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具身智能机器人与广东制造业“双向奔赴”正成现实
发布时间:2025-09-29 21:42 浏览量:1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广州9月29日电(记者孟盈如)“具身智能”是今年以来的科技热词。2025年,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从“炫技”转向“落地”:从春晚的跳舞机器人、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机器人拳击赛,到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来自广东的优必选、乐聚机器人、里工实业、智平方等30多家企业现场展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生产线的场景。
近年来,广东持续加大在应用场景适配探索方面的力度,打造出以深圳、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相较于其他区域,广东的优势在于将具身智能与支柱产业升级需求深度融合,把制造业场景资源转化为技术升级的驱动力,具身智能机器人与广东制造业“双向奔赴”正成现实。
发布需求打造场景 “双向奔赴”成现实
与传统机器人不同,具身智能机器人具备高度仿生的感知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和精准执行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人类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共融”。
近日,广州市高端装备产业供需对接会上发布了《广州市“机器人+”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对接会上,来自教育、医疗、园林建筑等领域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先后发布了对于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以及精密仪器的采购需求。
“从以前替代高强度劳动到现在可以执行复杂工序,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其实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广州广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吴宾说,此次对接会希望寻找与巡检、安防、导览、讲解及清洁等领域的机器人企业的合作机会,以满足企业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领域的业务需求。
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在应用场景上逐步深化。投入应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形态多样,涵盖人形机器人(足式、轮式)、机械臂、AGV、四足机器人等,分别应对不同的工业场景需求。
广东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会长吴智恒说:“对接会聚焦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领域,为智能装备企业带来教育、医疗、能源、城市建设等领域的新资源。这些市场新机遇也是企业平时单打独斗难以接触到的,极大地拓宽了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进厂”面临“技术—成本—场景”三角博弈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广东具身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析,具身机器人落地应用主要面临“技术—成本—场景”的三角博弈。
工业生产的严苛要求提出关键技术挑战。工业场景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长续航的要求,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视觉感知、操作执行、续航能力等方面的硬件支撑还存在痛点难点。此外,具身智能工业场景训练数据缺口较大。具身智能真实场景训练数据匮乏,目前全国范围内具身智能最大开源数据集规模也只有百万级别,相比自动驾驶领域的单日上亿条数据,相差百倍以上。
供应链的降本难题制约规模化应用。一是高精度零部件生产成本高。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伺服关节模组为例,其涉及高精度减速器、控制器、轴承等诸多核心零部件,对加工精准度、材料耐用度要求很高,甚至关键部件需要依赖投入达千万级别的专用设备进行生产。二是标准未统一影响效益提升。目前不同的机器人本体厂商由于需要应对的场景不同,对零部件要求也存在着不小差异,主要是行业内对零部件的标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工业场景需求匹配不足带来应用限制。一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工业场景需求空间有待挖掘。具身智能的柔性生产价值有待发掘,柔性生产模式在我国制造业目前规模较小,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在柔性生产中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持续验证;二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可靠性、稳定性难题亟须破解。
如何破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工程师李璐等业内人士认为,要加大前沿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强化科技攻关,持续推动前沿技术研究与发展。一是构建“技术断点图谱”,动态监测关键领域进展,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支持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
加快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地,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训练与测试验证中心,构建机器人本体数据采集、模拟训练、场景测试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目前,广东具身智能训练场建设运营专班已启动组建,旨在建设广东省“1+1+N”具身智能训练场体系。其牵头单位广晟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永钟介绍,“1+1+N”具身智能训练场体系预计在广州、深圳和全省主要城市落地。年底前,将初步建成具身智能创新载体并输出可复制的工业、服务领域示范场景。
支持工业垂直领域的“渐进式创新”。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优先集中资源开发针对特定工业场景任务的“专用型”具身智能产品,逐步向“通用型”产品迭代升级。围绕新能源汽车、3C电子、家电等典型场景需求,重点支持企业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强化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对具身智能产业的赋能作用。报告认为,要充分发挥广东制造业优势,探索出台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反向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鼓励一批具备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机床企业进入具身智能供应链体系,打通“专用机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整机”上中下游产业链环节,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本地配套率和成本竞争力。
强化安全意识,筑牢安全与伦理风险防控屏障。李璐等业内人士认为,一是建立健全具身智能机器人基础性能、安全、感知、决策及可靠性的标准体系,在仿生肢体和关节、运动控制模块、能源管理模块等领域参与标准立项工作;二是制定安全合规工具箱。搭建动态风险监测平台,实时检测具身智能异常行为如轨迹偏移、通信劫持等,支持毫秒级急停响应。
编辑: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