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活人感”正在批量制造一种新“虚伪”
发布时间:2025-10-09 19:01 浏览量:1
□李白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李俊永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几周。他因售卖6元平价鸡排、对学生额外优惠、与顾客唠嗑互动而走红,那份稀缺的“活人感”让他从无数摊贩中脱颖而出,甚至被当地文旅部门授予“推荐官”称号。然而,流量洪峰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然而流量汹涌之下,他被质疑“没有情绪价值”,被围堵合影到“要窒息”。最终,那个因“活人感”而被喜爱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似乎失去了鲜活的表情,变得疲惫而沉默。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活人感”本身的价值。它是对过度包装、人设泛滥的一种反叛,鸡排哥最初的走红,恰恰表明我们厌倦了表演,向往那种笨拙而温暖的人际互动。然而不幸的是,“活人感”一旦被观测,似乎就没那么“活”了。大众追求“活人感”本为了追求真实,却生产出了大规模的“虚伪”,与本意背道而驰。
有“活人感”的鸡排哥红了,各种“伪人”纷纷登场。“黄牛”将他的鸡排加价倒卖,他们是唯利是图的“经济伪人”;其他摊主冒充鸡排哥已故父亲或岳父,他们是践踏底线、只为分一杯羹的“伦理伪人”;电商平台火速上架同款工服,他们是无脑复制的“工业伪人”;网络上涌现的“鸡排嫂”等账号,则是借助媒体平台的“数字伪人”。当鸡排哥被质疑食品存在安全隐患,不得不晒出食品检测报告以证清白时,事件的荒诞达到了顶峰,最初打动人的那份纯粹的信任,最终需要靠一份报告来维系。
我们口口声声追求真实,却在无形中摧毁着真实生存的土壤。
追求“活人感”的失败,也许在于这场共谋中的每个参与者都在各取所需。媒体需要“鸡排哥”来收获流量,观众需要他来填补内心的情感空缺,平台需要他来实现更高的曝光量。这不是在追逐“活人感”,而是一场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真实被明码标价,“活人感”成了可以批量生产的情感商品。
其次,追求本就是不对称的关系,注定无法持久。我们希望他人透明无暇,却保留自己随意评判的权利。我们渴望真实连接,却无法承受真实带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感。鸡排哥刚走红,质疑声便接踵而至,关于他借此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购置多套房的传言也在网络蔓延。对此,他只能正面澄清:“这边是有一套房子,但这套房一家人共同生活几十年了。”观众可以接受一个安于贫困的“鸡排哥”,却难以接受一个复杂的求生者。一旦他展现出超越我们预期的商业头脑,或是无法时刻保持我们熟悉的幽默状态,失望便接踵而至。
更值得深思的是,被媒体精心包装的“活人感”,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真实的困境。真实的人本质上是复杂、多元甚至是矛盾的,而这类宣传报道是有目的性、有倾向的。当媒体试图“宣传”某个真实人物来追求“活人感”时,不可避免地要简化、提炼、突出某些特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真实的背叛。我们看到的“鸡排哥”,早已不是完整的李俊永,而是被各方需求切割过的符号。
我们热议鸡排哥,却很少有人关心他为什么选择炸鸡排来谋生?底是怎样的经历让他金句频出?在这场盛大的围观中,真正的“人”被消解了,只剩下一个满足我们想象的空壳。
所以,当追求“活人感”反而助长了新的虚伪,我们或许需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活人感”。如果我们真的渴望真实,就必须学会接纳完整的他人,而不仅是我们想象中的碎片。
真正的“活人感”,从来不是一场表演秀。它存在于小区保安和你每日例行的点头微笑里,存在于你和同事下班后的吐槽里。这些关系不依赖于热搜和点赞,它们生长于具体的时空,允许沉默,允许尴尬,允许不完美,更尊重彼此的边界。
与其跨省排队,去品尝那块早已在舆论洪流中“变味”的网红鸡排,不如下班后,和你楼下面馆的老板认真聊上五分钟,问问他的生意,听听他的声音。真正的“活人感”,从来不在热搜上,而在我们忽视的日常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