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区:以劳动与体育为翼,书写“五育并举”教育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5-25 16:50 浏览量:2
从“荷花课程”到“体教融合”,探索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实践
在“双减”政策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重庆市大足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通过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双轮驱动”,该区构建了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标杆案例。
大足区以“劳动赋能成长”为核心,将劳动教育从传统课堂拓展至生活实践:
课程创新:开发近百种校本课程,如“荷花课程”结合当地石刻文化,引导学生参与荷花种植、莲藕加工,并融入艺术创作;“现代农业课程”与农业基地合作,让学生体验智慧农业技术,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
基地建设:全区打造62个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其中15个获评市级示范基地。学生在基地中参与四季农耕、手工艺制作等项目,劳动成果直接用于校园食堂或公益义卖,形成“劳动-收获-分享”的闭环。
评价改革:建立“劳动积分银行”,将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颁发“劳动小能手”证书,激发学生内驱力。
案例:某小学学生通过“稻田课堂”项目,从插秧到收割全程参与,最终将自产大米设计成文创产品,获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实践大赛一等奖。
大足区推行“体教融合”模式,让体育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
时间保障:严格执行“每天校内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创新“晨练+大课间+专项课+课后服务”分段式运动方案,确保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特色发展:创建73所国家级和市级体育特色校,涵盖武术、足球、跳绳等项目。例如,某中学将传统武术纳入必修课,学生在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中屡获佳绩。
赛事联动:每年举办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等赛事,覆盖90%以上学生,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校校有赛事”的格局。
成效:近三年数据显示,大足区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8%,肥胖率降低5%,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减少。
大足区的实践并非简单“拼盘式”改革,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五育深度融合:
课程跨界:劳动基地中的植物生长数据成为数学课统计案例,体育赛事中的团队协作经验化作班会课素材,美术课则围绕劳动成果展开创作。
师资升级: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体育老师兼任心理健康辅导员,劳动教师参与学科教研,打破单一学科思维。
家校协同:推出“家庭劳动任务清单”,鼓励家长带孩子参与社区服务;体育作业通过APP打卡,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大足区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三大启示:
1. 以本土资源为切入点:将地域文化(如石刻、荷花)转化为教育素材,让学习扎根生活。
2. 用机制保障长效性:通过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师资培训等系统性设计,避免改革流于形式。
3. 让成果可见可感:学生的体质数据、劳动作品、赛事奖牌成为检验成效的“硬指标”。
结语
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脚下有泥、眼中有光、心中有梦”的新时代少年。重庆大足区以劳动与体育为突破口,正在书写这样的答案。这场实践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范本,更让我们看到:当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每一颗种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