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龙头企业优必选和埃斯顿技术实力、业务发展、未来战略分析

发布时间:2025-10-05 17:20  浏览量:1

优必选以人形机器人全栈技术为核心壁垒,构建了从伺服电机、控制器到 AI 算法的完整技术闭环。其自主研发的伺服电机成本较海外竞品低 60%,并主导 40 余项全球标准。截至 2025 年 6 月,优必选累计获得 2790 项专利,其中工业级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系列已实现汽车工厂精密装配,单机效率较传统机械臂提升 3 倍。2025 年与华为合作后,进一步整合昇腾 AI 芯片与鸿蒙 OS,开发出支持全屋智能联动的家庭服务机器人 Walker Home,首单超 5000 台。在多模态交互领域,其四目语义 VSLAM 技术与学习型运动控制技术已通过复杂工业场景验证,具备动态环境自主导航能力。

埃斯顿则聚焦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与运动控制技术,形成 “控制器 + 伺服系统 + 机器人本体” 全产业链布局。其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连续多年居国内首位,2025 年上半年达 10.5%。埃斯顿的重载机器人技术突破显著,自主研发的 1200kg 六关节机器人 ER1200-3300 实现核心部件 100% 国产化,已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在具身智能领域,子公司埃斯顿酷卓推出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 Codroid 02,全身 31 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重复定位精度 ±0.05mm,通过京东物流仓储场景验证,并为特斯拉 Optimus 提供伺服系统,2025 年相关收入预计达 5.2 亿元。此外,埃斯顿的 E-Noesis 工业数字化平台实现设备层与管理层的无缝对接,推动制造效率提升 20% 以上。

优必选采取 “工业 + 消费” 双轮驱动策略。工业领域,Walker S 系列已进驻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生产线,2025 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48.9%;消费领域,与居然智家合作推出家庭服务机器人,计划 2025 年前部署 500 台,并通过中东超级工厂辐射海外高端市场。其 2025 年上半年营收 6.21 亿元,同比增长 27.5%,境外收入占比 33.6%,增速(29%)高于境内市场。值得关注的是,优必选的 “AI + 教育” 业务通过国际赛事覆盖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地,物流机器人成功进入新加坡机场场景。

埃斯顿深耕工业自动化市场,形成 “核心部件 - 机器人本体 - 智能制造系统” 的业务生态。2025 年上半年营收 25.49 亿元,同比增长 17.5%,其中工业机器人业务收入 20.92 亿元,占比 82.1%。在新能源领域,其为宁德时代、隆基绿能提供锂电池极片涂布机器人,单条产线效率提升 30%;汽车制造领域,高精度六轴机器人已批量应用于大众、丰田生产线,并联合开发柔性产线出口欧洲。海外市场方面,埃斯顿在德国、波兰设立生产基地,2025 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 33%,欧洲市场收入同比增长 50%。值得注意的是,埃斯顿的钣金自动化解决方案已在韩国、土耳其等 18 个国家落地,推动海外项目交付量同比增长 120%。

优必选以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 为核心战略,计划 2025 年量产 1000 台工业及家庭机器人,并通过中东超级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目标 2026 年交付量突破 5000 台。技术层面,优必选将重点攻关多机协同与群体智能,其自研的 Co-Agent 智能体技术已实现 10 台机器人同时完成汽车总装多工序作业。在生态构建方面,优必选联合华为、千寻智能等企业成立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从 30% 提升至 85%。

埃斯顿实施 “全球化 + 智能化” 双轨战略。全球化方面,计划 2025 年欧洲市场收入占比翻倍至 15%,并通过波兰工厂实现 “Local for Global” 的产能布局;智能化方面,埃斯顿酷卓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首条产线产能 1 万台,2025 年预计收入 1.5 亿元。技术研发上,埃斯顿将重点突破 AI 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融合,其语义 AI 大模型已实现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 92%。此外,埃斯顿计划通过港股上市融资,进一步投入具身智能与数字化平台开发。

优必选面临高昂的研发投入与量产成本压力。2025 年上半年研发费用 2.18 亿元,占营收 35.1%,而工业机器人毛利率仅 30%,家庭服务机器人仍处亏损状态。此外,特斯拉 Optimus Gen3 计划 2026 年量产,可能对其高端市场形成冲击。

埃斯顿则需应对工业机器人行业价格战与海外扩张风险。2025 年上半年毛利率降至 27.64%,主要因市场竞争加剧与产能爬坡导致固定成本增加。欧洲市场的地缘政治风险与本地化运营挑战,也可能影响其全球化战略推进。

优必选与埃斯顿分别代表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标杆。优必选凭借全栈技术优势与消费场景创新,有望在家庭服务机器人赛道率先突破;埃斯顿则依托全产业链布局与工业场景深耕,巩固其在制造业自动化领域的龙头地位。未来,两家企业在具身智能、全球化与 AI 融合等领域的竞争,将深刻影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