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曼人家”看东北菜融合下的饮食业发展趋向

发布时间:2025-10-09 21:48  浏览量:2

从“奈曼人家”看东北菜融合下的饮食业发展趋向

作者︱孙树恒

当“奈曼人家”的烟火气缠绕着东北菜的醇厚滋味,饮食业的发展脉络便在地域文化与市场需求的碰撞中逐渐清晰。这家扎根呼和浩特的饭店,不仅是老乡聚会的情感驿站,更成为观察东北菜融合路径、预判行业趋势的鲜活样本。今天我跟奈曼人家老板李建华、饮食业资深人士青格乐图、企业界毕力格、张树明等坐在一起,探讨在经济困境,不在盲目追逐潮流,而在以“地域基因”为根,以“食客需求”为壤,在融合中守住特色,在创新中做大做强。

一、东北菜融合:从“口味移植”到“在地共生”

“奈曼人家”的菜单上,东北菜从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与内蒙古本地饮食文化的深度对话,这种融合模式正成为地域菜破圈的核心路径。

东北菜的“豪放基因”与内蒙古的“游牧风味”本就存在天然契合点:东北铁锅炖的热烈,能容纳内蒙古手把肉的鲜嫩,于是有了铁锅炖大鹅与奈曼炖羊肉招牌菜,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有铁锅炖的烟火气,成了老乡聚餐、外地客尝鲜的必点选项。针对呼和浩特干燥气候,解决了东北菜偏油腻的痛点,让本地食客更易接受。

这种融合绝非“元素堆砌”,而是“在地化改造”:考虑到呼和浩特食客对“鲜”的偏好,“奈曼人家”将东北锅包肉的糖汁比例降低,增加番茄汁的酸甜感;把东北杀猪菜,加入九种配菜,让口味更丰富。正如饭店老板李建华所说:“东北菜是根,但要在奈曼的土里长,才能结出食客爱吃的果。”这种“以地域菜为核,以本地需求为壳”的融合,打破了地域菜的边界,也让饮食业看到,未来的地域菜竞争,不是“谁更正宗”,而是“谁更懂本地食客”。

二、饮食业发展趋向:从“卖菜品”到“卖场景”“卖情感”

透过“奈曼人家”的经营实践,结合餐饮从业者的深度洞察,当下饮食业的三大发展趋向愈发明确,每一条都指向“回归人本”的核心。

趋向一:场景化经营,让饭店成为“情感容器”

“奈曼人家”的墙面没有华丽装饰,却贴满了家乡的照片;包间以“王府”“老哈河”等地名命名,桌上摆着奈曼特色的小菜,这些细节构建的“奈曼记忆场景”,让饭店不再是“吃饭的地方”,而是“老乡重逢的驿站”“家庭团聚的港湾”。这种场景化经营,正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经济下行期,食客的需求不再是“吃饱”,而是“吃氛围”“吃回忆”。

“现在的食客,吃的不是菜,是‘和老乡见面的热闹’‘带孩子尝老家味的安心’。”未来的饭店,需要精准定位核心客群的场景需求:针对上班族,打造“高效午餐场景”,提供东北菜套餐;针对家庭客群,设计“周末亲子场景”,推出“东北菜小份拼盘”,让孩子能尝多种口味,让家长在等待时不焦虑。场景化的本质,是让饭店与食客的生活产生联结,成为他们“愿意奔赴的理由”。

趋向二:精细化运营,用“闭环思维”降本增效

“奈曼人家”的后厨与前厅,没有“各扫门前雪”的割裂:前厅服务员会记录食客对东北菜的反馈,比如“锅包肉能不能再脆一点”,及时同步给后厨;后厨根据前厅的客流数据,提前备好“东北酸菜馅饺子”的馅料,避免出餐慢。这种“前厅-后厨-营销-客诉”的闭环运营,正是连锁饭店运营总监张野推崇的“环扣式结构”,也是未来饮食业的运营核心。

在成本上涨、客流不稳定的当下,精细化运营能让饭店“花小钱办大事”:通过分析老顾客的点餐数据,“奈曼人家”发现东北铁锅炖、酸菜汆白肉是高频菜品,于是优化采购渠道,降低成本;针对客流量下降,不再盲目发优惠券,而是给老顾客送“定制小菜”,比如“老乡专属麻子豆腐”。未来的饮食业,不再是“靠规模取胜”,而是“靠协同制胜”,每个环节都能“看见”另一个环节的需求,在成本与体验之间找到平衡。

趋向三:情感化营销,用“故事”替代“口号”

“奈曼人家”的营销从不说“我们的东北菜好吃”,而是讲“奈曼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朋友圈、社区群传播,比硬广更有感染力。

“食客对‘正宗’‘好吃’已经免疫,但会被‘故事’打动。”未来的饮食业营销,核心是“讲好三类故事”:讲食材的故事,比如“我们的芹菜,是来自奈曼沙地”;讲人的故事,比如“面案子诺嗯吉雅,会拨荞麦面条,会做白皮馅饼。”“厨师是奈曼宾馆来的,徐文龙、斯琴等是从知名饮食企业来的,王老五自己家开驴肉馆,蓝龙是优秀的酱肉师傅,会给你推荐最合口味的东北菜”;讲食客的故事,比如“接待过什么样特殊客人,举办过几次老乡聚会 ,‘像回到了老家’”。故事化营销的本质,是让饭店从“陌生商家”变成“熟悉朋友”,让食客在消费时,多一份“认同感”和“信任感”。

趋向之四:酒香也怕巷子深,以精准宣传撬动东北菜融合新市场

在“奈曼人家”的发展实践中,“宣传推广”不再是简单的广告投放,而是与品牌定位、客群需求深度绑定的“价值传递”,成为东北菜融合后破圈的关键推力。

其宣传核心围绕“情感共鸣”与“特色可视化”展开:不盲目喊“正宗东北菜”的口号,而是通过朋友圈、社区,视频 ,宣传从“广而告之”转向“精准触达”,唯有让宣传内容与品牌的“地域根”“融合魂”同频,才能让酒香真正飘出“巷子”,吸引食客主动奔赴。

三、饮食业的未来,在“守根”与“创新”之间

“奈曼人家”,不在于把东北菜做得“多正宗”,而在于有两三个特色品牌菜,让东北菜在呼和浩特“活下来”“火起来”;不在于赚了多少利润,而在于成为老乡心中的“家”、食客心中的“暖”。这恰是饮食业未来的方向:守得住“地域文化的根”,比如东北菜的豪放、奈曼的乡土味;创得了“满足需求的新”,比如场景化经营、精细化运营、情感化营销。

当东北菜的香气与奈曼的烟火气交织,当饭店不再是“卖菜的地方”,而是“传递情感的载体”,饮食业便突破了“成本上涨、客流下降”的困局,找到了“长久生存”的密码。就像呼和浩特的秋,虽在热与凉之间徘徊,却总能孕育出独特的风景;饮食业虽在混沌中寻路,却总能在“以食客为核心”的初心里,找到前行的方向。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第一期鲁迅文学院省级作协会员线上培训班学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