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投资、上市……智元资本棋局加速落子
发布时间:2025-10-11 18:16 浏览量:1
智元“上市”,又有新消息。
近日,仍在推进21亿“吞下”上纬新材的智元机器人(下称:智元),被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称,该公司正筹备明年三季度前在香港完成IPO,目标估值高达400–500亿港元。
据悉,智元已聘请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牵头负责其香港上市事宜。其中,摩根士丹利在近几周也加入了这一项目。该公司预计将发行其总股本15%-25%的股份。
参与此次IPO的其中一家投行,确认上述消息属实。对此,智元方面回应称:消息不实。
事实上,就在今年7月官宣收购上纬新材控制权后,即有消息称,智元赴港上市的目标不变。彼时,智元方面回应称,相关信息不实,暂无赴港上市明确计划。
两次被传上市,智元两次否认。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左手融资、右手投资的智元来说,其资本棋局远未到终局,正在加速落子。
21亿“吞下”532亿上市公司,再次强调3年内不会“借壳上市”作为一家新材料公司,上纬新材的业务和产品主要涉及风力发电领域。2024年,公司营收14.94亿元,同比增长6.73%;归母净利润8868.14万,同比增长25.01%。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7.84亿元,同比增长12.50%;归母净利润2990.04万元,同比下降32.91%。
今年7月,上纬新材发布的公告显示,智元方面将斥资21亿元,分两步收购公司69.99%股份。
第一步,通过这三份股份转让协议,智元最终将控制上纬新材29.99%股份。每股转让价格为7.78元/股,交易总价款为9.41亿元。
第二步,要约收购。以前述协议转让为前提,智元关联公司持股平台智元恒岳拟通过部分要约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增持上纬新材股份,拟要约收购股份数量约1.49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7.00%。按每股7.78元计算,收购价为11.61亿元。
所有交易完成后,智元恒岳与致远创新合计持有上纬新材66.99%股份。上纬新材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智元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上纬新材原股东,承诺放弃行使所持有上市公司全部股份的表决权。
今年9月,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要约收购”进入实操阶段。本次要约收购期限共计30个自然日,即2025年9月29日至2025年10月28日。智元方面已将2.32亿元存入指定银行账户,作为履约保证金。
此前,智元在《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披露,未来12个月内,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也不会对公司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等等。
对于智元拿下上纬新材控制权,市场普遍预期,上纬新材会成为智元未来的上市平台,进而跻身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即便如此,二级市场的热情却仍未平息。自7月9日复牌后,上纬新材连续斩获11个“20cm”涨停,刷新科创板连板纪录。停牌核查前一个交易日(9月25日),上纬新材又获“20cm”涨停,收盘价报132.1元/股,再次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达532.84亿元。
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在年初至9月25日收盘的这段时间里,上纬新材累计涨幅约1892%,在A股排名第一。
由于股价存在异常波动,上纬新材自今年9月26日开始停牌核查,直至10月13日复牌。
10月10日晚,智元及上纬新材发布停牌核查公告再次强调,截至目前,未来36个月内,智元方面不存在通过上市公司借壳上市的计划或安排。
与此同时,上述公告还对股价变动作出风险提示:“目前,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但近期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已严重脱离公司目前的基本面情况,公司股价存在随时快速下跌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上市”之余,左手融资右手投资,同步加速推进对于成立不到3年,仍处于亏损状态的智元,如何拿出收购上纬新材的21亿元?答案,或许是融资。毕竟,智元是不折不扣的资本宠儿。
2023年2月,顶着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联合创办寓意“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的智元。次月,高瓴创投便携手奇绩创坛抛来橄榄枝;随后4月,更是在月初与月底各融一次,新增BV百度风投、经纬创投、鼎晖投资、高榕资本等为股东。
上述融资过后,有消息称智元市场估值达十几亿美元,这意味着不到半年就直接跻身“独角兽”行列。
整个2023年,成立不到1年,智元就完成了5轮融资。进入2024年,融资稍微放缓的智元,也低调完成了2轮融资。今年,智元则在具身智能愈发汹涌的热潮中,重新加速融资。
今年3月,智元完成由腾讯投资领投的新一轮融资,这也是腾讯投资在具身智能领域首次出手。目前,腾讯投资持有智元2.6264%股份。彼时,据知情人士消息,智元将以150亿元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接洽。
短短2个月后,上海国投官宣公司旗下基金领投智元,京东共同领投。本轮融资后,智元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赛道最大累计融资额纪录。
“吞下”上纬新材的过程中,智元也仍在推进融资进程:7月,正大机器人成为新投资方;8月,该公司获得LG电子与韩国未来资产集团的联合战略投资。
截至目前,成立不到3年的智元,已经完成11轮的融资,具体融资总额无法计算,估值同样无法估量。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腾讯、比亚迪、M31资本、蓝驰创投、中科创星、红杉中国、百度、京东、上汽、北汽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不差钱的智元,这才有能力“吞下”上纬新材。这笔买卖,对于智元而言,更是相当划算。按照后者最新532.84亿市值计算,智元方面持有的股票市值约356.95亿元。
而在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权前后,智元的对外投资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智元直接投资了20余家具身智能产业链上的创业公司,涵盖了机器人零部件、具身智能系统、仿生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2024年7月至今,智元对外投资标的包括:杭绍具身智能科技、境智具身、领智创新、智莱特机器人、硅基方舟、普智未来、智启未来科技、光谷东智、立智感知、安努智能、华智天成科技、玉树智能机器人、软通天擎机器人、无界智慧、数字华夏、灵初智能、星源智机器人、首形科技、灵猴机器人、富兴电机、千觉机器人、智鼎机器人……持股比例从0.3289%-30%不等。
以最近一次投资为例,今年9月,智元参与了星源智机器人2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后者成立于今年8月,由北京智源研究院孵化,致力于实现多模态空间智能,构建物理世界的通用具身大脑。
为了扶持早期创新力量,今年8月,智元官宣启动首个专注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创业加速计划——“智元A计划”。该计划旨在孵化50 + 高潜力早期项目,在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智元将为参与计划的伙伴提供技术支持、融资赋能、场景开放、创业孵化等丰富权益。
今年出货量目标“数千台”,加速商业化之外也在补短板将资源和资金用在产业链投资上,算得上是“物尽其用、财尽其力”,这一切与智元频频吸金“不差钱”不无关系,更与其量产下线破千的商业化加速发展关系密切。
开启创业短短半年多后的2023年8月18日,智元具身智能机器人“远征A1(RAISE A1)”就正式发布——身高175cm、体重55kg、最高步速可达7km/h、全身49个自由度、整机承重80kg、单臂最大负载5kg,不仅在形态上与人类相似,更在双足行走、智能任务、人机互动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发展至今,智元构建了机器人“本体+AI”全栈技术,其硬件产品包含远征、灵犀、精灵、绝尘4个系列,产品类别包含了交互服务机器人、柔性制造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等,形态上既有人形双足,也有底盘,甚至还有传统的非人形。
目前,智元已聚焦讲解接待、文娱商演、工业智造、物流分拣、安防巡检、商用清洁、数采训练、科研教育八大场景,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并实现多行业规模化应用。
早在2024年“商用元年”,智元仅用4个月便实现,量产下线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今年3月,界面新闻消息称,智元合伙人、具身智能事业部总裁姚卯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今年机器人出货量计划保持在数千台,营收数将保持数倍规模增长。
另据投资了智元的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表示:“智元有大量的产业股东,比如比亚迪、上汽等,仅来自股东方的需求,可能就创造出几万台机器人的销量。”
不止资方助力,伴随研发和商业化的快速推进,智元得以更加轻松地展开与大丰实业、均胜集团、富林精工等上市公司的合作。而这,也将为其实现更高的“出货”目标助力良多。
以大丰实业为例,早在今年3月,该公司就曾发布相关公告,拟与智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专注于多模态交互系统研发与智能终端场景化应用。首期启动文娱旅体商场景研发,前者将于合资公司成立后一个季度内提供不低于1500万元意向采购订单用于场景研发。
今年下半年,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更是从千万级订单,向着亿元级订单加速落地。
就在10月9日,智元刚刚宣布与资方龙旗科技就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开展深度战略合作:龙旗科技下达数亿元金额的智元精灵G2机器人框架订单。智元方面称,此次合作共将部署近千台机器人,是目前国内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最大订单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智元也并非完美。具身智能大模型,就是智元相对薄弱的技术能力之一。“如果看估值,智元和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三家在具身赛道的第一梯队,但如果看模型能力,智元排不进第一梯队,它的demo(演示视频)表现出的泛化性很一般。”某资深具身智能投资人曾评价。
虽然早在2024年6月,智元就已决定研发机器人具身智能大模型。但这个时间点,已经落后于自变量机器人、穹彻智能等业务偏重具身智能模型的创业公司半年多时间。
不过好在今年3月,智元已经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它开创性地提出Vision-Language-Latent-Action (ViLLA) 架构,实现了可以利用人类视频学习,完成小样本快速泛化,降低了具身智能门槛,并成功部署到智元多款机器人本体。
在资本市场和商业落地上攻城略地的同时,未来,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生态布局,兼顾“软(大脑)”+“硬(本体)”的协同发展,将是智元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长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