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人更好一点
发布时间:2025-09-30 12:00 浏览量:1
最近翻牧之野的言论,总有种被戳中痛点的清醒感,尤其是他反复提的“对自己的人更好一点”,这话听着朴实,细琢磨全是实在理儿。这年头国际上的事儿乱糟糟,国内发展也面临不少坎儿,可越是这样,越得搞明白谁才是咱们能靠得住的人,该把心思花在谁身上。
牧之野有句话说得特直接:“你越怂,人家越不把你当回事。” 这话放哪儿都适用。咱们以前总想着“惠这个惠那个”,掏心掏肺给出去不少好东西,可回头看看,真正能换来真心的有多少?倒不如学学谈恋爱里的道理,一味跪舔从来没有好下场,与其把精力花在不值得的地方,不如先把自己人照顾好。毕竟人本主义才是核心,老百姓的日子过舒坦了,国家才有底气,这比啥都管用。
就说人才这事儿吧,多少人总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门心思花钱引进所谓的“大咖”。可牧之野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最顶尖的人才根本不是靠钱引进的,钱学森当年回来差那几毛钱吗?人家图的是理想信念,是能实实在在干事的环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高维思想的感召。更何况,咱们中国自己从来就不缺聪明人,两弹元勋敏公一辈子没出过国,照样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比谁差了?
现在最让人揪心的是高校里的那些“青椒”们,年轻学者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搞科研要应付各种考核,生活上可能还得为五斗米折腰。牧之野都心疼这些人:“真的有人关心他们吗?” 想想也是,科研这事儿急不来,得有宽松的环境,不能太功利,要是让硕博们都像“狗一样满地走”,那不是浪费人才吗?只要给他们减减负,给够支持,让他们能安心搞研究,这些自己培养的人才迟早能挑大梁。
有人总担心清华北大的尖子生留在美国,达官贵人子女“润”出去,国家没人建设了。可牧之野看得明白,那些出去的精英再聪明,也只能在别人的体系里当二等公民,永远得看别人脸色。真正撑起中国的,是那些留在国内的人——他们面对的是一片处女地,得自己搭城堡、建城市,当规则的制定者,在试错里摸出路子。这些人身上有理想信念,有整体感,中国永远只能靠这批自己人。就像deepseek团队那样,海外的中国人尚且能做出成绩,咱们国内的人才只要给够机会,能迸发出多大能量可想而知。
要对自己人好,可不是喊喊口号就行,得落到实处。牧之野提的那些事儿,全是老百姓天天操心的:把食品安全搞好,别让预制菜毁了健康;把教育搞好,别让孩子们卷得没了创造力;给年轻人多些机会,少些不必要的折腾。这些事儿花不了几毛钱,却能实实在在暖人心。只要大陆的民众过得非常幸福,那种创造力你拦都拦不住,到时候不用刻意宣传,人家自然会看到中国的好,这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管用。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文科的价值。好多人觉得文科没用,不如科技能直接出成果。可牧之野特意强调,走向世界光靠科技不行,打舆论战、把方向,还得靠文科。要让大家相信咱们的信仰,知道咱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得靠文科的呐喊,靠一批真正的爱国脊梁。要是连自己的文化和道路都不自信,怎么能凝聚人心,怎么能让自己人有归属感呢?
牧之野总提醒我们别忘了教员的话:“革命的首要目的,是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这话在今天依然字字千钧。哪些人是真的能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哪些人只需要保持基本贸易往来,得有通盘考虑。就像他说的,没必要给印度提供盾构机这种高科技生产线,也不用太鼓励印度人来旅行,让他们活在自大中就行。反倒应该多让东南亚的年轻人来中国,这些年轻人容易接受中国的现状,比邀请那些上层精英的孩子有意义多了。
说到底,对自己人好,是最划算的“投资”。靠人人会跑,靠山山会倒,只有靠自己人最靠谱。把教育底层逻辑改一改,别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把科研环境整一整,让研究者能安心干事;把民生保障好,让老百姓吃得放心、活得舒心。这些事做好了,人心就齐了,力量就聚起来了。
牧之野的呐喊不是空穴来风,是戳破幻想的清醒剂。国际博弈从来都是硬碰硬,没有谁会因为你“怂”就手下留情。但只要我们把自己人照顾好,凝聚起共识,让每个人都有动力、有奔头,中国真的会很牛逼。毕竟,团结起来的自己人,才是最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