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时代”的中国是个什么模样
发布时间:2025-10-01 00:33 浏览量:1
一、“三皇”与“三皇时代”
所谓“三皇时代”,也叫三皇历史时期,《艺文类聚》引用徐整《三五历纪》说∶"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皇时代”具体起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三皇”是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的,大致延续到公元前3077年这一时期。
“三皇”的说法有很多。“三皇”的原始意义是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是华夏族汉族的共同祖先。《太平御览》援引《春秋纬》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这是说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别管理九州执掌天下事务。
东晋王嘉《拾遗记》云:频斯国"有大枫木成林,树东有大石室,可容万人坐。壁上刻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此盖神话之三皇。”这是对中国传统神话中三皇的形象 描述,意思是说天皇长着十三个头,地皇长着十一个头,人皇长有九个头,他们都具有龙的身体 。这种多头龙身的形象可能是古代神话对三皇的神化塑造,以体现他们的神秘和超凡力量。“头”也有可能代表人数:天皇十三个兄弟,地皇十一个兄弟,人皇九个兄弟,他们作为杰出部落首领,共同治理天下 。
《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这是说天地初开便有天皇,他与北极同道,身份地位极其崇高。三皇,天皇、地皇、泰皇的名号,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泰皇”就是指的“人皇”,其中“天皇、地皇都是指神祇人物与传说,惟“人皇”是统治现实社会的真实统治者,所以后世皆说泰皇最贵。
那么“三皇”到底是指谁呢?由于远古时期未有文字,多是口传历史,因而说法不一。《春秋纬运斗枢》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庄子》、《纲鉴易知录》以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为“三皇”;东汉班固编撰的《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燧人或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清陈寿祺辑《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
据此分析,最早的“三皇”或许是人与物的合称,后来逐渐过渡到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原始群体或人物,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而将他们神话,形成美丽动人的传说,总体反映的都是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发展情况。
二、天皇遂皇的燧人氏时期
燧人氏姓姬名燧,旧石器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或说河南焦作人。在《尚书大传》等古籍中被列为“三皇”之首,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始于燧人氏,被奉为“天皇”,最大贡献是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赵朴初作诗称赞“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此日日新”,被尊称“燧皇”、“火祖”。燧人氏生于商丘,葬于商丘,商丘因此被誉为中国火文化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用火技术,教人熟食,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延长了人类寿命,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钻隧取火”与“延年益寿”两个成语。燧人氏钻木取火选用的多是燧木,人们便把发明人工取火技术之人尊之为“燧”,称为“燧人氏”。远古人相信燧,跟随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为首的远古人类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被后世称为“燧明国”。恩格斯认为“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超过了蒸汽机”,他说:“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
根据中国上世纪80年代考古在河北徐水南庄头燧人氏晚期遗址发现的沙深灰陶和沙红褐陶片,研究证明距今10500至9700年左右,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华夏先祖遂人部落已经能生产制作陶器,燧人氏还发明“陶文”,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等,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
三、泰皇人皇伏羲的罗奉时代
泰皇伏羲,姓风名羲,或称黄熊氏,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东方青帝,华胥国人,是燧人与华胥之子、女娲的兄长或丈夫,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中最早的王。
相传远古时期,在今山东菏泽地区有被黄帝称为“神仙国度”的华胥国,根据考证当时的华胥国应当是处于母系氏族阶段。伏羲的母亲华胥在今菏泽鄄城县雷泽湖“履大人迹”,踩了巨龙或巨人的足迹感气而孕,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成纪生下伏羲,定都在陈即今天的河南淮阳。相传伏羲“人首蛇身”,据推测伏羲或是当时氏族或者部族通婚的结果。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是兄妹,都是燧人氏和华胥的儿女,伏羲出生在甘肃成纪今天水,女娲出生在陕西凤州今凤翔县人。传说远古大洪水过后,天地之间只剩下了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他们征询天意结为夫妻,在女娲16岁时,伏羲用一双精致的狐狸皮为聘礼向女外求婚,发明了婚姻制度,二人婚后育有四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纲鉴易知录》记载:太昊伏羲率部落逐水草而牧,最后选择黄淮平原,草木丰茂的宛丘定居下来。
根据《古史小说》记载:伏羲出生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陇西成纪,是一位部落首领,立都陕西“凤城”,年号为“罗奉”。
罗奉元年(前7724年):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留守凤州。
罗奉三年(己卯,前7722):伏羲以木星为主观测星相,以织女星为北极星,以北斗九星的斗柄“梗河”与大角、摄提、青龙第一宿角宿为天下春季之始。
以日表八索为定表游表,确立勾股弦周天历度为三百六十度。以每月为三十六日,每年为十月,每年三百六十日。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每时九十日,每节四十五日,总共三百六十日。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罗奉四年(庚辰,前7721):伏羲首设柱下史,以管理历法和天象。首次命人在居住区外围筑墙,始为城为都;在城中设灵台,以为祭祀中心。首次立巫政管理制度,设官分政。
以龙纪官,命大庭氏为居龙氏,主管建筑;
命薮魁氏为水龙氏,主管水利;
命阴康氏为土龙氏,主管农牧,兼任中官黄龙氏,主管民政;
命混沌氏为降龙氏,主管法律。
命昊英氏为潜龙氏,负责制造甲历;
命朱襄氏为飞龙氏,负责制造书契。
罗奉五年(辛巳,前7720):
伏羲以共工氏为上相,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为左监,昊英氏为右监。
命栗陆氏居北,为冬官,号黑龙氏;
命赫胥氏居南,为夏官,号赤龙氏;
命昆吾氏居西,为秋官,号白龙氏;
命葛天氏居东,为春官,号青龙氏(又称苍龙氏);
命阴康氏居中,为中官,号黄龙氏。
罗奉六年(公元前7719年):夏天,凤州发生大洪水。伏羲、女娲组织族人乘葫芦舟逃亡到秦岭太白山下,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又重建家园。
罗奉十二年(公元前7713年):她与伏羲带部分族人迁居于中原今河南济源的王屋山,在那里开辟新的领地。
罗奉十五年(公元前7710年):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汝阳),统领中州。
《世本作篇》记载:伏羲时期,伏羲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
《帝王世纪》称:“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中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四、女娲的女皇时代
罗奉十八年(公元前7707年):伏羲去世,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于汝阳,帝号女皇,以乙未年(公元前7706年)为女皇元年。就在这一年,女娲五十三岁。
女娲即位后,在伏羲以鸟纪官的基础上,对执政官员进行了新的调整:
封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流域,居沁阳(今河南焦作)。
封下相柏皇氏于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济源)。
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
命朱襄氏为史官,居襄城(今河南许昌),主造书契。
命昊英氏为历官,居伊水鸣皋(今河南洛阳嵩县),主修甲历。
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今河南夏邑),负责水利建设。
命骊连氏于骊山(今陕西西安临潼)、葛天氏于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阴康氏于太康(今河南周口太康),共同主管农业生产。
命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今河南南阳桐柏),主管化俗。
命乌明氏于东明(今山东菏泽东明),主管建福。
命视默氏于犬丘(今陕西兴平),主管灾恶。
命纪通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四族为中官土正。
纪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济源),主管中表;
仲起氏居嵎番(今山东日照),主管海陆;
阳侯氏居阳谷(今山东聊城),主管江湖;
宿沙氏居东平(今山东泰安),主管海盐。
命春官羲仲为木正,居青丘(今河南沧州青县)。
夏官羲叔为火正,居陈留(今河南开封);
秋官和仲为金正,居秦岭太白山(今陕西宝鸡太白);
冬官和叔为水正,居龟蒙山(今山东临沂平邑)。
封尊卢氏于鸿卢水(今河南三门峡卢氏);
混沌氏于昆吾屯留(今山西长治);
大庭氏于具茨山(今河南新郑);
有巢氏于朝城(今陕西渭南大荔朝邑镇);
无怀氏于裴城(今河南驻马店遂平)。
女皇二年(公元前7705年):
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伐共工氏。共工不敌祝融,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河水下注,华夏陷入水患之中。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斩鳌足杀黑龙平息水患。共工氏失败后,率部族西奔。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根据泰皇史载,中国远古共有十七纪,从人皇伏羲女娲氏开始至黄帝政权结束共分为“十纪”:
一是“九头纪”,约180万年前—45万年前,中华人种分裂成九个部落政权,即伏羲女娲时期的阏逢天枢、旃蒙天璇、柔兆天玑、强圉天权、著雍玉衡、屠维开阳、上章摇光、重光招摇、昭阳梗河兄弟九人执政。
二是“五龙纪”,约45万年前—7万年前,有兄弟五人分而为政,名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意思是“天皇之子”。他们宣称盘古的头化作了山东东岳泰山,脚化作了陕西西岳华山,左臂化作湖南南岳衡山,右臂化作山西北岳恒山,腹部化作河南中岳嵩山。皇伯又称花伯、花通华司华山,皇仲又称岱仲、岱宗司泰山,皇叔又称衡叔司衡山,皇季又称玄季玄岳司恒山,皇少又称太少司嵩山,号曰五龙氏,乘云车而治天下,治五方,司五岭,布五岳,以五山为统治中心,实施部落联盟,故后人以为姓岳。
三是“摄提纪”,约7万年前—公元前11000年,共五十九姓治天下。这五十九个部落是:
巨灵 句疆 谯明 涿光 钩陈 赫胥 东户 皇覃 启统 吉夷
大庭 粟陆 昆仑 西陵 大庸 祝融 昊英 朱襄
阴康 无怀 云阳 巫常 泰壹 空桑 神民 倚帝
次民 辰放 蜀山 虺傀 儿遽 希韦 庸成 浑沌
葛天 九黎 共工 扶桑 弇兹 邢天 骊连 尊卢
天灵 扶风 防风 句民 夸父 空山 浑民 大敦
黄神 巨神 犁灵 大隗 鬼隗 掩兹 泰逢 冉相
盖盈
约距今7万年时,全球进入冰川期,冰川面积扩展到4960万平方公里,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东南亚海及台湾海峡都完全冻结,与大陆架连城一体。来曾经阻碍人类和动物通行的海洋障碍消逝了,中国通往日本列岛的路直接相通,生活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的动物群和中国人,越过黄海大平原,一路东奔,直接进入日本。
约在5万年前,一部分中华人种自亚洲通过东南亚,从冰冻的海上进入澳大利亚狩猎;另有一部分中华人种通过冰冻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狩猎,成为美洲最早的人类。他们春天时出发,猎取大批动物后,用自制的雪橇拉着猎物返回家乡,与族人共同享用;年复一年,澳大利亚和美洲便成了远古时代中华人的天然狩猎场。于是,中华人种部落分化为五十九个大部落,他们各部落间各自为政。
四是“合雒纪”,公元前11000—前9800年,以三姓治天下。
上古之世,人民少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只能居住在山洞里和树木之上。辰放部落发明在丘陵地区或平原修筑防兽墙和洞穴,防止自然灾害,也能防止野兽的侵害,使许多居于山中的部落向平原或丘陵地带迁徙,陶器也相继出现,民悦之,辰放部落首领被推为共主,尊为“地皇”或“巢皇”。
有巢氏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男女社会角色开始分工,男子打猎和捕鱼,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婚姻形式已经排除兄弟姐妹间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男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男子为“夫”。母系氏族社会盛行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地皇执政时期对人类有三大贡献:一是“定三辰”,地皇给天上的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细光叫“星”,这项发明称为“定三辰”;二是“分昼夜”,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这项发明称为“分昼夜”;三是“有岁月”,以三十日为周期定为一个小循环,称作“月”,把每个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为周期的大循环,称作“岁”,统称为“有岁月”。
五是“连通纪”,公元前9800—前8500年,以六姓治天下。这六个部落是蜀山、虺傀、儿遽、希韦、辰放、庸成。
六是“叙命纪”,公元前8500—前7724年,中华部落出现四大部落,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以四姓治天下。一是活动在嘉陵江流域及昆仑山的羌戎集团,发明饲养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术二是活动在汉江流域的弇兹氏集团,发明搓绳技术。三是活动在黄河流域的共工氏集团,发明筑堤蓄水的方法。四是活动在长江以南的祝融氏集团,发明保存火种的方法。
自“九头纪”至“叙命纪”,共传八十三个政权。
七是“循蜚纪”。公元前7724—前5398年,以昊英氏、有巢氏与葛天氏为主,人们开始造巢农耕。
燧人部落和弇兹部落通过伏羲与女娲的通婚结成燧人弇兹合雄氏部落,降伏祝融,打败共工、于公元前7724年成为各地氏族联盟集团公认的领袖。两族相互交替,共同执政,形成了伏羲女娲政权,开创了中华远古文明,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百王之首,是东方人种各族人民共同的祖先,后人尊伏羲女娲政权首领为人皇。
伏羲女娲政权时期中华文明取得12项非凡成就:创造圭表八卦太阳历,观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开天文学之先;建寅为正,颁行上元太初历,开历法之先;发明琴瑟,用琴、瑟演奏音乐,开礼乐之先;创造文字,以文记事,开典史之先;首创牧草栽培,引种野生莱麦,开农业之先;发明鱼网,教人结网打鱼,开渔业之先;驯化和饲养家畜,开牧业之先;发明测试风雨的石晷,开气象预测之先;发明用树皮编织蓑衣,开雨具制作之先;首创人工养蚕,化茧抽丝织布,开丝织业之先;首创一夫一妻婚姻,开婚姻法之先;以兽皮为婚姻信物,开婚礼之先。
伏羲女娲政权起于公元前7724年,讫于公元前5008年。共传七十八任帝,立国两千七百一十七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七十八任帝是由两大主体构成,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直系传人,称作纯血缘伏羲氏族;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部族的同盟部落,称作大伏羲氏族。其中纯血缘伏羲氏族二十四帝,执政八百四十一年。大伏羲氏族先后共有十五个家族参与执政,共五十四帝,执政一千八百七十六年。
八是“因提纪”。公元前5398—前5008年,以阴康神农氏与无怀神农氏为主。
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因提纪全球气温普遍升高,造成冰川大面积融化,海洋水位上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平原大部分被海水吞没,水位一直延伸到太行山东麓,地势较高的山东半岛已经成为海中孤岛;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等内陆湖泊完全与海洋连在一起。
大洪水给发源于汉江流域,中原大伏羲氏族遭逢空前的灾难,许多人葬身在洪水之中。幸存者被迫离开居住了数十代的故土,迁徙到陌生的高地和山区居住,各部落幸存者争相抢占新的领地,造成了大伏羲氏族内部的动乱,强大的伏羲女娲政权逐渐走向衰落,出现了伏羲阴康氏、女娲氏族无怀氏各霸一方的局面。
九是“禅通纪”。公元前5008—前4513年,“禅通纪”终于炎帝神农氏。
在移居平原的氏族遭受灾难的同时,留居在古昆仑山、祁连山、不周山及秦安大地湾一带的魁隗少典氏集团逐渐兴旺起来,他们迁徙到汉江上游的秦岭和巴山一带。随大水的退落逐个吞并各氏族,于公元前5008年,炎帝魁隗氏取代了名存实亡的伏羲女娲政权。建立炎帝魁隗政权,号炎帝,为五帝之首,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六任,掌国公元前5008—前4766年共计342年。
炎帝神农氏的先祖为伏羲女娲氏政权的柱下史,世居秦岭以南。神农氏先祖与魁隗氏先祖同源,皆出自于少典氏,他们早期共同居住在姜水,因比皆以姜为姓。
神农氏世袭伏羲女娲政权的大典氏,为柱下史,号神农氏。炎帝魁隗恐神农氏与其争夺帝位,便将神农氏一族封在了洛水流域的熊耳山。公元前4767年,神农乘炎帝魁隗氏内乱之机,联合中原地区各氏族各大部落西征,公元前4766年,炎帝魁隗氏被击败,第六任炎帝姜共工被迫让出帝位。神农在中原各大部落联盟的支持下坐上帝位,正式建立炎帝神农氏政权。炎帝神农氏政权共传八任帝,传国前4766—前4513虚记二百五十四年。
十是“疏仡纪”。公元前4513—前4053年,始于黄帝轩辕氏。
黄帝轩辕氏先祖为姬黄夷,是少典氏和有蟜氏后裔。姬黄夷因发明独轮车被部落推举为首领,部落因车而名,号轩辕氏,轩辕氏家族在独轮车的帮助下日益壮大,到轩辕氏的十四任酋长姬邦卉继位时,轩辕氏家族已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姬邦卉先后征服了仓颉氏、蚩尤氏、少昊氏、魁隗氏、夸父氏,最后夺取神农氏政权,建立黄帝轩辕氏政权。轩辕氏政权共历十五帝,传国公元前4513—前4053年计四百六十一年,号黄帝。
五、地皇神农氏炎帝时期
地皇即“炎帝”,姓姬名年,号神农,史称“神农氏”或“炎帝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氏,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后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炎帝与黄帝兄弟关系,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分别是“少典氏”和“有氏”,当时生活在以河洛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传说炎帝姜姓部落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将都城迁移到曲阜。相传炎帝牛首人身,炎帝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神农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神农氏有很多发明创造,也是中国教育的始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中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制耒耜,种五谷,奠定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刀耕火种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这是炎帝被称为“神农”的原因。
炎帝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炎帝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神农氏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被人们称为“药王”。
炎帝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乐器,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制作神农琴。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炎帝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弓箭,有效地防止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炎帝制作陶器,改善生活。陶器发的明,人们可以对食物进行蒸煮加工、贮存,还可以酿酒消毒,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神农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促使人们按季节栽培农作物,有规律地生活。
六、远古大氏族的变迁与九大姓氏的形成
在历史的长河里,远古时期,人们一般以地方或格物性质来命名所在的氏族群名,各部氏族内部有严密组织架构。在三皇之前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氏是由上级女性族长给下级贵族身份的标志,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享用的。随着男性在社会上有更多作用与地位,虽有附于〞男子称氏〞,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附属品称。
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由母系社会逐步向父系社会转变过程中衍生许多氏族姓氏:巨灵氏或钜灵氏、九头氏、居方氏、句强氏、礁明氏、涿先氏、钩陈氏、黄神氏或提挺氏、巨神氏、犁灵氏、大隗氏、鬼騩氏、弇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缁衣氏、出自东皇泰一的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皇次氏、豗鬼氏、浑敦氏、东户氏、皇覃氏或通姓氏又或离光氏)、启统氏、吉夷氏、几渠氏、豨韦氏、有巢氏或大巢氏、庸成氏、西陵氏、有姺氏、燧人氏、伊耆氏、仇夷氏、握登氏、弇兹氏、司城氏、金提氏、乌明氏、视默氏、纪通氏、宿沙氏、仲起氏、有邰氏、阳候氏、雷泽氏、盘瓠氏、俞附氏、东扈氏、少西氏、魁隗氏、仓颉氏、华阳氏、青阳氏、容成氏、陈丰氏、骊畜氏、句望氏、脩鱼氏、穷桑氏、终黎氏、白冥氏、有易氏、斟寻氏、斟戈氏、共工氏、祝融氏、阴康氏、女娲氏、无怀氏、葛天氏、混沌氏、骊连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有虞氏、赫胥氏、尊卢氏或宗卢氏、祝和氏、昊英氏、神农氏或朱襄氏也叫烈山氏、方雷氏、有莘氏、有仍氏、有鬲氏、有缯氏、封稀氏、有苏氏、著名的后羿所在的有穷氏、有扈氏、有娇氏、有崇氏、有男氏、蜀山氏,四川盘地的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华东地区的涂山氏、防风氏等。
在以上氏族姓氏中的“大氏族”又以祝融氏、阴康氏、无怀氏、葛天氏、栗陆氏、混沌氏或浑敦氏、骊连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伏羲氏、赫胥氏、尊卢氏、昊英氏、有虞氏、神农氏等最为著名,世称“大氏族”,也是历来的领导氏族。“大氏族”又衍生中国上古九大母系姓氏:妊、姬、姜、姒、妘、妫、姚、姞、嬴。
按史记所载,远古大氏族帝王世系演易渐变图:女娲伏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华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约公元前5803年)-----→有巢氏(神农氏)-----朱襄氏(神农氏)-----→葛天氏(神农氏)-----→阴康氏-----→无怀氏-----→神农氏(炎帝)-----→五帝→夏朝君主颛顼的嫡系后裔大禹、姒启等。
网文资料来自网络,图文或借助ai,特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