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新样本”!海淀出手了
发布时间:2025-10-10 19:56 浏览量:1
今年海淀教育大会上,“海淀大学校”成为了年度教育热词。
作为一所“大学校”,海淀之“大”不仅体现在资源的丰厚与体系的完备,更体现在其开放的教育格局、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面向未来的战略视野。
当前,海淀教育正在系统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未来教育将突破传统观念中对教育的时空限制,积极探索适配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范式,为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创新动能与实践支撑。
那未来教育的“根”是什么?海淀教育给出的答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培养学生未来能力的同时,筑牢其文化认同与精神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教育特色,是必要的时代命题。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内容,促进了多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赋予未来学校差异化文化标识,让学校发展彰显浓厚的人文关怀,呈现“科技+文化”共生的中国学校新样貌。
近日,以“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 为主题的 2025 年敬德书院秋季会讲如期召开。会讲活动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承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会讲通过主旨报告、实践分享、专家点评、圆桌论坛等形式,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滋养未来教育,助力学校发展。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燕海霞主持会讲。
01
将是海淀区面向未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是民族的根与魂,在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既能塑造学生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提供为人处世准则、树立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又能启迪学生思维、助力培养创新能力。
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杜荣贞在讲话中强调,海淀教育人需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点,思考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教育中焕发光彩,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探寻,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
面向未来要结合海淀优势,发挥好敬德书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的优势,助力学校建设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打造好“海淀区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室”这一新品牌。同时,要坚持教学方法创新,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未来教育。此外,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要做好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杜书记指出,“院校”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是海淀区面向未来教育的主动探索与生动实践。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推进未来学校建设,才能让海淀教育生生不息、拥有美好未来。海淀教育要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求真务实的态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新方法,绘就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02
优秀传统文化是未来教育的根基
未来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延展
以文化赋能教育,培养既扎根中国、又胸怀世界的新一代。以文化铸魂,以思想为根,以技术添翼,以创新为本,推动未来教育走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未来教育的根基,而未来教育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延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未来社会的绚丽必必将有机融合在一起,不可割裂。在育人目标上,未来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 “学以成人”“学以成德” 的个体,使其兼具创新精神、跨领域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人工智能素养及合作交流能力,这与 “天下为公” 的思想高度契合。同时,传统教育思想的整体思维模式具有重要价值,当今跨学科教育就是对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回归与现代化继承。“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仍是今天乃至未来教学的关键策略。
她认为,未来教育将是被人工智能重塑的现代教育。技术所营造“全龄、全域”的终身学习系统,将处处时时可见,学习一生、研究一生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她进一步强调孩子们在与书本对话、与现实对话、与同伴对话等基础上,可以轻而易举与“古人先贤”对话,对“历史”对话,见证历史,见证过往。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做人做事的地方,成为“学而成人”的地方”反观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也是现代社会、未来教育的根基和灵魂。
03
一校一特色!为传统文化赋能未来教育,
提供可落地、可借鉴的操作方案
2023年,海淀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开展“一校一特色”建设,探索未来教育的新样本。
活动中,海淀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四所学校的校长,结合各自办学定位与学生特点,分享了通过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发展的具体实践,既有理念创新,更有可落地、可借鉴的操作方案,形成了 “一校一特色” 的学校发展经验。
海淀区教科院中法未来实验学校孙继刚校长认为,学生独特性客观存在,教育需摒弃批量培养传统模式,践行精耕细作式个性化培育。未来的学校教育应多维度构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生态,可通过丰富课程、创新教学、优化师资与空间、借助智能工具,及打破校园与社会界限实现。同时需妥善处理两组关系:既要坚守教育本质、遵循规律等 “根本之正”,又要推进教育创新;还要兼顾育人任务与国家标准,在夯实学生共性基础上激发个性潜能,助力学生从 “达标者” 成长为有创新能力的 “创造者”。
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校长丁刚的发言,聚焦学习空间创新对学生成长的助力作用。他主张从儿童视角出发,打造兼具实用性与教育价值的多元融合绿色空间,将课程理念深度融入空间打造过程;学校通过改造科技楼、在教学场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出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科技碰撞、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主题学习空间。此外,他提出学习空间打造需关注校内外资源联动,推动家校社协同,将家庭学习空间建设、社区学习资源开发与家长智库参与有机结合,最终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校长王铁征认为,AI 时代知识获取愈发便捷,教育的核心应转向培养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育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未来教育创新为路径,她提出从 “环境、课程、关怀” 三方面革新育人模式,即打造传统与智能交融的校园空间,通过跨学科学习激活传统 IP 价值,以 “仁爱” 理念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同时依托专家引领、红十字实践及美育体育协同发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未来的学校教育,最终培育出有文化根基、综合能力与社会担当的未来人才。
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校长杨莹认为,AI 时代教育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提供 AI 无法复制的精神内核,避免人被技术工具化,核心是让文化 “活” 在未来,为此她提出四路径推进:锚定精神坐标,借家国情怀与生活细节帮学生建立文化信仰;构建沉浸式学习生态,通过跨学科教学与课外实践让文化可感;用科技赋能,借数字资源、技术互动与创作打破时空限制;培养创新素养,推动传统与校园生活、未来趋势结合,最终让学生从文化学习者成长为未来创造者,助力文化传承。
04
学校即文化,未来即文化!
让中华文化理念在未来教育场域中
获得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冷卫国在学术报告环节指出,智能时代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倒逼教育改革成为当下必然趋势。科技为教育赋能的同时,更需警惕技术中心化倾向,避免让工具理性遮蔽教育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修己达人” 的教育价值导向,在此时愈发凸显其现实意义。中国自古是诗的国度,重视诗教是刻入文化基因的传统,诗歌既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更兼具滋养心灵的教育功能。跨越千年的诗篇始终传递着人间温情、亲子亲情与育人智慧。展望未来,诗歌教育必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培养兼具中国文化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公民,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东娇教授在点评环节着重强调,当代学校管理在科学、民主、规范、高效、审美五种价值取向上成果突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则呈现智慧平台、智慧校园、智慧管理、智慧课堂四种形态。面向未来,学校管理将迎来科学主义、人本主义、高阶审美主义三条路线汇聚的趋势,育人方式与空间结构需随之优化;而人工智能在智慧时代的三种应用形式 —— 技术性应用、多用于课堂的辅助性知识、多用于管理的功能性替代需重点关注。
本次 2025 年敬德书院秋季会讲,以 “传统文化滋养未来教育” 为核心,突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会讲所形成的一系列共识,为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促进学校建设和育人创新提供了支持。正如吴颖惠院长在报告中所说:“尽管未来教育形态会发生根本上变化,但‘仁者爱人’‘修己达人’‘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的文化思想不会受到丝毫动摇,反而会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追求目标。” 未来,海淀教育将继续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在传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培养既有文化根基又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