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2025-09-16 18:06 浏览量:1
近代经济学的起源,可以从一个海盗、一个医生和一个传教士的故事讲起,他们分别代表了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和伦理学的早期思想,奠定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最早是没有经济学的,学校里也没有这么一个学科,近代经济学起源于西方,简单说从三个人开始
一个海盗,一个医生,一个传教士,我们就从这三个人开始讲起
1500-1750 年,中国的明末清初时期,也是大英帝国崛起的时期 ,西方发现了新大陆,人类历史进入殖民时期,也就是大航海时代,
进入了新时代后,第一批出海的海盗们(英皇批准的海盗们),他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说白了,大航海时代,本质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的领先优势,到全世界去掠夺财富,
开始是民间的非官方行为,这时他们的行为更像海盗,基本是杀人越货这些行为,但随着越抢越多,掠夺的地方越来越远,民间的小规模掠夺逐渐力不从心,他们开始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帮助他们掠夺财富,并保护他们掠夺来的财富不受侵犯(就是我可以抢你,但不能有人来抢我...)
然后,他们就告诉了它们的国王伊丽莎白,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占领这个新世界,才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强者,
就这样,产生了
托马斯曼
他叫托马斯曼(台湾人称之为‘孟先生’)
他是英皇特许的海盗,此人是英国派驻东印度公司的经理。他写过三本书,是重商主义奠基之作。他是英国的一个海盗,是一个殖民主义者。但他完全不是一个经济学家,
最初,他是东印度公司的经理,他是话事人。
他对当时的英国工业化进程有深刻的理解,
作为东印度公司的经理,他对全球掠夺的海盗逻辑有深刻理解,也对国家在其中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所以,他才能写出重商主义的经典著作。
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大约是从 1500 年到 1750 年之间,这个时间刚好是西方发现新大陆,开始殖民统治的时期,是大英帝国崛起的时期。
就是殖民主义,重点谈的是贸易,这时的贸易本质是殖民和掠夺,
那个时候,整个的欧洲包括英国仍然是农业社会为主体,
在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
例如,咱们家想开个工厂,生产鞋子,就需要买土地,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雇佣工人来使用这些设备从事生产,生产出来的鞋子要运出去卖,就要修公路,买货车,远一点还要修铁路、港口、造货轮,为了生产还要建电厂,保证供电,所有这些都需要钱,获得这些原始投入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那些列强最初的资本积累主要是靠全球掠夺完成的
他们开始的全球掠夺,是简单的杀人抢劫,后来发现这样做成本过高,也不稳定,毕竟杀了抢了,一时痛快了,下次再来就没人可杀,也没财富可抢了,于是这些强盗们想到了贸易
例如:他们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就不像强盗抢完了,杀了你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了。他还和你签协议,再抢你 100 年,
你们懂得,这个条约,这个贸易一定不是平等的,为什么当时的清政府会和英国人签订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因为人家把枪炮架起来了,人家的炮舰就停在你的家门口,你不签就打你,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英法联军,不细说了
所以,那个时候的贸易不能叫贸易,应叫炮舰贸易,本质就是殖民,叫掠夺。
在当时,也就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勉强算是贸易。
你以为那些所谓的列强,是如何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的?真如他们所说是因为他们血脉高贵,他们的制度先进?
不!而是因为他们在全球无耻的掠夺
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都流淌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马克思
然后,他们不断的编造谎言,粉饰自己,谎言说了二百年,说到现在他们自己都信了
不信?好,我们就说说羸弱的大清
鸦片战争之前,整个满清,中国向全球的出口都是顺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瓷器、丝绸对于欧洲人来说,都是爱马仕、LV、迈巴赫般的存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而中国茶叶对于欧洲人来说,更是一天都不能离开的刚需品
所以全球的白银滚滚的流入中国,导致欧洲的白银越来越少
英国为了解决严重的通缩问题,采取了炮舰政策,强制贸易,强行打开了满清的大门,强制向中国销售鸦片,最终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从顺差变为逆差
美国的原始积累也是从靠鸦片换大清的白银开始的
日本则是靠《马关条约》赔偿的 2 万两库银,
是的,日本是靠中国的战争赔款养肥的
好,背景讲完了,现在说说重商主义的核心特征:
第一,基于暴力规则
就是打服你,给我签约,老老实实的和我不平等贸易,让我拿走你的资源和商品,然后我把我的东西卖出去。我们做一个不公平的交易,这就是基于暴力下的贸易,这是重商主义最核心的一条。
第二条,不同等级的规则,种族歧视。
白人与白人在欧洲大陆之间的贸易与在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规则是不同的。这里包含了严重的种族歧视,
直到今天,在西方所有的贸易规则中都包含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好多东西你不能享受的,这就是白人至上主义。
第三条,由于英国的那些海盗们上了船后,就成了资本家,所以他们的财产需要定义和保护。
第四条,单纯的海盗们是没有实力来统治大片土地或他国的殖民地,
正是因为暴力不够,所以,托马斯·曼主张‘军国主义’,当然他用的不是这个提法,而是‘国家资本主义’,主张动员起来,建立强大的海军出去建立殖民地、建立规则。
后来这个重商主义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体系,构成了伦理、学理、法理、治理,成为资本主义初始阶段的一个理论框架,整个框架中,有两个东西非常重要,
就是:1549 年颁布的《英格兰王国共同福利法》和《贸易航海法》
名字很好听,其实全都是血泪。
总体上看,重商主义对‘殖民主义’的格式化、制度化建设,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托马斯曼一个海盗,成为了一代学人,为诸多人所膜拜,甚至马克思对托马斯曼也充满了敬意,想不到吧,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是,那些极力标榜小政府、自由和人权的发达国家,在发展的初期,极度依赖政府的介入(帮助他们掠夺全球,并保护他们的财产)
重商主义的正面意义是:它建立起一定的贸易规则,建立起私有财产保护,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财富的积累方法,建立起国家资本主义,建立起军国主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国家对公司和商人的一系列保护措施
我党在 1949 年之后实现的工业化,走的也是重商主义的路子,希特勒在德国走的也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原则下,当代的百姓会生活得很苦,但国家会迅速崛起,看看社会主义苏联和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你就会相信这个结论
对于农业社会的工业化,重商主义提供了最有效也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但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工业化过程中,普通农民的生活极苦,看看历史上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重商轻农),导致大量英国农民失去土地,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正是因为农民太苦了,所以产生了
弗朗斯瓦·魁奈
他叫弗朗斯瓦·魁奈,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但他不是贵族出身,他出生在底层社会,所以他了解农民
魁奈,也被称为法国版的‘李时珍’,重农主义学派的开山鼻祖,他是法国王后的一位御用医生,因为,他给王子看好了病,王后把他推荐给了国王,国王封他贵族身份,允许他住进凡尔赛宫。
这个被魁奈治病救活的王子,后来成了法国下一代的国王 -- 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这个国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被人民砍掉了脑袋
魁奈写了很多部书,构成了重农主义学派的系统思想体系。重农学派是站在农民的立场思考问题的,
它对美国和法国的影响巨大,直接导致了美国华盛顿领导的 1775 年的独立战争和法国 1789 年的大革命。这些都与魁奈的理论有关系。
魁奈所生活的时代,三农问题太严重了,当时的农民根本就活不下去了。而贵族生活糜烂,所以,大医医国,魁奈医生就想着为农民做点事,仁慈之心就出来了。有两件事非常重要,
当时的法国和西方流行中国的儒家,卢梭,伏尔泰,都以读儒家为时髦,魁奈同学把儒家经典读透了。他甚至被称为‘欧洲的孔子’,但从我们的角度看,他提出的重农轻商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孟子的思想,但他进行了自己哲学的归纳
魁奈能站在农民的立场思考问题,这很了不起。1949 年前的教员很像魁奈
当你判断好不好,对不对这个问题时,或者你与别人争论一个问题,试图说服彼此时,一定要注意,争论的双方可能都预设了立场,如果你们的立场不同,你们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反之,如果立场相同,你们很可能会最终达成一致
站在国家的立场,站在贵族的角度、站在资本的角度看,魁奈是有毒的。它反对军国主义,反对贵族剥削、反对过度资本化,它甚至要求遏制资本化,它对工业化也采取了某种不友善的态度,有点复辟复古的意思,即‘重农轻商’。
站在人民的立场,站在农民的角度,魁奈做了某种历史性的平衡,重农主义在工业化进程中是一种必要的反思,但,这种反思一旦构成了一种理论,构筑了一种思想武器,它就会导致一系列的事情发生。比如,1775 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789 年法国大革命。
魁奈是法国的李时珍,他是皇家宫廷里的御医,他救了当时的太子,这个太子后来成为了法国皇帝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时,路易十六被起义者送上了断头台,
而掀起法国大革命的人,就是以魁奈的思想,武装起来的农民阶级。
如果你站在农民的立场,去和一个贵族立场的人争论重商和重农两个思想,哪个正确,哪个好,能争论出一个什么结果吗?
反之,如果我们抛弃立场,用‘忠恕节’的思想去看这个问题,会是什么结果呢?
举例说,有一个村子,住着刘、王两家人,每家各有三个孩子,刘家把三个孩子都送去读书,王家却没有把孩子送去读书,结果就是刘家生活得很惨,王家却天天有肉吃,孩子也能年年换新衣服,在这个时间点上看,哪家的生活更好?哪家更成功呢?这就是‘毛竹现象’,刘家表面没有王家生活好,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十年后,刘家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前途不可限量,王家表面生活很好,但失去了未来,这就是‘当下实际’与‘未来上限’的辩证关系
二战后,日本迅速从美国的敌对国转身为仆从国,向美国出让主权,沦为美国的半殖民地,投靠美国的结果是,日本经济迅速恢复,GDP 很快就上升到全球第三的水平,中国却不肯向美国出让主权,被美国长期打压封锁、制裁,经济水平一度远远落后日本,新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人吃了不少的苦,但是七十年后的今天呢?你再看中国和日本,新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人确实很苦,但是他们的后世子孙呢,我们这两代人呢?
当然,重商主义是殖民主义的理论基础,先是用残酷剥削本国农民的方法原始积累,再用掠夺全球的方法完成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这种反天道,反人道的行为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我也不打算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重商主义的第二个核心特征:用今天的积累,换明天的发展上限,用今天的苦,换明天的甜
前面我们讲过,1949 年前的教员很像魁奈,也说过我党在 1949 年之后实现的工业化,遵循的也是重商主义的原则,也就是说解放前,教员是重农的,解放后,同一个教员却重商了,为什么?
梁漱溟
他叫梁漱溟,教员的好友,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称。
梁漱溟曾在 1953 年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公开表达了对农民问题的担忧,认为当时的政策过度偏向城市和工业,农民生活太苦。
当时会议主题是讨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梁漱溟认为过去革命依靠乡村,如今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乡村不免空虚,城市工人生活提高快,而乡村农民依然很苦,存在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
毛主席对此进行了不点名批评,指出发展重工业、打败帝国主义是 “大仁政”,照顾农民是 “小仁政”,强调工人和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不能分裂这一基础。
梁漱溟与教员关于农民太苦的争论,本质就是重农与重商的争论
新中国的工业化也需要资本积累,中国当然不能像西方列强那样,靠全球掠夺完成最终的资本积累,中国只能靠搞‘工农业剪刀差’的方法,工业从农业提取剩余一点点完成积累,结果是‘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这个过程中农民确实比较苦,但正是因为前三十年农民受的苦,中国工业才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了新中国前三十年打下的工业基础,才有了后四十年改开后,中国的迅速腾飞
所以,当下成就与发展上限,今天与明天,重商与重农,孰是孰非,这中间的辩证关系不是很好把握,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了马克思和教员很长时间
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有意义,至于答案,我们还可以从历史中尝试寻找答案
亚当·斯密(Adam Smith)
他叫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请务必记住他!
亚当斯密,其实是贵族的私人教士,在英国教‘道德伦理’课,那个时候英国还没有经济学。
斯密对英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之后他又到法国去研究法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接触了魁奈之后,他认为英国应该有一个系统性的思维,于是,他写了一本书《国富论》。
《国富论》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乃至西方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国富论》的重要贡献,我整理几条最重要的,其他不展开,突出重点
一、最早提出了利润的本质,这件事很重要,利润的本质最后导致了剩余价值理论的诞生,所以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实际上脱胎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二、最早提出了赋税的原则,在这个原则里边,他解释了托马斯·曼与魁奈的争论,
所谓重商还是重农,本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正确看待和处理重商重农矛盾问题的方法在二者之间的某一个点上,说白了就是一个‘正心以中’的问题,
所谓重农和重商不过是二个极端的点,找到极端的二个点后,如何取其‘中’呢?斯密第一次洞穿了重农和重商的本质:其实就是如何征税的问题,向农民征税就是间接税,向资产征税,就是直接税,
比如我们现在上班,挣工资,公司为员工代扣代缴所得税,就是间接税,如果征房产税,你家的房子 120 平米以上的面积要按面积交税,这就是资产税,也是直接税
很显然,直接税是针对有钱人的,间接税是针对普通人的
农业社会有土地的农民,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工业社会稳定上班工作的人,都是中产阶级
所谓取中,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征收比例,这个过程一定是动态的,不能静止不变
过去我们讲农业是靠天吃饭,其实在工业社会,农业不再靠天吃饭,而是靠工业吃饭,
工业化刚开始时,适当牺牲农业,用工农业剪刀差,从农业提取剩余一点点完成工业原始积累是必要的,这时适当重商是对的,
工业发展起来了,可以反哺农业,比如兴修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化肥,农膜大棚,农业机械,这些都能实质性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发展起来了,又能解放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工人,为工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工业农业因此进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
这就是教员说的:发展重工业、打败帝国主义是 “大仁政”,照顾农民是 “小仁政”,强调工人和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不能分裂这一基础
工业发展起来了,重农就是对的了,这时应该少征间接税,多征直接税,
你们现在应该越来越多的能看到国家在助农,乡建方面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方面的业务倾斜力度越来越大
中国于 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这就是原因,这就是“正心以中”
你们知道吗?我爷爷那代人,有共同的童年记忆,就是每天背个小篓,到外面去拾粪便,牲口的,人的,都捡,家里建个猪圈,臭烘烘的,也不清理,为什么,攒下粪便,给地里施肥
不施肥,亩产就上不去,这个道理不用展开讲吧?
可你们知道,一亩地需要多少粪肥吗?
2-3 吨,这需要家里要养多少头猪,我的爷爷每天需要背着小篓捡多少篓粪回来?
以上问题如何解决?
依靠化工业,生产化肥,
但生产化肥的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怎么办?
用农产品出口换外汇买设备,出口的农产品本来可以给全国人民吃的,
但为了换化肥生产设备,只能饿着肚子出口粮食换外汇,买设备,生产化肥
苦吗,是真的苦,但又能怎么办呢?
建国后,中国由于外汇不足,化肥长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中国化肥生产在 2004 年前后,才首次实现产量超过消费量,并在 2007 年左右达成全面自给,氮、磷肥完全自主供应,钾肥自给率显著提升
你们知道,刚解放时,中国人均寿命是多少?
不足 35 岁!
然后为了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当时中央政府,建国后首先制定的国策是什么?
让全国人民喝上白开水!
为什么全国人民喝不上白开水?
因为没有柴,山上的树全被砍光了,也不够全国人民烧柴用
有限的柴只够用来做饭,用来烧水是非常奢侈的,中国人民用不起!
怎么办?
开矿,挖煤!
但 开矿,挖煤还是需要设备
这些设备还是需要农产品出口,换外汇,买设备
建国初期,中国的粮食亩产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平,远低于明、清,但人口却远高于战国时期的人口
本来就吃不饱饭,还要把粮食出口,
苦吗?真的苦
那又怎么办呢?
中国煤炭产量在 1980 年左右,才首次实现自给自足
所以,当梁漱溟当众批评教员,说农民太苦的时候,你们能够想象教员心中的痛吗?
所以,30 年后,90 岁高龄的梁漱溟谈及此事,意味深长地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教员)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害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那件事后,我的政协委员照当,生活待遇照旧,也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处理,我知道那是他的意思。现在他去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那天的政协会议上,梁漱溟当众批评教员,农民太苦时,与会的代表愤怒的打断了他,要求他下台,停止讲话,但固执的梁漱溟坚持要求再讲 2 小时,和与会代表僵持不下,会议一度混乱起来,这时教员说:“这样吧,我提议全体代表举手表决是否允许梁老再讲 2 小时,我先表个态,我举手同意梁老再讲 2 小时,让梁老讲完”,表决的结果是除了教员,全场没有一个代表举手赞成梁漱溟再讲 2 小时,梁漱溟因此愤怒的起身离开会场。
所以,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是一场苦难的行军
那时候,中国人是真苦,中国的农民是真苦!
所以,不要苦了农民!不要忘了三农!
我们回来,《国富论》的第三个突出贡献是最早提出了反政府干涉学说:这里边继承的是魁奈的思想,但是,他将魁奈的思想做了某种调和
这个调和深刻的影响了英国,我个人认为,斯密是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做了第一次综合总结的人,
所以,他将两种理论做了很好的融合,以至于大英帝国最早完成了工业化,而且没有发生革命,这里《国富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富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还是一部伦理性的巨著,导致了当时的英国政府的那份自信与宽容。
马克思被其他国家驱逐之后,只有英国收留了他,
斯密的理论,最终影响了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原因就是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成就了当时第一工业强国--英国政府的宽容,它同时接受了重商与重农,并很好的找到了这二者之间的那个‘中’
正心以中
我希望我讲明白了
至此,近代经济思想史的起源我们就讲完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记住三个人就够了:一人海盗,一个医生,一个传教士,他们三个人共同奠基了近代的经济学,还要记住一本书《国富论》,这本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乃至西方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关于这本书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他叫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这个人非常重要,马歇尔之前的经济学,只是在道德或哲学里的一个分支,是马歇尔创立了剑桥学派,从此经济学成为了独立的学科,相对于我们前面讲过的三个人,只有马歇尔算得上是经济学家 马歇尔生活在 1842-1924 年时代,这个人对近代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每一分贡献都值得后人记住他。可惜的是,后人却只记住了他是凯恩斯的老师,他对凯恩斯的影响极深
我认为,凯恩斯有二个老师,一个马歇尔,一个是马克思,其中马歇尔是凯恩斯学术和理论上的老师,马克思是精神上的导师,凯恩斯自己认为马歇尔是他的老师,但实际上,在《通论》中,处处能看到马克思对凯恩斯的影响
马歇尔的贡献主要 包括:
一是,他是科学均衡论者。他不走极端,他不会偏重商也不偏重农,不偏贵族也不偏农民,他始终秉持着兼容并蓄、调和折中的立场。这很了不起。经济学家能坚持科学均衡论,才能找到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这个人数学了得,他用数学语言,将经济学的系统性理解做了重新的概述,就是他使经济学的概念变得可计算,可计算的结果就是把经济决策的过程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之上,他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只有他才提出了供给与需求曲线,这两条曲线在哪里合适,为什么合适,他先给出一个想法,然后进行计算。大家都在说,没有马歇尔就没有运筹学,你不知道最优解在哪里。
若不是凯恩斯太牛,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人本应是斯密、马歇尔、马克思,实际是斯密、凯恩斯、马克思
也有人认为人类思想史上杰出贡献的三个人是:斯密、凯恩斯、达尔文,但我认同的三个人是:斯密、凯恩斯、马克思,
我不认同达尔文的理论,我承认他的理论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但他的理论漏洞太多,基本说不通,
我无法苟同
因为马克思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要从产权入手,要解决初次分配,苏维埃剥夺了资本家和地主的财产
没有列宁、斯大林的产权结构重组,苏的工业化是不可能的,有天然的合理性
从前面的重商与重农问题的论述中,我们讲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当下基础与发展上限’的辩证关系问题
讲到这里,我们又触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对立统一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问题
--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仁就是公平,义就是效率
古今中外所有大儒,没有一个像我这样解释仁义
在人类社会文明中,公平与效率成反比,但不是单调增和单调减的关系,而是如下图所示
仁与义,公平与效率
为什么?
我们以中国社会为例
解放前,中国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那时的社会是没有公平可言的,社会生产效率也极低,对应图中曲线最左边的那个点
建国后,国家土改、均田,建立国初井田制,尽最大努力恢复社会的公平
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社会的效率并不高
但相对解放前极度的不公平社会,建国后,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是不断提高的
直到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点时,效率达到最高,对应图中公平轴 0.4-0.6 这个区间
这时的社会如果继续追求公平,社会生产效率反而会开始下降
所以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打破国企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改开后,社会的公平性必然会有所下降
我们回到这张图,我们假定社会来到公平轴 0.8 的位置了,现在我们从右向左看
社会的公平性下降的结果,却是效率的回升
二十大后,国家的政策再次发生变化,提出资本要有序发展,反对资本的无序扩张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马云被 打压,官方媒体的舆论导向是: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
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社会来到公平轴 0.2 的位置了
所以中央又开始讲共同富裕了,这是在干嘛?
整个中国社会又要开始转向了,要再次追求公平社会了
为什么这么折腾,不累吗?
不累,因为这就是:正心以中
“正心以中”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尽头
就像我们骑自行车,全程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车把,达到一种均衡稳定的状态,这个过程不能停,一停车就倒了
我们从图中 0.2 的位置向右看,社会公平化的结果就是社会效率将再次提高
社会过度公平的结果,为什么会导致社会效率低下?
这个问题我想你们应该心中已有答案,比如大锅饭,人浮于事等,就不展开了
我建这个专栏,讲一些内容,我知道,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关系不是很直接,甚至感觉关系也不大,其中既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
那我为什么还要讲?
因为我讲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
我的目的不是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而是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的上限
说到认知能力有三个维度
就是这十二个字:
肫肫其仁!是本心,是长度,是否不忘初心,坚守本心,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渊渊其渊!是深不见底的人心,是宽度,是否能够洞察人心,决定了你的路有多宽
浩浩然天:是天道,是本质规律,是高度,是否掌握本质规律,决定了你能飞多高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顺应天意,遵从本心,洞察人心,他就能成事
同时,他在顺应天意,遵从本心,洞察人心方面的能力,决定了他的认知能力的上限
我在这个群里讲的所有内容,都在讲这十二个字,都在试图提升我们共同的认知上限
都在讲这十二个字
我们回来,
我重点讲讲为什么社会过度不公平的结果,为什么也会导致社会效率低下?
因为:渊渊其渊!
小时候,挤公共汽车,拼命向上挤的时候,就怕售票员关门,总是会喊:“上边的人向里走走,总堵着门做什么?别关门,还有人呢!”
挤上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喊:“别往上挤了,都没地方了还挤什么,你们等下一辆吧,售票员,快关门!”
渊渊其渊!深不见底的人心
这就是渊渊其渊!深不见底的人心
从前有条恶龙,要求一个村庄每年都要给它献祭一个孩子。为了解救村庄和村民,这个村庄每年都会派出一个勇敢的少年去与恶龙搏斗,但从来没有一个少年活着回来,而恶龙继续作恶。
是恶龙不可战胜吗?
不是!真正的原因不是恶龙太厉害,而是屠龙的少年历尽千帆,终于杀死恶龙后,自己又变成了恶龙...
在这个世界上,有二样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就是人心
总有人有过人的勇气、智慧和胆量,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获得名望、财富和地位,这无可厚非,都是他们应得的,他们努力,他们收获,他们值得
但他们上位后,通常会阻止后来人,走他们走过的路,爬上他们的位置,他们甚至会打压后来人,封死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让他们的后代继续坐在他们的位置上,让他们的家庭,世世代代,高人一等
这种行为体现在社会上,就是藩和阀的出现,不论是军阀、财阀、门阀都会使社会阶级间的流动停滞,古今中外,都有,都一样,都会使社会效率下降,直至下降为 0,这时革命就会爆发,打爆这些阀,这些藩,整个社会恢复公平均衡,新的事物开始生发,效率开始增长,然后新的藩,新的阀再次出现,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此即为历史周期律
沙皇俄国,社会财富被容克地主阶级把控,民不聊生,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剥夺了资本家和地主的财产,
没有列宁、斯大林的产权结构重组,苏联的工业化是不可能的,这种产权结构重组有天然的合理性
1940 年前,苏联对经济治理逻辑的思考水平很高,劳动工资与福利,效率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处理的是不错的,国家对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很好的解决了旧有的问题,如容克地主
但国家配置完成后,国家形成新的利益集团,社会公平性会下降,效率会递减
苏式社会主义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家资本主义进入了严重的内卷,那些代表人民持有社会财富的官,逐渐变成了阀和藩,那些曾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与他们的后代,逐渐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国家资本主义也逐渐变成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配置资源的效率越来越低,而且形成错配
苏联也最终走向解体
人类近代经济学在这条分支上的探索,以失败告终,此路不通!
这是西线,联邦德国的起点是希特勒的军国社会主义,
这条分支的代表人物是思想家艾哈德(弗莱堡学派)
以艾哈德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长度远超苏联,
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家主体都是德国人,列宁本人也深受德国影响,传承于德国历史学派和马克思,
路德维希·艾哈德
这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德国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市场经济之父”
艾哈德,是唯一没有逃离德国的犹太人,他没有投身纳粹,但是在二战中活了下来
弗莱堡学派奠定了联邦德国的治理逻辑,战后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任命艾哈德为内政部长和财政部长,他发行了金马克,构建了社会市场经济
说到金马克,历史有时很有趣,艾哈德发行金马克时,正值中国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我党正要强渡长江,统一全中国时期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都反对我党发动渡江战役,统一全国,他们都希望看到一个划江而治,分裂的中国,
这二个二战后的超级大国都威胁美国如果强行渡江,将联手派军队入侵中国,帮助国民党阻止我党统一全中国
然后艾哈德发行了金马克,引发了欧洲的金马克危机,美苏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到欧洲,暂时顾不上国共之争
然后教员立即向全党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朱德随后电令全军,全面发动渡江战役
等美苏二个超级大国解决好欧洲的金马克危机,回过头来看向国共,教员已经统一了全中国,蒋介石已经败退台湾,以美苏之强,也只能一声叹息了
老人家的伟大,在于万事万物皆为我所用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老人家的伟大,在于万事万物皆为我所用, 在教员面前,什么斯大林,罗斯福,都不在话下
德国人对寡头、容克地主的理解非常深刻,德国曾是一个封建程度很高的落后农业国家,容克地主势力很大,二次大战粉碎了德国容克地主势力,艾哈德进行了坚决的二次粉碎,
艾哈德在战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构建中,特别强调了防止法西斯和容克地主的复辟,因此德国至今仍是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度较高的国家,分配更社会主义化,
社会主义的判断标准: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程度,二是社会分配的社会化程度,
所以,一党制,公有制,国有企业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抛弃传统的观念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德国模式的社会市场经济,这很不好解释,你们看看就好,可以和我讨论,但不要过度争论,这会很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有意义
这还是西线,这个分支要记住二个人,马歇尔和凯恩斯
马歇尔创建古典剑桥学派,从宏观走到了微观,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方法,用数学语言对经济进行了重新的描述,提出了均衡理论
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学生,他创立了新剑桥学派,打破了均衡理论,创立了再平衡的理论,
凯恩斯的《通论》对英国有再造再生的作用,马歇尔和马克思对其影响都很大,凯恩斯发现了国家与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共三卷,第一卷是价值论,第二卷讲资本流转,到第三卷马克思写不下去了,有些问题想不清楚
所以,晚年的马克思是很痛苦的,他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
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生前的手稿,整理编写的,不是马克思本人所作,我认为,恩格斯的第三卷不应是马克思心中的《资本论》第三卷
列宁写的《国家与革命》,本意应该是补全《资本论》第三卷,我个人并不认为列宁做到了
他的《国家与革命》也不是马克思心中的《资本论》第三卷
马克思心中的《资本论》第三卷应该是《国家与资本》
马克思至死没想明白的问题
恩格斯和列宁连看都没看到
但凯恩斯看到了,也想明白了
这个人厉害吧?
凯恩斯主义发展到现在,留在英国的部分,成为了工党的理论基础
传到美国的部分,发展成当代的现代货币理论(MMT)
现在,剑桥学派在西方已是非主流,原因是凯恩斯的理论适合在有人口红利时应用,得有大量失业,后来英美人口进入老龄化,劳动力不够了,凯恩斯的理论就不适用了
另外,凯恩斯的理论不适合作为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工具,随着美国进入后殖民主义时代,凯恩斯主义逐渐被异化和抛弃。
最后,凯恩斯的理论基础是高能货币,但当代的美元并不高能,价值载量逐年下降,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就不适用了。
但凯恩斯主义,对多数国家,甚至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国家,仍然具有正面意义
米尔顿·弗里德曼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1 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 弗里德曼被广泛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学者之一。
百度百科对这个人的介绍,一大串,估计你们看了,还是对这个人没有概念
所以我用我的话重新介绍这个人,只用一句话,就让你们对这个人有个清晰认识
他是凯恩斯最优秀的学生,也是凯恩斯主义的掘墓人,他的思想在当代的西方,对凯恩斯主义形成了全面替代
弗里德曼创建了芝加哥学派,自 196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这个学派有 34 位学者获得该奖项
这个学派的理论是后殖民主义的核心思想体系,是中国一度陷入后殖民主义陷阱的理论基础,
他的思想体系后来被概述为:华盛顿共识,即新四化:私有化、国际化、市场化、资本化,是美国 1973 年经历石油危机后,走出困境的理论依据,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伟大的战略家、思想家,这套殖民逻辑,至今仍为我国经济学家奉为圭臬
别问我为什么殖民逻辑,会被我国经济学家奉为圭臬
这个问题,我在后面回答
德国在经济学领域有两个著名学派,这两个学派都来到了美国,一是历史学派(咸水),代表人物耶伦,二是奥地利学派(淡水),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和哈耶克,
哈耶克说二句,你们在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学习中,会经常听到看到这个人的名字,他在中国的拥趸很多,桃李满天下,所以也算是个重要人物,
但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哈耶克先生:这是一个亲手埋葬了自己祖国的人!
芝加哥学派可以理解为奥地利学派的美国分支,是用之必死的学派,英美不会死,因为这个学派的思想是帝国学说,是殖民主义的显学,英美是殖民者,所以不会死,如果你不是殖民者,则用之必死
奥地利学派在欧洲并没有发展成帝国学说,但在美国沦为帝国学说,后殖民主义的显学,芝加哥学派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伦理,甚至政治伦理,但中国民间有反思能力
德国历史学派来到美国,形成了耶鲁学派,现在统称 咸水派
经济学的派别很多,可以说山头林立,历史的演进更是混乱,我花费了大量精力整理了一张各个学派的关系演进图,放在文章最后,我挺不容易的,你们好好看看
经济学的派别很多,了解各个派别的经济学主张和思想,主要方法就是理清思想的发展脉络,
这就是历史的纵深,也是肫肫其仁!
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认知能力的那个长度,那个本心、初心
所以这张图很重要,所以我很认真的画了这张关系图,希望你们能够体会我的良苦用心
所谓近代经济发展史
早期就记一个海盗(重商),一个医生(重农),一个传教士《国富论》
中期就记两个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和古典学派,
亚当·斯密(1776《国富论》)开创古典学派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的奠基人
后期就记东西两线四个分支,东线就是苏式分支,西线就是德式、英式、美式分支
这二条线,四个分支都源于二个人:马克思和凯恩斯
东线苏军基本失败了,导致马克思,也没什么人关注了
有个艾哈德,承袭的马克思的部分思想,现在也没什么影响力了
还有个人,异化了凯恩斯主义,弗里德曼,在美国影响很大,在改开后的中国如日中天
学派里,主要记几个就行:英国的剑桥学派,德国的历史学派,奥地利学派,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现代货币学派,美国还有个咸水和淡水
记到这里就够了
为了便于记忆,参见下图
近代主要经济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