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40年再绽放,全新“会剧场版”问世

发布时间:2025-10-10 13:12  浏览量:1

日前,在《暗恋桃花源》即将迎来40周年之际,导演赖声川在家乡会昌戏剧小镇推出了“会剧场版”,不由得让人感慨经典作品的生命力之强,已能跨越时间的纬度连结当下的观众,与21世纪的社会再次对话。在过去39年的14个版本《暗恋桃花源》中,赖声川不被束缚地推陈出新,并非重复自己,每一个版本都带给剧场界源源不断的创意动力,《暗恋桃花源》也曾跨界跟歌仔戏、越剧相交融,从观众的反应来看,无一不是锦上添花,精彩加倍。

在2025年,赖声川回到赣南的老家——会昌,联合当地的采茶剧院以及年轻的会剧团演员,推出了颇具在地性的《暗恋桃花源》会剧场版,竟又一次碰撞出相当的精彩。

诙谐风趣的“采茶灵魂”让《桃花源》爆发出更猛烈的笑声

近40年长演不衰,并被改编成电影的《暗恋桃花源》,自1986年首演后即成为表演工作坊的代表作,也是现代中文剧场的经典,它讲述了两个剧团同时被放在一个剧场彩排,其中一团演的是现代悲剧《暗恋》,讲的是在台北的病房里,一位接近生命尽头的老先生,回忆起他一九四八年在上海一段美丽而纯洁的恋情。另一团演的是改编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古装闹剧《桃花源》,而那位捕鱼人往上游走的原因,居然是因为老婆让他戴绿帽子。两个剧团都急着排戏,互相争抢舞台,观众一会儿看《暗恋》片段,一会儿看《桃花源》片段,两出戏永远兜不拢,直到后来,他们终于决定共用舞台,一半一半,各自排戏,没想到,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剧情竟衔接在了一起……

在新版本中,赖声川把《桃花源》的剧组变成了采茶剧团,而《暗恋》保留了原本话剧的形式,观众一下沉浸在催人泪下的爱情片段中,一下又被诙谐幽默的采茶戏吊至情绪的最高点,发出爆笑。采茶戏发源于赣南,是当地人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艺术,如今《暗恋桃花源》的到来,让这门传统技艺写下了新的历史。走近剧场的无论青年老小,在中国人本就熟悉的“桃花源”故事里,无不被其特殊的魅力所征服。更令人惊叹的是,观众可以在剧中一睹采茶戏独一无二的“三子”技艺,经过数十年训练的采茶戏演员们把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这些传统的独门绝活一个接一个变戏法似的玩出了花。

赖声川说,自己是全世界看过《暗恋桃花源》最多的人,在看这一版本的时候,也忍不住捧腹大笑。采茶戏和话剧的结合,展现了《暗恋桃花源》剧本独特的与时俱进和包容的特性,而在笑声背后,探讨“悲喜”“无常”的核心,也让这部作品始终在社会所讨论的范围中历久弥新。

03年生的云之凡,就像1986年的丁乃竺一样

有采茶戏的嬉笑闹腾,另一个“剧组”《暗恋》也有了新面貌——由会剧团的演员担纲。他们是在会昌经赖声川选拔出来的年轻演员,在此之前,已经在会昌先后上演了《圆环物语》《这一夜,我们脱口说相声》等赖声川的作品,在会昌戏剧季003期间,更挑战了赖声川导演的贝克特短剧。经过大半年的历练,他们首次触碰表演工作坊长青作《暗恋桃花源》,成为15个版本中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暗恋组”。

饰演云之凡的冯飞是南京人,出生于2003年的她比《暗恋桃花源》小了不止一轮,但当她一袭白裙站在舞台上的时候,赖声川感慨道:“在她身上看到了当年丁乃竺的影子。”1986年,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还是个初生的剧团,为了节省预算,非科班出身的太太丁乃竺就这么被“怂恿”上了台,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塑造了跨越40年依然经典的云之凡一角。这个角色是丁乃竺从母亲的亲身经历提取的,在1948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强大的中国女性带着对活下去的希望,背负着一大家子人的命运流亡,云之凡骨子里的坚韧、乐观,在40年后的会昌,一个“00后”的演员身上重现,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会昌的土地上种下新的希望。

会昌的“戏路”还很长,需要大家一起

从2024年会昌戏剧小镇开幕以来,已经有数千场演出在这里发生,从每年盛大的戏剧季,到成立会剧团,每个周末都有戏上演,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这里汇聚、连结,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小镇认识了“戏剧”,对未来有了新的想象。带着戏剧梦想的创作者、演绎者以及所有戏剧相关的从业人员,在这里能够实现梦想;来到会昌的游客,在这里,能看到世界……从80年代戏剧生态荒芜的台湾一路走来,赖声川经历了剧场从无至盛的时代,他始终认为,会昌戏剧小镇做的是一个“文化创意生态”,现在,他把这颗种子在家乡的土地上种下,能不能好好生长,需要靠所有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