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小时,快乐一整日:温州校园体育的活力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9 20:22  浏览量:1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李小伟)每天随着大课间的铃声响起,温州市永嘉县瓯北中心小学的操场瞬间化身为一个五彩斑斓、沸腾着童趣与活力的“奇幻天地”:看,低年级“小豆丁”们的世界是铺展在脚下的彩色运动垫,他们就像一群灵巧的小鹿,在画着格子的“房子”间轻盈跳跃,在绳梯的方格中,双脚敏捷地点踏,编织出轻快的节奏,脸上洋溢着征服障碍后的开心笑容;中高年级区域的节奏变得更加明快、富有张力,竹竿舞区里,随着竹竿“嗒嗒”的开合敲击声,学生们化身为律动的精灵,在竹竿分合的瞬间轻盈地跳跃、转动;一旁的足球场和篮球场上,则是小小运动员们的竞技场—伴随着追逐与呐喊,足球在脚下灵动地穿梭。篮球则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撞击篮板的声音与进球的欢呼汇成交响乐。昔日略显沉闷的校园操场,此刻真正成为了一片奔涌着无限活力与纯真欢笑的“欢乐海洋”……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学校“每天2小时”体育实践最鲜活、最动人的写照,也是温州市学校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一个缩影。

为推动第四轮课堂教学变革,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近日举办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课堂·温州好课”展示暨教学常规研讨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旨在严格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更体现了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体育教研员、小学体育组长及特邀专家现场参与,线上同步观看人数突破五千人。

每个“课间15分钟”不应只是安静的等待,更应是活力的“充电站”。永嘉县瓯北中心小学展示了课间15分钟多项创新实践,如“运动地毯盘活小空间”“微运动填满碎片时间”“地面游戏蹲蹲乐”等,让学生在蹦跳、奔跑与投掷的游戏中自然提升运动能力与人文、科学等素养,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十五分钟”新样本。学校通过“1+2+4+N”课程模式,确保学校学生日均体育活动时间达到145分钟,不仅超额完成国家要求,更真正实现了“玩中学、练中乐”的教育愿景。

研讨内容精彩多元,涵盖优质课例展示、说课分享、主题讲座与模拟上课等多个环节。例如,《多种形式的攀爬、钻越游戏方法》一课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化的冒险主题,将攀爬钻越技能融入游戏任务,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索,在有趣的活动掌握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小足球控球练习方法》通过以趣引动、以问引思,以变引练,以评引航来实现从单一技术掌握到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升华;《非移动性技能:滚翻与游戏的练习方法》强调将技术学习、体能发展和情境应用有机地串联在一堂课中;而《跑的练习方法》则以游戏化情境展开,将素养目标巧妙融入闯关环节。说课环节注重教学方法引领,从教材分析到学情把握,以情境为主线贯穿课堂。模拟上课中,多位教师围绕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等主题,分享了真实情境设计与问题链引导的实操经验。

特级教师石峻提出了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法学法、实施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改革教学评价” 学科素养落地的“六”条路径,及“依托课外体育活动、链接家庭体育、拓展社会体育资源”三维转化策略,为体育学科素养落地与转化提供清晰框架与实践策略。

本次活动负责人围绕“核心素养落地与转化”展开深入阐述,提出“目标—内容—评价”三维转化策略,强调体育应与游戏融合、借助数据赋能评价,从而回归体育育人本质。他指出,体育教学必须守住“落实常规”与“推进素养”两条底线,既要保障课程规范实施,也要超越单纯技能训练,助力学生全面成长。鼓励教师以“素养课堂”为平台,持续开展教学创新,为体育教育注入新活力与新深度。

本次活动成功搭建了常规研讨与课堂创新双轨并进的交流平台,探索出“好课提质、常规增效”的体育教学新路径,为全市体育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持续的特色实践案例,也为全面落实国家“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写下了生动的温州注解。

作者:李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