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控股拟豪掷千亿港元,私有化市值近3000亿,香港银行业变天?

发布时间:2025-10-11 14:53  浏览量:1

2025年10月9号早上,恒生银行和它的母公司汇丰控股一起发了个公告,直接炸了香港金融圈,汇丰要把恒生银行私有化,以后恒生就不在股市上交易了,给出的价格是每股155港元现金。

当天上午市场反应特别直接,恒生银行股价一下涨了不少,中午收盘到了150.3港元,离私有化价格就差一点;可汇丰控股那边却跌了,收盘103.7港元。

这一涨一跌看着挺矛盾,但仔细琢磨琢磨,背后的门道其实挺清楚。

这次私有化,汇丰要花的钱可不少。

公开数据显示,汇丰亚太和它的一致行动人本来就持有恒生63%多的股份,剩下要收的股份大概6.84亿股,算下来总金额得有1060亿港元。

这么大一笔现金砸出去,汇丰也扛不住,直接说未来三个季度不回购自己的股份了,得先把资本充足率拉回到目标范围里。

本来想简单看看价格合不合理,后来发现这里面还有溢价。

对比公告前一天恒生的收盘价,这次155港元的价格溢价了30%多,而且按今年6月底的数算,市净率也到了1.8倍,可香港同类银行的市净率中位数才0.4倍。

为啥这么贵?有业内人说,主要是内地在香港上市的银行估值太低,拉低了整体水平,显得恒生这次私有化定价高了。

还有个点挺重要,公告里说恒生虽然被私有化,但还是会保留独立的银行牌照,品牌、分行网络这些也不变,客户的账户和客户经理都跟以前一样。

这步棋挺关键,恒生在香港扎根快百年了,不少本地人都认这个牌子,要是真把品牌撤了,客户流失肯定少不了。

讲完交易本身,咱得琢磨琢磨,汇丰为啥愿意砸这么多钱干这事?毕竟它自己上半年业绩也不算好,收入和净利润都跌了不少,还因为精简架构花了不少遣散费。

先看恒生这边,今年上半年的业绩确实有点难看。

营业总收入虽然涨了3%,但股东能分到的净利润跌了30%多,不良贷款比率也到了6.69%,光预期信贷损失就提了49亿港元。

业内都知道,这不良贷款里不少跟房地产行业有关,现在房地产行业压力大,恒生消化这些资产挺费劲。

个人觉得,对汇丰来说,接下恒生这个“包袱”虽然短期有压力,但长远看是为了改革。

这两年汇丰一直在搞内部改革,又是卖海外业务,又是调整部门,核心就是想提高效率、压缩成本。

恒生本来就是它持股超六成的子公司,之前还往恒生派了不少高管,现在彻底私有化,明显是想把两家的业务拧到一起。

就像光大证券的伍礼贤说的,这次私有化给的溢价不低,接近恒生近年股价高位,中小股东大概率愿意同意,也能缓解他们对资产质量的担心。

但对汇丰来说,麻烦也不少,花千亿现金、暂停回购,而且恒生的不良贷款以后要并到自己报表里,坏账率肯定会上升,这也是为啥汇丰股价当天会跌。

香港金管局对这事的态度也挺明确,说一直在跟两家银行沟通,会按程序审批,还提到汇丰这步是对香港的重大投资。

不过也有人有疑问,比如博大资本的温天纳就问,以后汇丰和恒生咋分工?毕竟现在恒生变成全资子公司了,会不会慢慢弱化恒生的品牌,网点要不要调整,这些都得看后续整合。

整体看下来,这次私有化不是汇丰一时冲动。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银行业是核心,汇丰想保住自己在香港的地位,整合恒生是必经之路。

短期看,汇丰要扛住资金和坏账的压力;但长期来说,两家银行要是能做好协同,比如共享客户资源、整合科技系统,说不定能省不少钱,效率也能提上去。

至于恒生这家快百年的本地银行,虽然不再上市,但只要品牌还在,能继续服务本地客户,就算换了一种存在方式,也还是香港银行业里的重要角色。

毕竟对老百姓来说,以后在地铁站约朋友,可能还是会说“在恒生柜员机旁边见”,这种习惯不是轻易能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