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红色驿站,让长征故事在服务区“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10-09 09:28 浏览量:1
在G22青兰高速平定段 K1739 处,坐落着甘肃交投打造的首个红色主题服务区——会宁红色驿站,它也是全省首个建成投运的高速公路“开口子”项目。自2022年10月启用以来,将交通服务、红色研学、乡村振兴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从单一的车辆补给站,蜕变为展现会宁红色底蕴、带动区域发展的“枢纽型”平台,成为甘肃路衍经济发展的亮眼名片。
红色浸润:让服务区变身“流动的红色课堂”
“本想带着孩子短暂休息,没想到还能学到这么多红色知识,感觉走进了一座小型博物馆。” 青海游客王雪华站在会宁会师红色展厅内,看着展柜里复刻的红军搪瓷缸和墙上的历史照片,忍不住向身边的孩子讲解长征故事。这一幕,正是会宁红色驿站“以文化人”的生动缩影。
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会宁的红色基因被深度融入驿站的每一处设计。北区综合楼外形如一面飘扬的旗帜,外墙上“红色驿站”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浮雕壁画展现了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综合楼东侧19.36米高的“三杆枪”雕塑,象征着1936年三军主力在会宁成功会师。
除了视觉化的文化呈现,驿站还专门布设红色主题教育研学中心、会师学堂与红色书屋,通过革命文物、史实资料与沉浸式体验,让司乘在停留中触摸历史。同时,驿站与会师旧址、大墩梁烈士陵园、胜利景园等串联成“出发在红色驿站,参观在会师旧址,受教育在干部学院”的红色旅游闭环,让每一次短暂停留都成为一次红色精神的洗礼。
服务升级:从“补给站” 到 “暖心之家”
“以前跑车,只能在车里对付着睡,连口热饭都难保证。现在到红色驿站,能洗热水澡、吃热乎饭,累了还能在胶囊仓里好好歇一觉,太贴心了!” 货车司机陈永江的感慨,道出了会宁红色驿站对司乘需求的精准回应。作为交通服务的核心载体,驿站始终以 “司乘为中心”,将基础服务做细、特色服务做优,让便捷与温情贯穿每一个环节。
驿站不仅设有休闲休息区、淋浴盥洗室、免费 WIFI 与开水供应点,还配备了胶囊仓、书报阅读角与智慧公厕——公厕引导系统能实时显示空闲厕位、设备状态与气味情况,游客可直接扫码评价,服务质量全程可追溯;“车货无忧” 公众责任保险理赔服务,彻底解决了货车司机的 “安全之忧”,真正实现了 “喝口热水、吃口热饭、洗个热水澡、睡个安稳觉” 的朴实愿望。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驿站的服务网络持续延伸:母婴室为亲子家庭提供便利,游客服务中心可一站式获取旅游咨询与路线指引;公共充电站采用“一秒一公里” 的液冷超级充电技术,为新能源车主缓解 “续航焦虑”—— 北区的5台快速充电桩与2台超级充电桩、南区的3台快速充电桩与2台超级充电桩,形成南北互补的充电网络,扫码即充、随充随走的便捷操作,让绿色出行更顺畅。“现在的驿站不像服务区,更像个小型景区。我和家人本来计划直接去县城,结果在这里尝了罐罐茶、逛了文创店,决定住一晚再走。” 湖北游客李先生的体验,正是驿站服务从 “满足基本需求” 向 “创造优质体验” 升级的最好证明。
产旅融合:“开口子” 工程撬动乡村振兴
“开一个口子,建一座驿站,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会宁红色驿站的 “开口子” 属性,不仅打破了高速公路的封闭壁垒,更打通了革命老区对接市场的 “绿色通道”。驿站通过 “服务区+红色旅游+特色产业” 的模式,让交通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成为助推会宁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
在红色驿站的农产品销售专柜上,各色商品琳琅满目,会师茶、会宁小杂粮、瓜果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驿站引入高速驿佳连锁超市、驿品香牛肉面、陇货甘味、罐罐茶、本土特色小吃、猫屎咖啡、VR 体验等经营业态,建设乡村振兴惠农展销中心、农产品专柜、特色集贸市场等板块,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商品和餐饮的本土化经营策略,有力带动了会宁本土农特产品销售,助力乡村振兴。
“店里最畅销的是红军手办、搪瓷缸和红色主题书签,很多游客买完特产,还会专门去县城采购更多农货。”文创产品展销区售货员孙福群介绍。甘肃会宁会师驿站产业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轩表示:“红色驿站将高速公路服务区与会师楼、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等连接起来,成为宣传会宁红色文化的前沿‘会客厅’,并逐渐形成了集游、购、娱、吃、研、学于一体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未来,会宁红色驿站将进一步强化交通与地方产业的联结,优化基础服务设施、推行精细化管理、增设便民举措,在提升服务精准度与温度的同时,持续释放“服务区+”价值,更好发挥激活区域发展、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