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大爆发!中报业绩增速最快的企业都在这儿了
发布时间:2025-10-05 06:29 浏览量:1
从曾经的五万六千元到如今的五百六十元,人形机器人关节成本在短短七年内暴跌99%,一场智能制造革命正加速走向商业化。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式迎来“量产元年”。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82亿元,占全球市场约50%。
随着特斯拉Optimus、傅利叶GR-1等产品进入预量产阶段,产业链上游企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超过65%的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公司中报业绩向好,其中21家公司更是呈现翻倍式增长。
01 产业拐点:成本下降与技术突破并举
人形机器人产业在2025年迎来转折点,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商用期”快速过渡。
产业成熟度大幅提升,背后是核心零部件成本的显著下降。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揭示了一组震撼数据:人形机器人关节成本从2018年的五六万元降至现在的五六百元。
成本下降的同时,技术指标却大幅提升。2018年,电机功率密度10 N·m/kg已被视为天花板,而如今这一指标可能会超过200 N·m/kg。
供应链的成熟也得益于汽车制造业的支撑。电池、电控、视觉、算法、电机等要素在人形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之间具有高度通用性。
不过,汽车产业链并不能满足人形机器人的所有需求。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指出,许多核心部件仍需专门设计,“比如灵巧手,就很难从之前的产业里找到合适的部件”。
02 产业链全景:上游环节率先受益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成为最早享受行业红利的群体。
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A股163只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中,有38家属于汽车零部件/家电零部件/消费电子零部件行业,52家属于机械设备行业。
今年上半年,21家零部件公司、35家机械设备公司业绩实现增长,产品覆盖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领域。
精密减速器与关节作为机器人的“核心关节”,其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直接关系到整机性能与竞争力。
长期以来,该领域存在精度不足、可靠性低、成本高昂等“卡脖子”问题,制约着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
03 业绩明星:六家高增长企业剖析
从已发布的2025年中报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涌现出一批业绩表现突出的企业。以下是按净利润增长率排名的六家公司:
1. 豪鹏科技 —— 同比增长252.49%
豪鹏科技已完成半固态电池开发,并通过安全测试,全固态电池正在推进中。
公司成功进入多家陪伴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客户供应链,为其提供电池方案。在中报业绩方面,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9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2.49%。
有机构预测,公司全年归母净利润有望达到2.41亿元,同比增长164%。
2. 远东股份 —— 同比增长210.6%
远东股份在智能缆网领域表现突出,公司研发的柔性电缆涉及手指、关节和本体用电线及线束,数据采集用信号传输线缆及线束。
这些产品已应用于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企业。
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1.44亿元,同比增长210.6%。机构预计,公司全年归母净利润可能达到5.8亿元,同比增长285%。
3. 金田股份 —— 同比增长203.86%
金田股份的电磁线及稀土永磁材料已实现批量供应机器人三大核心电机(空心杯/无框力矩/减速电机)。
公司通过特斯拉、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认证,其耐高温300℃稀土线材填补了国内空白。
今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203.86%,展现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强劲增长动力。
4. 瑞芯微 —— 同比增长190.61%
瑞芯微作为AIoT芯片设计企业,其高性能处理器芯片应用于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
公司的SoC芯片已落地多形态机器人,客户包括索尼、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
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介于185%至195%之间,其中精确值为190.61%,在机器人智能芯片领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5. 东阳光 —— 同比增长170.57%
东阳光与智元机器人联合设立子公司光谷东智,上半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已实现创收。
公司拥有全产业链布局,覆盖从铝锭到电容器的完整生产流程,中高压化成箔全球市占率领先。
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0.57%,在电子元器件和新能源材料领域与人形机器人形成协同效应。
6. 德新科技 —— 同比增长187.09%
德新科技自2021年起便开始向清陶供应固态电池生产相关模具。
公司控股子公司汉普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精密行星减速器、电机等产品研发,并已产生实际应用。
今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达2235万元,同比增长187.09%,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04 核心部件突破:供应链自主化加速
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国内企业正不断取得突破。
青岛国华智能发布的智能谐波旋转关节、高精度直线关节及7自由度仿生手臂总成三大系列产品,标志着我国在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该公司通过模块化封装和预集成技术,将整机开发周期缩短30%-50%,单台装配时间降低至5-10分钟,大幅提升了产业化效率。
柯力传感作为国内应变式力传感器龙头,上半年已向超过50家国内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企业送样。
公司的六维力传感器实现出货近千套,部分客户已由送样验证进入小批量订单阶段。
绿的谐波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5.82%,其中谐波减速器及金属部件产品取得营收19692.78万元,同比增长34.43%。
公司披露,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收入同比大幅提升,为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05 主机厂动态:量产大幕拉开
人形机器人主机制造商的动向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计划2025年内将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
今年4月,公司正式与客户签订了大型双足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7月发布全球首个会自主换电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2。
宇树科技也在积极推进IPO筹备工作,预计将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企业资本化进程正在加快。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
72家中标企业中,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合计拿下总成交金额的六成。
06 挑战与风险:稳定性与成本仍是瓶颈
尽管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产品稳定性是应用端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多伦科技驾驶安全技术研究院院长张铁监表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距离真正实用仍需进一步提高。
他山科技总经理马扬指出:“物理端稳定性的坍塌,造成的结果是不可挽回的。”
成本问题也制约着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张铁监透露,目前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场景落地应用的机器人本体,其成本对于应用企业而言还是相对较高。
对于低成本路径,江磊认为,“低成本一定不是通过规模化完成的”,而是要通过新制造、新传感、新材料,把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变成“具身智能+”的。
此外,部分企业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仍不足5%,业绩增长依赖传统主业,行业处于早期阶段,技术路线迭代可能引发估值波动。
07 未来展望:万亿市场徐徐展开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根据GGII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中国有望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
政策支持也在持续加码。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批量生产目标。
北京更设立了千亿级政府投资基金,通过“创新平台+场景开放+资金扶持”组合拳加速技术转化。
黄仁勋在北京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处于一个非常优势的位置。”他认为,中国在AI技术、机电一体化能力和庞大制造业基础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随着成本下探与生态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人形机器人这片曾经的蓝海正在迅速变红。随着各方资本与技术的大量涌入,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预期。
摆在企业面前的,是高达4000亿元的未来市场;而摆在投资者眼前的,则是如何在一片火热中辨别真金。
毕竟,只有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绑定头部客户、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竞赛中笑到最后。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交流经验,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作推荐,投资者据此买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