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公平不等于结果平等,颠覆常识的真相,让你重新理解“公平”
发布时间:2025-10-06 15:14 浏览量:1
如今打开社交媒体,到处都在讨论“平等”这事儿。
招聘公告里性别比例稍不平衡,就有人喊性别歧视。
高校某些专业的地域招生名额有差异,马上就说地域偏见。
我们好像默认了,只要机会不公平,就是公平出了问题。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套看似天经地义的逻辑,可能从根上就错了?
托马斯・索维尔在《社会正义谬误》里,以大量历史事实、统计数据与跨文化比较指出。
就算给所有人完全一样的机会,结果也不可能平等。
这不是谁在搞歧视,而是环境、历史、文化这些因素早就把路铺得不一样了。
要是非得死磕结果平等,反而可能把真正的公平和效率都搭进去。
先说说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这事儿,真不是一码事。
就算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想跑的方向、愿花的力气都不一样。
就像美国篮球圈黑人多,冰球赛场基本是加拿大人和瑞典人的地盘。
这不是联盟搞歧视,而是寒冷地区练滑冰方便,城市贫民区里篮球架更容易找。
除此之外,还有个常见的误区。
就是有人觉得某个群体在一个领域不行,就全方面落后。
其实不是这样的,群体间的“相互不平等”才是常态。
比如以前大家觉得没高学历就没出路,但很多没读过多少书的人,在体育、艺术领域闯出了一片天。
不少美国的爱尔兰裔、黑人,靠着体育、娱乐这些“非主流”闯出一片天。
咱们再看看行业分布,不同群体擅长的领域差别特别大。
历史上犹太人在零售业、金融业出了很多大佬,但在钢铁、汽车行业就没那么突出。
亚裔美籍专家和爱尔兰裔美籍专家,扎堆的专业也不一定完全一样。
而且在教育和职业选择上,咱们特容易犯“苹果和橙子”的错误。
就是拿完全不同的东西放一起比。
硅谷科技公司总被说歧视女性,因为女性员工占比低。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美国工学学位获得者中的女性本来就不到30%。
但反观美国教育学专业里,男性占比才20%左右,这总不能说教育学歧视男性吧?
只能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真正的机会平等,是让每个人在做出选择后,能被用同一套标准评判,而不是逼着所有人都走同一条路。
在许多人高喊公平时,很多人没意识到,不平等的根源早就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了。
有研究说,孕妇孕期营养不一样,孩子出生后的智商可能就有差别。
还有个有意思的发现,美国国家优秀奖学金决赛入围者里,一半以上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就算是五孩家庭,老大入围的概率比四个弟弟妹妹加起来还高。
在许多调查中指出,老大在成长关键期得到父母关注的比例较高,弟弟妹妹就没这待遇。
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社会问题的概率更高,尤其是单亲妈妈带大的男孩,旷课、犯罪的比例特别高,美国和欧洲都有这样的情况。
从更大的范围看,地理和历史因素还存在明显差异呢。
比如,欧洲海岸线曲折,天然港口多,海上贸易就发达。
非洲海岸线平直,港口少,内陆交通成本高。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温带、土壤肥沃且距海100公里以内的地区,只占世界宜居陆地面积的8%,却住着23%的人口,创造了53%的GDP。
如此看来,差异存在在许多方面。
其实不用总盯着“结果一样不一样”看,更该关注的是,每个人有没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没有被公平对待。
毕竟人和人本来就不一样,喜欢的、擅长的都不同,要是真的所有结果都一模一样,反而显得不真实了。
与其纠结怎么让大家的结果变平等,不如多给每个人一些选择的空间,让大家能在自己喜欢的路上好好走,这才是更实在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