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体制内何以成为剩女重灾区
发布时间:2025-10-16 02:23 浏览量:1
若干年前,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谁家闺女如果考上了编制,大家都会这样恭维几句,这下可好啦,工作也解决了,对象也不愁了。
可见,在人们眼里,体制内不仅是解决就业的铁饭碗,还是托底婚姻大事的压舱石。用现在的话叫,这把稳了。
可不知从何时起,关于体制内大龄剩女的话题越来越多。
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公务员,相貌平平,家境平平,还一直单着。就有传言说人家“啥也不挑了,再挑散集了”、“离异的也不嫌弃,是个男的就行”,越传越邪乎。
其实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体制内剩女多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有个做生意的弟弟最近相亲,一连好几个相亲对象都是体制内女生。
他的评价是年龄普遍不小了,年龄合适的到不了相亲市场上。偶有觉得合适的,对方又没看上他。
这些年没少和体制内的人打交道,觉得从综合素质上讲体制内女生还是有优势的。
毕竟经过了层层选拔,在学历、谈吐、应变能力这些方面是过关的。而且日常工作都是行使公权力,履行法定职责,身上会自带一股体制内干部特有的干练和成熟。
那为什么会剩下呢?我觉得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方面,鱼塘太小,鱼多饵少。体制内年轻干部比例不高,连续多年新入职人员中女生又明显比男生多。这就导致男生更加吃香,在体制内外都很有市场。特别是教育和卫生系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想要内部消化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体制内剩女多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观念。体制内的单位不管大小,都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这种特殊的身份会不自觉的让人产生一种优越感。虽然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它确实存在。很多时候,举手投足之间,一眼就能认出是体制内女生。
同时,体制内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气场强大、作风凌厉,多给人以独当一面、稳重可靠的感觉。女生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就很容易形成对理想男性的固化印象,分不清有些吸引人的特质是平台和身份赋予人的,而非人本身应该具备的。
所以,有的体制内女生会出现在相亲市场上照着画像找却怎么也找不到的问题。因为那种形象大都存在于体制内。
再者,能回小县城考公的大都是恋家听话的乖孩子,本身观念就比较传统,性格相对内敛,思想相对保守,社交方面不擅长,自由交往的成功率低。
而这代人的父母往往对体制内情有独钟,女儿即使不找体制内的对象,那也是要对标的。而且越是在小地方,男强女弱的婚配观念越重,男怕镇不住女,女怕嫁错郎,就这样宁缺毋滥耽误下的不在少数。
我觉得,既然在小县城扎了根,就要入乡随俗,找准自己的定位和需求。
小县城对体制内是高看一眼的,这是体制内女生的优势。同时也要明白,体制内的优势是稳定,但对人也是一种约束,比如不能创业经商、自由度受限。
防火防洪的时候,普通人是有权利规避风险的,但体制内不行。成为体制内人员的家人,就得随时做好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准备,这也是很多人所在意的。
只有正确看待这种特殊身份的优劣差异,才能用之所长、避之所短。既不要觉得奇货可居,也不要妄自菲薄。至于是男强女弱还是女强男弱,没那么重要。
择偶不妨试试体制内看人的标准,就是要用全局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因一时一事而下定论,看主流,看本质,看成长轨迹,看底层动机,看发展潜力,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