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埋头干活的人,往往最先被牺牲!晁错到死也没懂!
发布时间:2025-10-01 21:28 浏览量:1
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在上班的路上被带到东市,当时他还穿着朝服,在东市街头被腰斩!
这一天,晁错原本意气风发地穿着朝服出门,刚走出家门就遇到了中尉。
中尉说:“皇帝派我来接你上路。”
晁错以为汉景帝有什么事,于是上了中尉的车。
结果,这辆车并没有按照平时上朝的路线行驶。
晁错心里纳闷,问道:“为什么走这条路?”
中尉只是说:“到了你就知道了。”
等到达东市时,晁错被拉下车,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声问道:“你们干什么?”
中尉挥了挥手,说:“请大人赴死!”随后士兵将晁错腰斩。
就这样,晁错莫名其妙地死在了上班的路上,死时还穿着官服。
晁错为什么会穿着朝服死在上班的路上?
不得不说,汉景帝实在无情,大臣们一个个也不讲道义!这更是袁盎的一条毒计。
本来,晁错想借吴王谋反这件事,追究袁盎的过错,彻底把袁盎这个政敌给搞死。
结果,袁盎连夜进宫,给汉景帝出了一个毒计。
袁盎提醒汉景帝:诸侯不是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谋反吗?
袁盎说:“我给您出个主意,把晁错杀了,让他们没有了借口,军心一散,士气下降,他们还能干成什么大事呢?”
汉景帝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同意了袁盎的计谋,让袁盎安排好一切,准备前去安抚诸侯。
汉景帝的意思是,希望吴王退兵,而安抚诸侯的条件之一,就是晁错死后,由袁盎带着晁错的死讯前去安抚诸侯。
汉景帝授意丞相陶青和中尉嘉、廷尉欧弹劾晁错的过错。
于是,批评晁错的声音占据主流:晁错身为御史大夫,不好好工作,辜负了皇帝的恩德和信任,盲目打压诸侯,导致皇帝与诸侯、群臣、百姓之间关系疏远。他还想着把城邑送给谋反的吴国,毫无臣子的礼节,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晁错应该被判处腰斩,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都应该公开处死。
汉景帝这时没有犹豫,小手一挥,直接批复“同意”,晁错就这样被判了死刑。
而晁错却一无所知,直到中尉拉着他赶往东市,等到最后那刻,晁错才意识到自己被牺牲了,成了弃子。
他以为他是棋手,不过是个有点分量的棋子,虽然有点分量,但是,一样可以被牺牲的棋子。
接下来,汉景帝派遣袁盎带着晁错的死讯,前去安抚吴王,这就是晁错之死的经过。
终归是被汉景帝这个猪队友给牺牲了,或者说背叛了,出卖了!
晁错为什么会死,而且死在了上班的路上?
他埋头干活,不抬头看路,结果却如此惨烈。
不得不说,袁盎的毒计,加上汉景帝的无情,最终导致了晁错的悲剧。
晁错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官场还是职场,都有一些铁律和规则是不能违背的,否则下场一定不好。
一,埋头干活的人,往往就是那个背锅的人。
晁错只是埋头做事,总想着帮助汉景帝稳定皇位,让天下稳定,所以,他力主削减诸侯的土地,最终实现强干弱枝的目标。
晁错的初衷是好的,认真工作、把事情做好本身没有问题。
然而,只懂得埋头苦干而不懂自我保护,往往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二,得罪人的工作要少做,因为这样往往会失去群众支持。
得罪人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当你做这些工作时,别人往往会远离你,不愿意成为你的助力。为什么呢?
因为你得罪人,他们也跟着得罪人。
你干得罪人的事,必然会引来别人的反扑。
所以,这种工作往往缺乏支持,大家都是混日子的。
你一根筋地得罪人,动别人的利益和蛋糕,必然会引来反击。
这种事往往没人愿意主动参与,因为人性趋利避害。
三,在官场或职场中,千万不要给自己树死敌。
你可以有对手,可以有敌人,因为立场不同或利益分配问题,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大家是利益之争,没有必要生死相搏,只需要决出高下。
过程可以博弈,但是,结果必须双赢。
尤其是,不要把竞争搞成生死之争,否则就是给自己树敌,而且是那种不死不休的死敌。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晁错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诸侯都在谋反,晁错还想着坚持自己的主张,试图把袁盎置于死地。
袁昂被逼得狗急跳墙,向汉景帝递上了一条毒计,建议杀掉晁错以安抚诸侯。
汉景帝选择示弱求和,试图稳住诸侯,最终还是采纳了袁盎的馊主意,杀死了晁错。
这就是典型的主动树敌,结果不仅没有修补关系,反而在阴谋斗争中败下阵来。
晁错在汉景帝眼中的价值已经消失,最后的价值只剩下被杀,用来稳住诸侯。
可以说,晁错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晁错这个人有才华,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奏疏非常符合当时的国情,方案和战略都没问题,但执行上出了问题。
一个人要成事,光有才华和眼光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能干成事的智慧。才华再强,也需要用更大的智慧来发挥。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你看到的问题,别人未必看不到,只是别人不愿意去得罪人。
如果你要做得罪人的事,就必须给自己留退路,千万不要让自己无路可退,否则很可能会成为牺牲品,成为炮灰。
所以说,做事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处世的智慧,先把人际关系处理好。
就拿晁错当时的情况来说,朝廷内部对诸侯的态度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其实也有分歧。
再加上汉景帝当时年轻气盛,经验不足,定力也不够。
而晁错自己也没有完善的方案,只是一味地打压诸侯。
等到诸侯真的谋反时,晁错完全没有预案,面对局势也失去了原本的聪明和应变能力。
这样一来,他的短板立刻暴露出来,出了大问题,朝廷必须有人出来背锅、承担责任。最终,这个人只能是他这个真正干活的人。
其实,晁错也给我们一个流血启示:不是你有多大能力就要做多大的事,而是你能搞定多少同盟,才适合去做多大的事。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你只想着往前冲,很容易一头栽进去,再也爬不起来。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