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平说丨守护每一个涓滴的梦想
发布时间:2025-10-09 20:45 浏览量:1
每一部尚未诞生的电影,都是一粒深埋于土壤的种子,或是一捧在黑暗中涌动的泉水。它怀揣着讲述的渴望,却不知能否冲破泥土,更不知奔流向何方。于是,有了“电影创投”——它像是一场精准的春雨,一次耐心的开渠,试图让那些隐秘的、微弱的生命力,有机会汇入时代的大江大河。
从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到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创投机制早已证明,它是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它的一端,是无数才华横溢、囊中羞涩的青年创作者,他们手握剧本,如同手握一团滚烫的炭火,急于找到可以燎原的旷野;桥的另一端,是资本、资源与市场,它们在寻找下一个能点燃观众热情的火种。创投,便是这座桥上的引路人与守护者,它让炭火与旷野相遇,让涓滴之水找到了奔流的河道。这是一种成全,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它相信,在那些略显粗糙的文本和略带青涩的讲述背后,可能藏着下一个定义华语电影美学坐标的答案。
然而,当所有人都涌向同一座桥,当所有的河道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开凿,水流便会失去奔腾的意趣,甚至可能在途中干涸。这正是当下创投面临的困境。当创投活动本身变得同质化,它便不再是活水之源,而成了某种标准化的“模具”。青年导演们为了通过这座桥,开始削足适履,将自己作品中那些最个人、最“野生”的棱角磨平,以求得一张通往市场的安全牌。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项目如“赏金猎人”般游走于各大创投会,剧本被反复打磨,却离最初的创作冲动越来越远;一些作品过分追求工业的“完备性”,却丢失了年轻人本该有的锐气与锋芒;更有甚者,将创作的视野局限在“身边小小的悲欢”,满足于安全的自我表达,却忘记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终究要与更广阔的人心和时代对话。创投的初衷,是“让你们被听见”,但当创作者们只听见评委的喜好与市场的风向时,一种新的失语便已然发生。他们被听见了,但声音却不再完全是自己的。
这便引出了那个更深层的问题:“长大成人”的电影,究竟该是什么模样?是精明地迎合所有规则的“乖孩子”,还是保留着一份天真与莽撞,敢于探索未知疆域的“探险家”?
创投不应只是一场“选秀”,评选出最可能成功的商品;它更应是一片丰沃的试验田,守护那些看似“无用”却可能开出奇花的探索。我们需要为科幻、为艺术、为那些暂时无法被归类的表达,开辟专门的垂类赛道,让不同的种子找到适宜自己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创投的使命不应在颁奖那一刻就画上句号。奖金与荣誉只是“可能性”的起点,真正的陪伴,是在获奖之后,如何帮助一部电影从文本走向影像,从制作完成走向大银幕,最终直面观众的检验。这需要平台方“多陪伴一程”的耐心与智慧,搭建从创作到发行的完整生态闭环。
归根结底,这场光影的冒险,需要一种双向的聆听。“让创作者被听见”,是尊重个性,保护原创的火苗;而“让创作者听见更多的声音”,则是鼓励他们走出自我的象牙塔,去聆听观众的心跳,去触摸时代的脉搏。当一个青年导演的作品,能真正与万千观众的生命经验产生共振时,这部电影才算真正地“长大成人”。
中国电影的未来,不在于我们能复制多少个成功的商业范本,而在于我们能为多少种“可能性”提供生长的空间。电影创投的最终价值,或许就是守护每一个涓滴的梦想,让它们相信,只要奋力向前,终有汇入大江的可能。而那条由无数独特声音汇聚而成的江河,必将更加波澜壮阔,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