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出入于易道,一个尚阳,一个尚阴吗?
发布时间:2025-10-07 04:16 浏览量:2
大道为万物之母,自然是自在状态。不能一说到“道”,就要跟“阴阳”联系起来,一说到“自然”就要跟“自然界”联系起来,这都是对老子之道的曲解。
“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是一个虚拟的名称,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根据,故《老子》常以“母”、“宗”、“根”喻之。
“自然”是《老子》的最高价值,指的是万物不受外力强力干预的自然而然状态。《庄子》所谓“在宥”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然”。在宥,就是“自在宽容”。
道与万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世俗文化中,大道是一个强大的宇宙天地的组织者、生杀予夺的主宰者。但在老子的道论中,强大如斯的大道一点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大雄强,它对于万物的作用方式却是顺乎物性,法乎自然的。
“道法自然”不仅仅在于强调道性自然、道本如此,更在于强调道“以万物之自然而然”为准则,辅助万物,顺遂物性,随方就圆。这也是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理论基础和天道依据。可参阅旧文道法自然,法的是谁的“自然”,“自然”是什么?
“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它“大盈若冲”,至虚至空,似无一物。它“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没有上下)”,“其可左右(没有左右)”,随迎不见首尾(没有首尾),没有始终、上下、左右、前后,哪里是阴?哪里是阳?
庄子说: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一个没有内外、高下的事物,哪里是阴?哪里是阳?
老子形容它的状态是“寂呵寥呵”、“唯恍唯忽”:它就是个寂寥,就是个恍惚,一个寂寥、恍惚之物,何处是阴?何处是阳?
所以,老子之道没有阴阳。
人们常说:道家尚阴,儒家尚阳,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核心阐释。
然而,道家之道既然无阴无阳,又何来道家“尚阴”之说?“圣人”和光同尘于百姓,圣人是惟道是从者,道无阴阳,圣人为何尚阴?
圣人本是雄强的,只是他“知其雄,守其雌”,居于主导者的上位,却是以“辅助者”的身份,居于万物的下位,柔弱不争。
如果大道跟万物相争,强令万物像它那样无处不在,无形无象,具有无限适应性,那么宇宙万物将不复存在。
正因为它“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生生不息的万物。大道能“辅”而弗主,“应”而不倡,顺而不逆,不为始、不干涉,万物才能自由发展,所以才会“尊道而贵德”。
这就是“希言自然”的妙道所在:大道不干涉万物,万物才能处下自然而然的的自在自然状态。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什么意思?“一阴一阳之谓道”出于《易经・系辞上》,自古对此解释五花八门,分为三大体系,一个是“气论”说,如京房以“二气相感而成体”来解释,程颐、张载、王夫之等人皆持此说。
这似乎是国人解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主流。
另一种说法认为阴阳只是一件事,如王弼认为:“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
还有一种“两可”说,比如朱熹说:“陰陽雖是兩個字,然卻只是一氣之消息”,即“非阴即阳”“非阳即阴”之意。但又说:“陰陽做一箇看亦得,做兩箇看亦得。做兩箇看,是‘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做一箇看,只是一箇消長。”
曹雪芹借史湘云的话说:“阴阳二字,还只是一个字,阴尽了就成了阳,阳尽了就成了阴。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说万物源于幽冥之“无”而成“有”。以王弼、曹雪芹对“阴阳”的理解,来解释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那就是:万物皆有一个出于幽冥,而至“明而可见”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或者是阴,或者是阳,如同生命,生命结束了,也就阳尽而成了阴,“有”成了“无”。
因此“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说,所生之物无不离“无”而向“有”,而道之“和气”贯穿万物始终。
人们为何以阴阳之气解读“二”?以“气论”来解读老子之道,就是把“道”理解为混沌未分之气,轻清者为阳,浊重者为阴,因此,混沌之气化而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调匀而为“和气”即为“三”。
这样的解释容易接受,却是“离经背道”的。因为这样的理解把“道”定位为“气”,并且把“一二三万”的由小至大、由少至多的万物生发过程,曲解成了万物的构成成分,偏离了“无为”的方向和主旨。
所谓“无为”,其本身就有“为之于其未有”之意,就有为之于“小”“少”,不为之于“大”“多”,故有“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圣人终不为大”之说。
王弼“老子注”表意准确,堪为资鉴:“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从“道”而至于“万”,越多就越远离根本(道),只有不断减损才能接近根本。减到尽头,才能达到一。“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能用“无为”论来解释,不能用“阴阳论”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