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iPhone时刻”已至,青岛头部企业纷纷入局

发布时间:2025-10-10 17:00  浏览量:1

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具身智能正迎来属于自己的“iPhone时刻”。

国庆节后,具身智能行业的大消息不断——“杭州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发布首款行业级全天候人形机器人DR02;智元机器人宣布获得龙旗科技数亿元金额的机器人框架订单;阿里表示在通义团队内部建立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小组;有“美国宇树”之称的Figure AI发布其最新产品Figure 03……

通过政策、龙头、场景和科研的四轮驱动,青岛同样成功迈出了具身智能产业从0到1的关键一步,涌现出海尔、海信、乐聚、国华智能等一批代表性企业,为打造具身智能创新高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01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具身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其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及与环境动态交互能力的技术范式,而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实现通用型具身智能的最佳平台。

从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到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具身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进入公众视野。虽然赛场上它们的表现看起来还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但其跌跌撞撞的一小步,代表着产业发展的一大步。

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超过300家,中国占比超一半,典型代表包括宇树、智元、傅利叶、优必选等。

青岛具身智能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形成了覆盖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头部企业中,海尔、海信均已入局机器人本体。其中,海尔今年成立海尔兄弟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并发起设立百亿具身智能机器人基金;在上个月举行的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上,海信正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也首次现身。

此外,乐聚机器人落地青岛,其核心产品“夸父”系列机器人实现科研、教育、工业等多场景应用。康道医疗开发新一代智能康复机器人,可带动患者进行高度重复的步态训练。

乐聚研发的夸父人形机器人。

在核心零部件方面,青岛已有一批中小企业在谐波减速器、灵巧手、行星滚柱丝杠等领域取得突破。

例如,国华智能通过全栈自研模式,构建了覆盖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旋转和直线关节模组、机器人手臂的完整技术链条;丰光精密自主研发谐波减速器、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取得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订单;高测股份布局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磨削方面的设备研发,并快速推出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钨丝腱绳……

场景应用方面,家庭服务、智能管家、医疗康复、工业巡检等领域成为青岛具身智能应用的天然土壤。

海尔推出的“HIVA 海娃”人形机器人能够操作海尔洗地机等清洁设备,被称为最会用家电的“赛博管家”;海克斯康将三维激光扫描仪搭载在机器狗身上,形成机器狗自主巡检方案;青岛数据集团正在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帮助行业破解数据难题。

海尔推出的海娃人形机器人。

02

成本降至小汽车价位

成本是当下具身智能产业化的关键制约因素,特别是减速器、电机、丝杠、传感器等零部件,占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的60%以上。

几年前,人形机器人的价格还高高在上。随着精密减速器与关节模组的国产化,人形机器人售价从百万元一路下探到如今一辆小汽车的价位——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定价9.9万元,国华智能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ODM价格为14.99万元起……

就在前不久举办的2025全国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与关节创新论坛上,作为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国华智能将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模组、手臂和本体的成本控制到极限,谐波旋转关节模组999元起、教育版机器人手臂价格9999元起的亲民价格引发全场轰动。

国华智能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ODM方案。

国华智能董事长王广对于人形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个乐观的预计,认为最快三年足以让人形机器人开始大规模走进家庭。

马斯克也计划将量产后的Optimus机器人成本控制在2万到3万美元之间,并预言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人形机器人。

未来,人形机器人很有可能像汽车、手机一样,成为新一代的终端,用于护理、医疗、家庭服务等场景。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30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

因此,行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新入局具身智能的“玩家”很多都是汽车、家电和手机厂商,特斯拉、小米、小鹏、广汽纷纷推进人形机器人研发计划,海尔、海信、美的、格力把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家居的拓展和延伸,荣耀、vivo等手机企业也跨界进军机器人领域,它们争夺的是连接人工智能和物理世界的未来入口。

03

不一定长成“人样”

看多了人形机器人跳舞、翻跟头的绝活,再加上科幻影视作品中大量出现“仿人机器人”的形象,很多人也许会形成一个误区——具身智能一定是做成人形。

其实,现阶段的具身智能并不一定是人形。不少专家认为,双臂能力才是具身智能落地的核心技术,无须都一步到位做成双足。

具身智能按照行走方式划分,包括足式、轮式、轮足式、履带等。行业内基本形成两种发展路线,一种是坚持双足机器人的终极形态,另一种则是渐进式发展,先做更容易商业化落地的轮式机器人。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灵活性、平衡性、智能性、工作效率等方面还难以与人类相比,尤其是续航能力普遍不足一个小时,无法完全满足工业和居家服务的实际需求。

国华智能工作人员装配机械手。

在今年北京亦庄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没有一台机器人能够不间断跑完全程,均需要更换电池或以接力形式参赛。举个工厂仓储物流的例子,机器人要在狭小空间中运输大载重货物,轮式的效率显然优于双足。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双足机器人有摔倒风险,在商场、家庭等有老人和孩子的场所,轮式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更好;同时,双足机器人的电池一般装在腹部或胸腔,电池容量有限,轮式机器人的电池放置在底盘,能做到5~6个小时续航。

针对能耗、安全性等问题,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家转向“轮式”设计。例如,广汽集团发布的GoMate人形机器人采用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具备四轮足和两轮足两种模式;国华智能推出的轮式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商超讲解和居家场景。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从技术突破到核心部件成本下探,人形机器人正跨越商业化的临界点,一幅机器人与人类协同共生的未来图景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