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章 山东治军赢民心 贤才来投谋讨逆
发布时间:2025-10-06 17:52 浏览量:1
北魏普泰初年,晋阳尔朱大营的气氛如寒潭凝冰 —— 太傅尔朱荣已死,其侄尔朱兆总揽兵权,竟欲缢杀孝庄帝元子攸,以绝天下宗室之望。帐内传下号令,召镇守河北的高欢回营,共参此 “定鼎大事”。
高欢接令时,正站在河北一处残破的坞堡前,望着眼前面黄肌瘦的六镇降兵。这些人本是北魏戍边劲旅,鲜卑、汉、匈奴、高车、氐、羌诸族混杂,自六镇之乱后归降尔朱,却被迁置河北,日日受契胡兵士凌辱 —— 抢粮、夺妻、鞭挞如犬马。短短数月,降兵造反二十六次,被杀者过半,余下的人眼里仍燃着不屈的火。高欢攥紧了拳,心中已有定计:尔朱氏残暴失人心,此等弑君逆事,绝不能参与,更要借此时机,保存实力,另谋出路。
他即刻回书尔朱兆,只说 “河北降兵异动,需亲往安抚,恐难赴晋阳之召”,随后点齐二十万部众,缓缓退回河北腹地。帐下亲将尉景不解:“尔朱兆势大,公然抗命,恐招祸患。” 高欢却摇头:“尔朱家族多行不义,民心已失。今日若从其弑君,他日必与之一同覆亡。我等需守在此地,待时而动。”
果不其然,没过半月,洛阳传来消息:孝庄帝元子攸被缢于晋阳三级佛寺,尔朱兆掌控北魏朝政,却对六镇降兵的叛乱束手无策。契胡兵镇压一次,降兵便反一次,杀之不尽,防之不及,尔朱兆焦头烂额,只得派人快马召高欢入晋阳议事。
高欢心知机会将至,只带数名亲随前往。晋阳大营内,尔朱兆正对着案上的军情简报发怒,见高欢进来,便将简报扔过去:“六镇降兵反覆无常,杀了一半仍不知惧,你有何法?” 高欢俯身捡起简报,徐徐说道:“降兵反叛,非因勇悍,实因契胡兵士凌暴过甚。若尽数诛杀,恐失天下戍卒之心;若放任不管,又终为祸患。大王当择一心腹统领他们,再有反叛,只罪其将,不罪兵士,如此方能平息乱象。”
尔朱兆闻言点头:“此计甚妙!可谁能当此任?” 话音刚落,席上的贺拔允脱口而出:“高将军素有威望,六镇兵士多服他,此任非他莫属!” 高欢闻言,猛地起身,一拳砸在贺拔允脸上,打得他满口冒血,两颗门牙滚落席间。“放肆!” 高欢厉声喝道,“太原王(尔朱荣)在时,天下事皆由他决断;如今太原王已逝,大事当听大王号令!你算什么东西,也敢妄议兵权归属?”
贺拔允捂着脸不敢作声,尔朱兆却被高欢这番 “忠心” 打动,当即拍案:“高将军忠勇可嘉!既然贺拔允提及,我便任命你为六镇降兵统领,总揽其军!” 高欢心中狂喜,面上却仍作惶恐之态:“臣恐难当此任,辜负大王信任。”“你不必推辞,此事就这么定了!” 尔朱兆喝了口酒,醉意上涌,竟未察觉高欢眼底的精光。
离了尔朱大营,高欢不敢耽搁,快马奔回河北,沿途传下号令:“大王有令,命我统管六镇降兵,即刻前往汾东阳曲川集结,违令者以军法处置!” 六镇降兵本就厌恶尔朱氏与契胡兵,听闻高欢统领,纷纷收拾行装,日夜兼程赶往阳曲川。不过三日,阳曲川已聚集起十万余众,旌旗招展,虽甲胄不全,却士气高昂。
高欢见兵众已集,便上书尔朱兆,称 “山西霜旱连年,军粮匮乏,臣请率部移师山东,就食于齐鲁之地,待粮足再归”。实则他早有打算 —— 山东远离晋阳,可摆脱尔朱兆的控制,徐图发展。
尔朱兆的长史慕容绍宗见了奏疏,当即入宫劝谏:“大王万万不可放走高欢!此人雄才大略,又手握六镇重兵,若让他去山东,譬如蛟龙得云雨,日后必不受制!” 尔朱兆本就有勇无谋,又被高欢先前的 “忠心” 蒙蔽,怒斥慕容绍宗:“我与高欢已结为兄弟,他怎会反我?你莫要挑拨离间!” 说罢,竟将慕容绍宗打入大牢,传令高欢即刻移师山东。
高欢接到命令,立刻率军自晋阳出发。行至中途,恰逢尔朱荣的妻子北乡公主带着车队从洛阳返回山西,车上满载财物,还有三百匹良马。高欢眼神一凛,下令:“兵士缺马,此马当充军用!” 不等北乡公主反抗,便让人换下了所有良马。
北乡公主哭哭啼啼回到晋阳,向尔朱兆告状。尔朱兆这才醒过神,忙将慕容绍宗放出大牢,问计于他。“大王此刻追还来得及!” 慕容绍宗急道,“高欢换马,必是有反心,若让他到了山东,再难控制!” 尔朱兆听罢,亲自率轻骑追赶,终于在襄垣追上高欢大军。
此时漳水暴涨,冲断了桥梁,两军隔河对峙。高欢站在河岸上,对着尔朱兆拱手道:“大王息怒!山东盗匪横行,臣换马是为防备盗匪,绝非有异心。若大王不信,臣愿与大王杀白马为盟,重申兄弟之谊!” 尔朱兆本就耳根软,见高欢言辞恳切,又想起先前的 “忠心”,竟真的信了。他让人牵来白马,与高欢隔河杀马盟誓,还邀高欢过河夜饮。
当晚,高欢的亲将尉景悄悄埋伏下壮士,想趁夜诛杀尔朱兆。高欢却拦住他:“如今我军虽众,却未整合,尔朱氏势力仍大,杀了尔朱兆,必遭其族报复,不可冒进。” 尉景虽不甘,却也只得作罢。
次日清晨,尔朱兆让高欢过河议事。高欢正要登船,部将孙滕拉住他:“大王此去,恐有不测!尔朱兆反复无常,不可轻信。” 高欢一想有理,便以 “兵士需安抚” 为由推辞。尔朱兆在对岸骂了几句,见高欢不肯过来,只得带着人马返回晋阳。高欢望着尔朱兆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 自此,他才算真正脱离了尔朱氏的掌控。
第二回 移镇山东初显民心 诸贤来附谋伐尔朱
高欢率军继续东进,沿途景象渐显生机 —— 齐鲁之地虽也遭战乱,却比山西富庶些,麦田成片,百姓虽贫苦,却仍在田间劳作。高欢深知,要成大事,必先得民心,于是传令全军:“凡过麦田,兵士需牵马步行,不得践踏禾苗;若有擅取百姓财物者,立斩不赦!”
这日,军队行至一片麦田,高欢亲自牵马走在最前。一名兵士不慎让马踩倒了几株麦苗,高欢当即喝止,命人将那兵士按在地上,打了二十军棍,还让他向田主赔罪。田主见兵士虽被打,却无半句怨言,又听闻高欢的号令,感动得跪地磕头:“将军如此体恤百姓,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消息传开,沿途百姓纷纷拿出粮食、茶水犒劳军队,高欢的威望日渐高涨。
大军在胡关、大王山驻扎了六十日,高欢一边整训兵士,一边派人打探山东各地情形。此时,信都(今河北冀州)一带由渤海高氏的高乾掌控 —— 高乾素有贤名,因不满尔朱兆弑君,一直据守信都,暗中积蓄力量。高欢让人散播流言,称 “奉尔朱兆之命,前往信都讨伐高乾”,想试探高乾的态度。
高乾的手下听闻后,纷纷劝他早作防备。高乾却摇头笑道:“我听闻高欢雄才大略,绝非甘居人下之辈。尔朱兆弑君虐民,天下皆怨,高欢此时来信都,必是另有图谋,绝非为尔朱氏而来。” 说罢,他带着封隆之的儿子封子绘,亲自前往滏口拜见高欢。
帐内,高乾开门见山:“逆贼尔朱兆弑杀先帝,暴虐无道,已惹得天怒人怨。将军若能高举义旗,讨伐尔朱家族,我渤海高氏愿倾全族之力相助 —— 信都户口不下十万,赋税足以支撑大军,望将军勿失此良机!” 高欢闻言大喜,起身握住高乾的手:“公之高义,我心甚慰!我早有讨伐尔朱之意,只恨无人相助,今得公支持,大事可成!” 二人相谈甚欢,当即定下盟约。
不久,又有一人驾着一辆敞篷马车前来求见,正是南赵郡太守李元忠。李元忠自尔朱兆弑君后,便辞官回乡,暗中联络义士,欲讨伐尔朱氏。他见到高欢,不卑不亢地说:“殷州(今河北隆尧)地小粮少,难成大事;但冀州富庶,高乾又愿奉将军为主。若将军拿下冀州,再以殷州为屏障,沧州、瀛州、幽州、定州自会归顺。此乃天赐良机,将军不可错过!”
高欢听罢,连忙起身致谢:“先生之言,如拨云见日!我必不负先生所望。” 李元忠见高欢礼贤下士,心中大安,当即表示愿为高欢联络赵郡李氏子弟,助其扩充势力。
此时,又有一则喜讯传来 —— 平北将军李愍率部来投。李愍本是孝庄帝任命的乐平太守,因尔朱兆攻入洛阳,未能赴任,便率部据守石门山,联络刘灵助、高昂(高乾之弟)、卢曹等势力,一同讨伐尔朱兆。后刘灵助战败身亡,李愍仍在石门山坚持,听闻高欢在山东招贤纳士,又收到高欢的招降信,当即率数千兵士前来归附。
高欢亲自出营迎接李愍,任命他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都督相州诸军事,让他留在马鞍山招兵买马、征集粮草。李愍感激涕零,发誓必为高欢效死力。
数月后,高欢率军抵达信都,与高乾、封隆之、李元忠、李愍等人齐聚一堂。帐内灯火通明,高欢环视众人,沉声道:“逆贼尔朱兆弑君虐民,乱政害国,此等乱臣贼子,天地不容。如今我等已聚兵数万,又得诸公相助,正是讨伐尔朱家族的良机。不知诸公有何高见?”
封隆之率先起身:“尔朱家族虽手握重兵,却残暴不仁,众叛亲离。将军举义旗,伐逆贼,天下百姓必争相归附。我渤海封氏愿为先锋,助将军扫清尔朱余孽!”
高乾、李元忠、李愍等人也纷纷表态:“愿随将军出征,誓诛尔朱!”
帐外,六镇降兵得知要讨伐尔朱氏,个个摩拳擦掌,高呼 “诛杀逆贼”;帐内,渤海高氏、封氏、赵郡李氏等世家大族同心同德,愿为高欢效力。此时的高欢,已不再是那个依附尔朱氏的小队主,而是手握重兵、民心所向的一方雄主 —— 他麾下既有六镇健儿的悍勇,又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势力日渐壮大,已然成为尔朱家族最可怕的威胁。
夜深了,信都的灯火仍亮着。高欢与众人商议军机,直至天明。窗外,东方泛起鱼肚白,一缕晨光刺破黑暗 —— 属于高欢的时代,正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