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晴雯被撵走,贾母一声不吭?不,贾母的反击更狠!

发布时间:2025-10-05 06:35  浏览量:1

为什么王夫人撵走晴雯,动了贾母的人,贾母却“一声不吭”呢?

贾母并没有一声不吭。

王夫人撵走晴雯,最重要的后续动作便是扶正自己属意的袭人,让她成为宝玉的“准姨娘”,从而实现对宝玉的全面控制。

第七十八回,王夫人自认为时机成熟,向贾母“回明”此事。

王夫人的说辞十分周全,她解释为何此前一直“不明说”:

“一则宝玉年纪尚小,老爷知道了又恐说耽误了书,二则宝玉再自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所以直到今日才回明老太太。”

这段话的潜台词是:过去不说是为了宝玉好,现在“回明”,就是请求您老人家批准,给袭人一个正式的名分。然而,贾母的回答堪称语言艺术的典范:

“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

贾母的逻辑无懈可击:你(王夫人)说“不明说”有诸多好处,我完全同意,并且认为“更好”。既然“不明说”这么好,那我们就继续“不明说”下去吧。她用王夫人自己的逻辑,完美地否决了王夫人的核心诉求。一句“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便将袭人的姨娘身份无限期地搁置了。

这一招“釜底抽薪”的厉害之处在于:

1. 看似同意,实则否定:贾母表面上肯定了王夫人的做法,维护了她的颜面,让她无从辩驳。

2. 剥夺“名分”,釜底抽薪:袭人虽然享受着姨娘的月钱待遇,却没有得到贾府最高权威的正式认可。这意味着她在法理上依然是丫鬟,未来宝玉娶妻,正室奶奶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处置她。王夫人苦心经营的棋子,其合法性被贾母轻轻一句话便否定了。

3.预留后手,静观其变:贾母深知贾府“家境颓败太快”,一个没有正式名分的袭人,在未来的变故中随时可能被牺牲。她不动声色地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局埋下了伏笔,既打击了王夫人的势力,又不至于此刻就彻底撕破脸皮。

通过这次交锋,可以看出,在权谋和语言逻辑上,十个王夫人也不是贾母的对手。贾母根本无需大动干戈,便化解了王夫人一次志在必得的人事布局。

贾母明明有高超的权力手腕,为何在许多事情上,她又选择了隐忍,给人留下了“不敢吭声”的印象呢?

贾母不是软弱,是对贾府的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她选择采取“不聋不瞎,不做家翁”的策略。

1. 家族衰败的客观现实:贾母比任何人都清楚贾府“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第七十四回晚宴上连主子的细米都已供应紧张,鸳鸯也说“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这表明贾府的经济已是捉襟见肘。

在这种大厦将倾的危局之下,维持内部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与王夫人公开决裂,只会加速家族的内耗与崩塌。所以,只要王夫人不是太过分,不触及核心利益,比如宝玉、黛玉的安全,贾母会选择容忍。

2.子辈无能与儿媳制衡的无奈:贾母的两个儿子,贾赦“贪多嚼不烂”,荒淫无度;贾政迂腐古板,不善经济。她无法真正依靠他们来支撑门楣。儿媳方面,大儿媳邢夫人“禀性愚犟,婪取财货”,上不得台面。相比之下,王夫人虽然愚昧固执,但至少在维系家族体面、管教宝玉等事务上尚有可取之处。贾母需要在邢、王二人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不能对王夫人进行毁灭性打击,否则荣国府的日常管理将陷入瘫痪。

3. 恪守“礼”的边界:贾母的权力根植于封建大家族的礼法秩序,她本人也是这套秩序的收益者。因此,她的所有行动都必须在“礼”的框架内进行。她可以利用“礼”来惩戒王夫人,但不能公然以“婆婆”的身份蛮横打压“儿媳”,那样会有失体统,动摇她自身权力的合法性。

比如邢夫人借故给凤姐难堪,贾母虽心知肚明是“太太素日没好气,不敢发作”,但也只能点到为止,因为婆婆教训媳妇,名正言顺,她不能过度干预。同理,对于孙女迎春的婚事,虽然她明知孙家非良配,但因迎春是贾赦的女儿,在“父决定其女”的礼法下,她也不好强行插手。

因此,很多时候贾母的“不吭声”,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策略。她会选择在关键问题上精准出手,而在次要问题上隐忍退让,以有限的精力应对最核心的危机。这是一种典型的“家翁”智慧:抓住大局,放过细枝末节,用看似的“糊涂”来换取家族的安宁。

“王夫人撵走晴雯,贾母一声也不敢吭”的论断,是对贾母的严重误读。贾母从未真正丧失过权力,也从未对王夫人的挑战默不作声。她只是摒弃了简单粗暴的正面冲突,转而运用更为成熟和隐蔽的手段而已。

作者:晓晓,百万爆款写作课讲师;知乎特邀写作课讲师;得到、喜马拉雅等头部平台签约作者;10W+爆文作者;《红楼梦》爱好者;终身写作者。原创不易,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