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拐点已至:掘金未来万亿赛道全景图
发布时间:2025-10-07 19:37 浏览量:1
10月4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学习中国功夫的视频,展示了其用于自卫的武术技巧,且并非单纯模仿专业人士动作,而是能精准应对每个招式并进行反击。
当被问及机器人是由远程操控还是AI驱动时,马斯克明确回应:“AI,而非遥控操作”。这一回应彰显了人工智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在用真金白银为这个赛道投票。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机器人行业融资总额达112亿元,环比增长42%,其中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融资额占比达38%。
01 资本狂热:一年投资超200亿,概念股平均暴涨83.6%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资本狂热。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全球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已接近20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中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近90万家,2025年1-5月新增相关企业10万家,同比增长44%。
资本热情也直接反映在二级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平均上涨83.6%,远远跑赢同期上证指数,年内涨幅翻倍的概念股多达25只。
其中,上纬新材因智元机器人入主而备受关注,年内累计上涨1891.6%,成为年内A股涨幅榜冠军。
订单量同样持续攀升。9月29日,优必选再度签下3000万元人形机器人大单,总订单金额逼近4.3亿元。
更早之前,中国移动的人形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预算高达1.24亿元,成为国内迄今最大单笔公开招标订单。
02 中美竞速:特斯拉计划2026年量产,中国企业奋起直追
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格局呈现出“中美领跑”的鲜明特征。
特斯拉Optimus项目进展迅速,马斯克宣称特斯拉未来80%的价值将来自机器人。有报道称,特斯拉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Optimus,并在2026年开始量产。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马斯克透露,第三版擎天柱机器人需突破手部灵巧性、AI大脑、规模化生产三大难题。
他特别强调,人类的手有27至28个自由度,功能极多,实现人手功能是设计通用人形机器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美国初创公司同样表现亮眼。Figure AI凭借首个人形VLA模型Helix,实现跨场景泛化能力,其Figure 02机器人已进入宝马汽车产线工作。
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则通过“充电1小时运行2小时”的续航表现,在物流仓储领域打开商业化空间。
面对美国企业的强势,中国公司正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奋起直追。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傅利叶等头部企业已取得显著进展,部分企业已完成小批量交付。
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超过300家,中国占比超一半,典型代表包括宇树、智元、傅利叶、优必选等。
03 产业链机遇:核心部件成本下探,硬件占整机成本60%
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成本是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关键制约因素,特别是减速器、电机、丝杠、传感器等零部件,占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的60%以上。
就在几年前,人形机器人的价格还高高在上。随着精密减速器与关节模组的国产化,人形机器人售价从百万元一路下探到如今一辆小轿车的价位。
国华智能推出的亲民价格引发全场轰动——谐波旋转关节模组999元起,教育版机器人手臂价格9999元起,全尺寸人形机器人ODM的价格为14.99万元起,显著降低行业创新门槛。
从产业链角度看,核心环节包括:
传动与执行系统(减速器、丝杠、执行器):这是机器人的“肌肉与韧带”,技术壁垒极高。绿的谐波是国内谐波减速器领军企业,市占率高达24%。
双环传动 RV减速器市占率18%,并且行星滚柱丝杠已通过特斯拉认证。
执行器与热管理:三花智控作为特斯拉一级供应商,公司深耕机电执行器与热管理系统。
拓普集团为特斯拉Tier 0.5级供应商,公司直线/旋转执行器已实现量产。
传感器与精密组件:这是机器人的“神经系统”。柯力传感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达0.1%,并与波士顿动力合作,2025年产能将提升至10万套。
长盈精密的精密齿轮与关节传感器已间接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领益智造已成为特斯拉Optimus Gen 2的核心供应商,独家供应轻量化关节模组、高功率散热模组和碳纤维机身,单机价值达3.2万元。目前,其关节模组年产能达500万套,已进入优必选、Agility Robotics等全球机器人企业供应链。
04 应用场景:从表演到实用,四大方向前景广阔
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大和证券认为,中国在2025年底前将交付近7000台人形机器人。优必选计划在今年发货超过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目前其产能已超过1000台。
应用场景也从表演、导览向工业制造、物流仓储等实用领域拓展。具体来看,主要应用方向包括:
公共服务:包括教育科研、文娱迎宾等。海尔推出的“HIVA 海娃”人形机器人号称是最会用家电的“赛博管家”。
工业应用:包括产线装配、仓储物流、质量检测等。优必选与一汽-大众达成合作,引入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开展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螺栓拧紧、零件安装等工作。
特种应用:包括化工核电巡检、灾害救援、煤矿无人作业等。傲鲨智能的外骨骼机器人用于辅助老人行走锻炼。
家庭养老:主要是家务和陪伴等。乐聚的“夸父”人形机器人在一汽红旗工厂执行零件拣选任务。
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已在亚马逊仓库、GXO物流中心常态化运行。中联重科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已全新开发了3款人形机器人,包括1款轮式人形机器人与2款双足人形机器人,已有数十台进入工厂作业。
05 技术突破:AI大模型赋能,“具身智能”时代来临
ChatGPT等AI大模型的迅猛发展,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模型技术正让人形机器人从“传统运控”走向“具身智能”。
Figure AI的Helix模型融合VLA技术,能将人类语言指令转化为机器人动作,响应延迟低于30毫秒。世界模型与VLA模型的结合,让机器人不仅能理解指令,还能预测环境变化。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闫维新解释,世界模型擅长环境动态预测和物理规律理解,而VLA模型强于多模态融合和语义推理,两者结合可以构建更加强大和全面的智能系统。
在硬件技术方面,国华智能推出全栈自研的智能谐波旋转关节、高精度直线关节及7自由度仿生手臂总成三大系列产品,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其中,智能谐波旋转关节采用独创齿形设计,扭矩提升15%,重复定位精度达±5弧秒;高精度直线关节推力峰值达9800N,功率密度提升30%;7自由度仿生手臂总成首次实现接近人类手臂灵活度的仿生结构。
06 挑战与瓶颈:数据短缺、技术路线与电池续航
尽管前景看好,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短缺是首要瓶颈。闫维新指出,整个行业严重缺乏数据,拥有的具身智能交互数据只有几百万条,实际所需的规模可能在上千万甚至上亿万条。
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也是隐患。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直言,人形机器人不是“具身智能”和AGI技术的最佳路径。他认为,不同的应用场景必须用不同的硬件,人形并非最优解。
行业内基本形成两种发展路线,一种是坚持双足机器人的终极形态,另一种则是渐进式发展,先做更容易商业化落地的轮式机器人。
目前,双足机器人存在腿部控制能力弱、能耗高等问题。相比于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主要以柔性材料为主,人形机器人的肢体通常由7自由度机械臂组成,整体刚性结构较大,存在人机接触安全性问题。
电池续航同样制约着商业化进程。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单次充电仅能工作1-2小时,而实际工业应用通常需要至少4-8小时的持续工作时间。
在今年北京亦庄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没有一台机器人能够不间断跑完全程,均需要更换电池或以接力形式参赛。
07 未来前景:2045年市场规模或达10万亿元
虽然面临挑战,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期前景依然被广泛看好。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马斯克预计,当年产量达100万台时,擎天柱机器人的边际生产成本约2万至2.5万美元。他预言“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将至少是2:1”,黄仁勋则认为“AI的下一波浪潮将是人形机器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杰认为,人形机器人集机械工程、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传感控制、能源等尖端技术之大成,是“机器人+AI”深度融合的终极形态。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制造业的‘工人’、家政服务的‘保姆’、老人照护的‘孝子’,是人类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伙伴。”
国华智能董事长王广对于人形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个乐观的预计:“最快三年足以让人形机器人开始大规模走进家庭,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迎接风口的到来。”
随着核心部件成本持续下探、AI大模型不断赋能以及应用场景逐步拓展,人形机器人正跨越商业化的临界点,一幅机器人与人类协同共生的未来图景正在展开。机构预测,到204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整机市场规模将达10万亿元级别——这条全新赛道正在加速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