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宇辉的心里,生、死,原也如此!

发布时间:2025-10-01 02:52  浏览量:1

我刚讲这几个人的故事的时候,你会发现都离不开几个话题,离不开生死、离不开自我、离不开救赎、离不开思考。

我在看这个书的时候写了一句话,我说人在顺遂的时候是靠本能在活的,生活顺遂幸福的时候是靠本能活的,想吃、想喝、想玩、想放松、想开心,因为顺遂、因为幸福人靠本能活。但是人在生活困顿艰难的时候做抉择,想未来去拷问内心的时候,一个人是靠信念而活的,因为在逆境中没有牵引内心的力量,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学作品中总是在反复讨论逆境,因为极端的情况会让人看见一个人的性格底色,而这些人已经做过的决定、面临过的角逐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人生的借鉴思考或者是某种鼓励与力量。

但是我想和大家聊的一个点是我这里可能会存在一个误区,我刚说了在绝境中看见人性,从他的性格价值取向中学到一些东西,开卷有益。但这个误区在哪里?我们总觉得这个人应该的从小性格就这样,爱憎分明,就是非善恶,是非曲直,分得非常清楚。

我们总觉得这个人的信念应该是天生下来,他就是这么强大而不可曲折的,他的价值观从来都是如此明确而鲜明的,从不含糊,从不隐晦,不是的,事实并非如此。

一个人很多时候一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回想一下你自己,你小时候有那么强烈的价值观吗?不是,其实很多时候你是被事情影响的,你是被你身边的人影响的,你最终才能形成现在这个样子。你发现你的早期可能小时候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性格,也没有那么鲜明的价值,也没有那么准确的或者高远的追求,人是被很多事情影响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青春的时候甚至会犹豫要去哪个城市上学?选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毕业之后在哪个城市工作?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人往往就是在这些反复和纠结中举棋不定中才逐渐的想明白,就像你舀上了一盆土,你要在水中左右晃左右晃左右晃,最后流水把土冲走了,才能看见沉在底的闪烁的金沙。

所以人也是要在反复的摇晃中才看见了澄澈的内心和性格的底色,在磨砺中才会擦亮一个人本身面对复杂情况纠结考虑过之后的这种决定,他最终形成了你。当然有时候也有,比如说面对突发情况来不及思考,依照本心死心光明,然后怎么想就怎么做决策,这是读书的一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