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市早苗败给石破茂,今年恐怕只会输的更狼狈

发布时间:2025-09-30 15:31  浏览量:1

文|刘庆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日本横滨国立大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高市早苗的政治轨迹,已经成为当代日本政治的一面镜子。

她的前后转折,既是个人命运的缩影,也是制度困境的写照。去年,她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败给石破茂,输得颇为难堪。当时的关键争议点,是她坚持在选战期间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对外,这无异于挑衅周边国家的历史记忆;

对内,这强化了她的硬派形象,但同时也激怒了党内温和派与主流舆论。

她自以为这是加分项,结果却成了败笔。

今年,她学乖了,收起了锋芒,不再公然宣示参拜意图,看似更圆滑,却也等于是“被管住”。对周边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对她本人来说,却丢掉了人设的根基。那些喜欢她“敢于挑衅”的支持者,开始觉得索然无味。对政治人物而言,失去这种身份感,比失去一次选战更要命。

今年的选战,她不仅势头不如去年,还屡屡失手。最典型的,是所谓的“踢鹿事件”。

她在一次演讲里,突然讲起奈良公园里外国人“踢鹿”的故事。她煞有介事地说:“在奈良,有外国人用脚踢神鹿。”

在日本的文化语境里,奈良的鹿几乎是神圣的存在,自古以来被看作春日大社的神使。游客们蜂拥而至,拿着鹿仙贝逗弄这些动物,拍照、喂食,形成了奈良的独特风景。

可她却把这个故事当作参政素材,指责“外国人不懂礼仪”,甚至暗示“日本文化被破坏”。

然而很快,这个说法就被媒体和市民团体戳穿。那段视频其实早就流传过,不仅无法确认被拍摄对象的身份,甚至很多人怀疑踢鹿的人本就是日本人。所谓“外国人踢鹿”,完全是她自己带了滤镜,甚至暗示“分不清其实就意味着是外国人”。这种偷换,既恶意又荒谬。

奈良市政府也紧急澄清,说无法确认涉事者身份;市民团体更是批评她在捏造排外氛围。

高市却不以为意,以为这种言辞能迎合保守支持者。她忘了,日本社会并非毫无记忆的孤岛——在劳动力严重短缺的今天,排外言辞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显得滑稽。

如果说“踢鹿”还只是个象征性的故事,那么她紧接着抛出的“翻译来不及”的说法,就更显荒唐

她在演讲中声称:“有很多外国人在日本犯罪,结果因为来不及找翻译,最后无法起诉。”这番话听上去惊悚,仿佛日本法治已经被移民冲击得摇摇欲坠。然而,司法部门马上出面否认,法务省澄清:翻译人手虽紧张,但并不存在“因缺少翻译而无法起诉”的案例。

律师团体和人权机构也指出,这种言论简直是在捏造恐慌。事实上,日本早已建立了应急翻译机制,法院、检察院都会调动资源,确保司法程序的进行。高市却故意忽略这些制度安排,只为营造一种“外国人带来混乱”的印象。

她的算计很简单:借助这些故事,挑动民众的潜意识恐惧,把自己包装成“守护秩序”的政治斗士。但问题在于,这些故事一旦被戳穿,就成了笑话。媒体连续报道她的“踢鹿”和“翻译”言论,用调侃甚至讽刺的语气,揭示其虚伪

评论员毫不留情地指出:她不是在捍卫日本,而是在消耗社会信任。正统媒体虽然右倾,但依旧不敢公开拥抱参政党的极端排外主义。高市却选择和参政党暧昧联动,让人觉得她不仅不谨慎,还愈发孤注一掷。

这种孤注一掷,导致她在党内也陷入尴尬。自民党五名候选人里,保守派至少三人:小林鹰之、茂木敏充,以及她本人。

林芳正和小泉进次郎则被视为自由派(尽管有人讥讽小泉是“假自由派”)。高市的算盘是通过参政党来扩大右翼票源,但这种操作反而激起党内警惕。自民党是全国性大党,过于极端的姿态反而破坏选举的整体调性。于是她在人心中的位置越来越模糊。

最新的民调显示,她和林芳正在争夺第二,而小泉稳居第一。考虑到选举制度是两轮制,若高市连第二轮都进不了,那将比去年更狼狈。

更何况,她的个人形象也在不断被媒体消解。她的假笑,被连篇累牍地讽刺,说是“让人觉得怪异”,几乎到了恶心的边缘。她试图用女性候选人的身份标签加上强硬姿态,来营造差异化的存在感,但如今却被公众视为做作和空洞。去年,她至少还能借“硬派女首相”的符号进入第二轮;今年,她的表演却连吸引眼球的能力都在丧失

这一切,映射出日本政治的深层困境。

社会现实是:日本劳动力严重不足,少子老龄化迫使政府必须思考移民政策与外国劳工问题。

政治现实却是:一批保守派领袖仍在贩卖排外话术,把外国人当作社会乱象的替罪羊。

高市早苗正是这种矛盾的化身:她既想维持民族主义的硬派姿态,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规训;她既想用耸动的故事挑动情绪,却发现这些故事开始反噬自己。

2025年8月15日,法新社在她参拜靖国神社后拍下的一张照片,成为讽刺的注脚。照片用冷峻的滤镜,捕捉到她那种僵硬而又自信的表情。表面看似坚定,实则掩饰着困境。她的支持者曾希望她成为日本的“铁腕首相”,如今却发现她更像是一个被困在舆论与现实之间的符号。

如果明天党员投票的结果,真让她无缘第二轮,那将是对她最大的讽刺

去年,她输在姿态过猛;今年,她输在姿态失真。从“踢鹿事件”到“翻译来不及”,她的选战故事逐渐演变为一个寓言:当一个政治人物靠捏造与姿态起家,终究会倒在捏造与姿态之上

关于“捏造”二字,也是她的一个标签:在国会答辩时“对于立宪民主党提出的,对她不利的总务省内部会议记录”,她一口咬定是“捏造”,还说如果不是捏造就辞职,结果却是真的会议记录,也没见她真辞职。当时那段答辩视频如今成了社交媒体的热门和焦点,至于减少了多少分多少票,很快就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