言商仍向儒”的一代宗师。张謇身在商海,心系儒学与理想追求,其人文目标始终占据首位。

(二) “大德曰生”。

张謇将企业命名为“大生”,源自《易经》中孔子的话:“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大意是指天地之最大恩德,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繁衍生长。张謇借此所要表达的是,他创办大生纱厂的初衷,即他所追求的“大德”,就是要让百姓能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保障,而不是自己赚钱发财。他直言,创办大生纱厂,是为了让中国老百姓拥有正常最低的生活水准,能够有衣穿。张謇办企业,一切为了富民强国,其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由此而来。他认为,“今之国计民生,以人人能自谋其衣食为先务之急。衣食之谋,在于实业。”

张謇还有两副为大生纱厂题写的对联,也反映了他的人文情怀。

一副是“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饬力,土地所生。”大意是说,要有江海那样的大胸怀,把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发展起来;要尽最大努力,创造土地上的各种财富,以造福人民。

一副是“秋毫太行,因所大而大;乐工兴事,厚其生谓生”。大意是说,巍巍太行之所以能以秋毫积其大,是因为要有大的气魄和胸襟,我们办工商、兴事业,也要从大处着眼,关爱民生,造福社会。张謇对“大生”的几种解释,其含义虽略有不同,但都刻意把“大”和“生”二字嵌入,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他以造福民生为最大德行、最高追求的思想理念。他之所以能“舍身喂虎”办实业,竭尽全力为民众开源生利,奋不顾身地奔走在爱国、救国、强国的艰辛道路上,就是因为他能始终如一秉持这样的思想理念。

(三)“大利不言”。

张謇勇 于承担社会责任与道义担当,不惜牺牲个人与企业的利益。 他有一句话: “生财有道,大利不言。”他认为,生财需有道,不能发不义之财。生财之后,更要造福国家与人民。因此,他赚了钱后,致力于办学校、建育婴堂、养老院,开展各种慈善活动,还投身城市建设。他将南通建设成为全国的模范县,后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古今中外,唯张謇一人能以一己之力,打造一座城市,并使其成为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这体现了他的崇高境界与远大抱负。

在此过程中,张謇以义为先的理念与“在商言商”的股东产生了分歧与矛盾。他将大量资金投入慈善与公共事业,这触犯了股东的利益,引发了不满。张謇则阐述了一番经典道理。他表示,自己作为经理人,为企业服务,为股东负责,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他既是为众股东服务的“众仆”,又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公仆”。众仆是为股东谋利益,是其基本职责,无可厚非;公仆是为公众谋福祉,更为高尚。他认为经营企业,在“使入资人享优厚之利”的同时,符合公众利益需要,“开投资合群之风气”,让社会和大众得到更大的回报,这就是“公仆”所为。而“众仆”则是仅仅为股东服务,“为有限股东之牛马而悦之,而于世无预”。因此,张謇决心做一个为大众服务的“公仆”,“恒为人言,为公仆可,为众仆不可”。 其实,企业家能够做一个为股东谋福利的“众仆”,也算是基本合格了。但张謇远远不满足这一点,而是要做一个明大义、求大利、明大德的“公仆”。他拒绝了高官厚禄,选择了艰辛的实业报国之路,任劳任怨地实现社会理想与家国情怀。他强调,自己不仅要为股东服务,更要为社会大众服务,若股东不允许他这样做,他宁愿不当这个经理人。

(四)“将信为本”。

他认为,经商进入市场经济,必须诚实守信,具有契约精神。他特别注重信用,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真谛。“将信为本”这句话,出自张謇为上海织布交易所的题词:“抱布贸丝,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成贾征偿,将信为本,循之以行。”这里着重表明:就如棉布与丝绸的商品交换,商业贸易的本质是以物易物,互通有无,各得其所,因而要以诚信为本,共同遵循商德准则。张謇在这里既讲明了商业道德的核心——诚信,又道出了市场经济的真谛——公平。他倡导“将信为本”,一方面是为了兴业强企,一方面也是为完善公平的市场经济。他在经商活动中,特别看重诚信准则、守约观念、法治意识这些市场经济基本的道德规范。

张謇通过总结办厂经验,坚信如果世人以信用使人们乐于跟从,即使毫无资本之人,也可以吸取他人资本,成就事业。自己以一介寒儒之身集股办厂,就是要借助股东资本之力,成其建设新世界雏形之志。

二、张謇代表和孕育的苏商精神

苏商(江苏企业家)被看作是“儒商”,在研究江苏人文经济时,必须探讨张謇所代表并孕育的“苏商精神”。这有利于理解其人文经济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总体来看,张謇所代表和展现的苏商精神,具有六大特质:

其一,爱国爱乡情怀。 具体表现为实业报国,教育兴国,富民强国,政治救国,兴乡助国。

其二,开拓创新意识。 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是苏商的普遍特点,也是张謇的突出品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做敢为人先的拓荒者。张謇出生移民家庭,他身上流淌着移民特有的拓荒基因血液,他后天所形成的学识、胆识和济世报国的崇高情怀,又促使他敢为天下先,勇于在无人问津的荒滩野岭中开拓耕耘。仅从他在民智未开、国运日衰时所开拓的诸多全国“第一”,就可以看出他的非比常人的开拓创新意识及不世之功。另一方面是善于吸纳一切合理有用的新事物、新观念,特别善于在吸纳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创业。张謇是个勤奋学习的读书人,但不是一个食古不化的腐儒。他意识到要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状况,必须创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创新”的几种类型来看,可以说他是吸收消化型创新的大师。他对国内外的新事物新观念特别敏感,特别注意学习、移植、运用、推广。他不仅力倡新学,还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同时,还加紧培养技术力量,进行改良和仿制,从而实现企业本土化创新。他在学习、借鉴、吸收、利用基础上的创新,是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他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用胡适的话来说:他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几十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影响及于全国。

其三,务实低调风格。 苏商刚起步时,偏重于在本乡本土创业经营,被称之为“坐地商”。受江苏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熏陶,源远流长的苏商文化注重务实低调,求实效而不图虚名。张謇就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和优秀代表。张謇选择艰巨而又有效的“实业”,作为救国、报国的重要途径,本身就是务实精神的体现。而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踏实奋进、务求实效,更是充分展现了他的务实风格。张謇在以务实的风格不断开创事业上辉煌的同时,却始终保持着为人处事的低调。他不事张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南通人的心目中,他既不是位高权重的“正部”高官,也不是富甲一方的豪门商贾,而是彬彬有礼的“张四先生”。张謇给正在上学的儿子张孝若的家书中特别告诫儿子要“自重自爱”,“养成一种高尚静远沉毅之风,不致堕入浮嚣浅薄诞妄之路”。这既是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也是他自己内在品行的写照。张謇务实低调的风格,影响了一代代苏商。在当今的许多苏商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张謇当年务实低调的身影。

张謇亲自执笔撰写《厂约》

其四,精良细致品质。 苏商在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等方面都秉持精细、精致、精进的理念,特别注重以专促精,以他们的专长甚至专注促进企业和产品的精良。这些优良品质在张謇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大生创办之初,他亲自执笔撰写《厂约》,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并对奖惩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而细致的规定。《厂约》细到招待客人用几个小菜都有规定。之外,还有23个章程,比如“银钱总账房章程”、“进出货处章程”、“工料总账房章程”、“粗纱厂章程”、“细纱厂章程”等规矩达200多条。这或许是当时中国人自办企业所能达到的最精细程度。张謇的精细管理也同样体现在所办教育事业中。他到日本去考察,亲自测量学校桌椅的长宽高,回通后依样制作,不留宽紧。通州师范学校开学的前一天,他亲手给每一间教室订上门牌号,还嘱咐后勤人员,一定要把厨房、厕所的卫生搞好。

其五,崇文重德禀赋。 江苏自古文风鼎盛,士人文化、儒家传统根深蒂固。清朝状元116人,江苏就有49人,占比近40%。受此影响,苏商的儒商本色十分突出。一是企业家文化素养较高,书生经商,文人办厂较多。清末江北南通的张謇,江南苏州陆润庠,两个状元同时办厂,空前绝后。二是拥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具有更多的人文追求和社会担当,而不仅仅是“在商言商”。三是在注重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热心兴教助文,支持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四是重道德、讲诚信、守规矩,不仅“崇文”而且“重德”:坚持以德兴商,注重个人和企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形象;奉行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诚信守法、忠实不欺,严守契约精神和做人底线。

其六,强毅力行品 格 。 意志坚强,不怕艰难困苦,百折不挠,是历代苏商的鲜明品格。张謇在1911年6月20日对北京商业学校的学生演讲时,不讲具体商业技能,专讲企业家的修行和品德,特别强调“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他主要突出了三点:一要立志,志存高远;二要力行,艰苦奋斗;三要坚毅,百折不挠。由于有了切身体会,或者说是切肤之痛,张謇对“强毅力行”的阐发是:“一个人到了危难的境地,还是要抱定牙齿打落在嘴里和血吞,连手都用不着去摸肚子。”他还针对当时一些年轻企业家的不良现象,谆谆告诫道:“而所谓实业家者,驷马高车,酒食游戏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业既亏倒,而股东之本息,悉付之无何有之乡。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唯成功之不二法门。”

三、张謇企业家精神对人文经济的启迪

在研讨人文经济学时,“苏商”与张謇是不可或缺的议题。张謇堪称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张謇的理念与实践可以启发我们深化对人文经济的认知。

(一)人文追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总体来说,人类在各领域的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动机和目标追求。就一般经济活动而言,其动机和目标是为了创造和积累财富,追求经济利益(效益)最大化,为人类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但就人文经济而言,它突破了传统西方经济学以“理性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理论框架,依据“人本逻辑”和“社会福祉优先于资本增值”的义利观,使人文追求回到经济发展的价值原点。它的根本目标是“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它推进的是精神文明所引导的物质文明,追求的是人类文明的全面提升。它将人的价值、尊严、精神需求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与原则规范。由此出发,它特别注重道德伦理、公平正义,以及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责任承担。它特别强调经济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突破了狭隘功利主义束缚的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始终是人文经济的光辉旗帜和不懈追求。

(二)人文方式是企业进步与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所谓人文方式,就是在企业的营运和发展过程中,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路径包括关注员工的尊严与成长以及心理关怀,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成长前途,以激发其创造力和忠诚度;对消费者,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重视其真实需求和情感体验,靠“用户体验至上”的人文理念赢得市场,并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商业决策中顾及市场道德与社会责任。人文方式可以提升组织效能,激发创新创造,增加企业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事实表明,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资本或管理效率,更取决于是否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合理的人文关怀。人文方式不仅塑造企业文化,还影响战略决策、组织管理、产品创新和责任担当,最终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方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健康持久的进步发展。

(三)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促是人文经济的本质特征

人文经济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文化赋能、以文兴业、以经促文”,其本质特征是文化与经济在总体上的相互交融、互动共进、融合发展。这种交融互进并非简单的文化与经济的叠加,而是文化与经济在要素、产业、理念等方面的深度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生态。对此,习近平在20年前主政浙江时,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明确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他特别强调,“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他还以浙江为例说明,“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进着重表现为:一是文化经济化,即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它将文化从抽象的精神形态转化为具体的经济价值,既通过文化软实力推动企业创富获利,又通过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载体,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赋能,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经济文化化,即为经济活动注入文化价值。它将文化元素融入经济活动之中,提升经济产品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时,更注重人文价值与社会效益。而且,它可以通过文化价值的注入,使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形成所谓“新质生产力”。三是文化与经济双向互赋能,协同支撑。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包括通过价值观塑造、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家精神培育等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无可替代的内生动力;经济则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传播载体,包括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公共文化实施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为文化产业的增长提供经济平台和空间。显然,文化与经济交融互进、共同发展,是人文经济的显著特点。

中国最早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

(四)人文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根本性颠覆,它以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快速聚集,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纪元。就经济类型而言,市场经济无疑是人类社会进入新时代的新型经济,它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由不太成熟、不太合理到比较成熟、比较合理的各种阶段,而人文因素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占据重要或主导的地位,则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合理的阶段性显著特征。也就是说人文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又一阶段表现。人文经济并不是与市场经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类型的经济,而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它超越了以往市场经济的各个阶段,使市场经济更为成熟和合理。

如前面所述,人文经济形态的“高级”,主要表现为突破传统市场经济“见物不见人”的固有局限,将“人”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特别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关照劳工阶层和弱势群众、强化环境保护、追求良性可持续发展等。同时,以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核心特征,将以往文化与经济的“两张皮”,有机揉合 为“一张皮”。强调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双向赋能和良性互动。

贫民工场

人文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有所体现,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从这里观察,我们就不难理解,发达国家为何对不断提升社会福利和教育文化水平、维护各种人的权益、保护大气层及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强化食物药品监管等,如此重视,乃至到了苛刻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人文经济阶段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具有独特的东方优秀文化传统,因而推进人文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一定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发挥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后发优势,让人文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重磅头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苏商讲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会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集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书记面对面:/ / / / / / / / / /

产城融合1+1: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