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家机器人本体企业“逐鹿”具身智能赛道,“三大流派”谁能笑到最后?

发布时间:2025-05-16 19:14  浏览量:4

具身智能被视为一项划时代的革命性技术,正引领制造业迈入下一个智能时代。

在部分汽车零部件车间和3C电子产线上,AI双臂机器人、复合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已经悄然落地,在搬运、装配、巡检等岗位上忙得热火朝天。这些具身智能机器人不只是来自当前“资本宠儿”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还有在工业场景深耕多年的工业机器人企业。

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内卷已经持续了多年,产品和技术路线日益趋同,具身智能技术的爆发就像泥潭中涌现的一股清流,让不少企业看到了内卷之外一种新的可能。

不论是出于终端客户对机器人智能进化的需求,还是企业想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当下已有不少工业机器人本体厂商围绕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柔性机械臂、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人形机器人整机等产品,积极探索具身智能在工业、商用及特定场景的产品落地。

据高工机器人观察,当前国内外具身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机器人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路线或应用场景,但从目前各家机器人本体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探索特点来看,可以分为“专注派”、“控制派”、“全栈派”3大路线。

专注派“专注派”专注原有工业机器人业务和产品,并将其优势延伸到具身智能领域,典型代表企业有汇川技术、中科新松、天机、遨博智能、华沿机器人(原大族机器人)、非夕科技等。部分企业计划通过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零部件或者双臂上肢等解决方案,实现在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商业化落地。汇川技术在2024年正式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目前汇川技术主要扮演“卖铲人”的角色,尚未表示要研发人形整机或本体,而是针对人形机器人关节部件进行研发,如低压高功率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及模组、行星滚柱丝杠等已在进行样机测试。还有不少协作机器人厂商在一体化关节结构设计、视觉/力觉等智能感知技术上已经有了积累,顺势推出了双臂机器人,积极探索上肢双臂和具身智能解决方案落地。中科新松早在2016年率先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国产双臂协作机器人,此后还发布了基于前者集成打造的双臂具身智能抓取站,通过大模型任务理解和元技能操作技术,双臂机器人可以理解自然语言,并解析执行多样的工作指令,可用于全套柔性装配、智能分拣等自动化生产领域。

中科新松多可双臂协作机器人

天机在2024年推出了全关节力控双臂机器人Marvin,已在汽车零部件、3C电子、科研教育领域实现小批量交付。Marvin在关节中内置了MEMS力矩传感器,具备触停、阻抗控制等功能,实现了全机身的柔顺力控。天机Marvin据高工机器人调研了解,今年天机的双臂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到千台规模,在为人形企业提供双臂解决方案上扮演重要角色。天机研发人员告诉高工机器人,具身智能行业的产业链分工呈现加速趋势,许多大模型企业已经关注到了机器人本体的技术难度和硬件的重要性,对于整臂的解决方案需求明显提升。遨博智能、华沿机器人已经推出了7轴智能协作机器人、移动复合机器人,应用在零售商业、3C行业精密部件装配、智能搬运等场景。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前两家企业都以智能协作机器人为基础切入具身智能领域,积极与相关客户进行定制化适配和落地应用探索。

遨博智能咖啡拉花机器人

专注派的另一个代表企业是非夕科技,非夕科技在2015年前后开始探索机器人与AI结合发展,其认为,工业机器人原有的技术路线在精细操作能力上存在短板,因此公司专注在高精度力控和AI大脑技术的研究突破。目前非夕科技已经实现了自适应机器人在产线生产、食品加工、理疗按摩、家庭服务等领域的操作应用,并且将AI部分的研究团队整合,孵化了大模型企业穹彻智能,专注于人形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的AI大脑研究。整体来看,专注派对具身智能的探索更多在机器人本体和硬件层面,在专注主业的同时,也能增强在研发投入和商业化回报之间的确定性,也有少部分企业在技术路线上软硬兼备,在具身智能大模型能力提升上也有较大投入。一位来自头部协作机器人厂商的研发人员告诉高工机器人,未来可能大部分协作机器人都会推出自己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并且除了减速器、控制器主板、芯片等高度成熟的零部件会选择外采,其它基本都会朝着核心自研方向去发展,在没有成熟的技术路线跑出来之前,行业在一段时间里会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状态。

控制派

“控制派”从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角度切入,将AI大模型能力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结合,将大脑的决策指令传递给机器人本体进行实时操作反馈,承担具身智能“小脑”的角色,让具身智能机器人调动技能,更好地执行任务闭环。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注重高精度、高速度的运动轨迹控制不同,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小脑”需要融合具备实时感知、复杂运动控制、端到端的精细化操作执行的能力,技术路线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由于可以获取的真实世界训练数据稀缺,从该领域切入具身智能领域的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较少,主要代表企业为拓斯达、新时达、新松机器人等。

拓斯达从运动控制系统切入,专注于具身智能“小脑”研发,其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将IT技术与OT技术融合,通过容器化、虚拟化技术,开放了400多个标准化API接口,打通了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机器人语言之间的壁垒,并融入VLM、VLA等大模型能力,基于“云边端”架构进行实时推理和精准执行指令,做到机器人多轴联动的毫秒级实时响应。

基于智能控制平台,拓斯达已推出双臂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柔性分拣上料工作站、具身智能码垛工作站等产品,此外,拓斯达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后续将联合制造业客户共同开发轮式移动仿人形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

拓斯达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在具身智能领域,新时达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躬身入局。新时达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透露,通过大量前期调研,并基于对“脑”和驱动的理解,新时达将于2025年内推出具身智能通用控制器,并计划发布具身/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新时达认为,目前具身智能领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其技术路线都未真正收敛,蕴含着巨大机会。随着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硬件成本未来可能会被极致压缩,而“脑”或者说控制,是未来技术迭代的核心和载体,这也正是新时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新时达表示,将持续专注于控制技术以及“大脑”的技术积累,来完成以及引由“脑”带来的这一轮产品变革,积极拥抱具身智能时代。新松机器人同样瞄准对脑部技术的攻坚。今年5月,新松机器人正式成立了新松具身智能研究院,计划围绕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突破机器人“大脑”与“身体”的协同瓶颈,打造通用型智能机器人平台,深耕工业制造、医疗、服务等场景,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属性”向“智能群体”跃迁。

全栈派

“全栈派”摆脱了从单一角度切入,包揽了对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运动控制系统、多模态具身大脑的研究,如埃斯顿酷卓、库卡、埃夫特、越疆机器人、珞石机器人、节卡机器人、天链机器人、睿尔曼智能等机器人本体企业已经主动进军,坚持全栈式布局的技术路线。

自2024年以来,全栈派路线的企业普遍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产品。

2024年4月,越疆机器人推出了名为X-Trainer的AI训练双臂机器人,采用模仿学习神经网络和视觉大语言模型,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实现自主执行能力,显著提升任务泛化性,已在制造业和科研中应用。

埃斯顿酷卓在2024年9月发布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Codroid 01,采用一体化关节模组,单臂负载5KG,全身最大自由度44,核心部件全自研。

埃斯顿酷卓Codroid 01

库卡在具身智能领域和美的集团深度协同,基于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已经推出人形机器人整机。

美的集团和库卡联合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美的集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奚伟表示,今年研发的重心是关于人形机器人、仿人形机器人产品在电池续航、数据采集、关节轻量化等问题的迭代上,此外,库卡和美的还计划在今年联合推出一款AI控制器。

今年2月,埃夫特分别发布了轮式人形机器人、足式人形机器人两款本体,计划以工业物流和科研教育为前期切入点,逐步扩展到智能制造、商用服务等场景,并推出了包括编程软件、操作系统、数据训练算法平台的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

越疆Atom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今年3月,越疆机器人发布了具备神经驱动灵巧操作系统+仿人直膝行走系统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将于年中实现试产和批量生产。

今年4月,珞石机器人在山东省机器人大会上展示了其双臂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

珞石机器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

相比专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大脑企业,工业机器人企业基于对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终端客户智能化需求的洞察,更加关注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和可落地性。

埃斯顿酷卓表示,当前其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研究聚焦在体力搬运和灵巧装配两大领域。体力搬运作业强调机器人的自主决策与快速作业能力,灵巧装配则对机器人多模态感知能力要求高。

基于以上场景应用,埃斯顿酷卓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正进行小批量验证,二代已具备智能决策能力,整机重量减轻10公斤以上,计划在今年第二季度发布。

美的中央研究院和库卡联合研发的轮足式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厂打工”,在美的集团旗下洗衣机工厂进行巡检、设备维护、零部件检测和装配等工作。此外美的集团也在探索家电机器人化的路径,让具身智能不止局限在人形机器人形态。

越疆机器人透露,X–Trainer已在比亚迪、立讯精密、创元等多家制造业龙头企业落地应用,而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Atom主要面向车厂组装备料、咖啡店多台制饮设备操作、连锁药店夜间取药等应用。越疆机器人在近期与腾讯云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合推进具身智能控制、沉浸式远程交互、机器人大脑训练等应用场景加快落地。

节卡机器人表示,其80%的业务集中在汽车等大型工业客户场景中,因此其技术研发的落地方向,更倾向于让机械臂在车间具备更好的泛化能力,配合大模型适应柔性生产方式,目前其轮式双臂机器人已经在汽车零配件搬运、装配场景中应用。

此外,据高工机器人了解,中科新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展开布局,近期很快将在具身智能机器人板块带来“大动作”,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具身智能产业链加速形成中

整体来看,上述三大派别的特点各异,并且布局动作大多属于初步规划阶段,很难评判孰优孰劣,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在具身智能产业链中扮演的生态角色与战略卡位。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具身智能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类似工业机器人行业成熟的上中下游供应链,但从行业分工角度来看,可能最后也会形成“少量头部上游核心零部件、少量中游整机厂商、大批量下游垂直应用集成商”的格局。

一位技术人员表示,具身智能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格局重塑的可能。本体厂商在智能机器人产品推广和迭代过程中需经过层层中间商进行传导反馈,涉及到客户使用意愿和数据安全等问题,相比之下,集成商能够直接触达终端用户,更容易采集大量真实工业数据用于AI训练,快速反哺AI迭代的能力,用产品力快速打通市场。

新时达在财报中也表示了类似的判断观点,其认为,具身智能应用场景和数据将成为本体类厂家迭代速度的决定因素。

同时,具身智能的形态也不局限于人形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等形态,一旦具备了AI智能决策和实时推理操作能力,移动机器人、复合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形态在多个场合的应用优势会远胜出人形机器人。

面对AI技术变革的汹涌浪潮,拓斯达总工程师张晓辉博士认为,具身智能技术将重构机器人行业生态,在优化现有应用性能、降低机器人的使用门槛和操作难度的同时,能让更多有想法的人参与进来,激活和创造更多的新产品和新应用,未来机器人规模有可能实现十倍~百倍的增长。

也正是基于让机器人更智能、应用场景更广阔,以及未来十倍、百倍的增长可能性,具身智能顺理成章将成为工业机器人竞争角逐的“香饽饽”。

在这个过程中,带着脚踏实地的初心和工业场景的自动化技术积累,借力大模型企业在智能化领域的沉淀和迭代,工业机器人企业同样有望实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野心,让前沿技术早日落地,享受勇敢蜕变带来的时代红利和商业价值。

以上为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