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英国国王的信,仅976字却尽显愚昧,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10-16 21:32  浏览量:1

在大英博物馆一个不怎么起眼的角落,就那么静静地躺着一封信,一封从很远的东方来的信。

这信是咱们中国乾隆皇帝写的,收信的人是那时候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全文就短短976个汉字,可字里行间那种“天朝上国”的派头,那种对世界大势完全不了解的劲儿,今天读起来还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又震撼又可惜。

这封信,你说它是外交文件吧,它更像是一道高高在上的圣旨,它不光关上了一扇中英平等交流的大门,也给几十年后咱们的屈辱史埋下了个引子。

这事儿得从1792年说起,那年,一支八百多人的庞大英国使团,领头的是个叫马戛尔尼的外交官,他们坐着当时最牛的“狮子号”战舰,浩浩荡荡地从朴茨茅斯港出发,开向那个神秘的东方帝国。

他们来的目的很直接,给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祝贺,顺便呢,想跟大清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多开几个通商口岸,好扭转英国在中国贸易里大把大把花银子的亏本买卖,为了显出诚意和“日不落帝国”的实力,马戛尔尼带了足足600多箱精心准备的礼物。

这些礼物,可不是一般的金银珠宝,而是代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高水平的科技玩意儿,里面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地球仪、航海模型,甚至还有一门配了最新技术的榴弹炮和一辆特漂亮的英式马车。

英国人当时挺天真的,以为这些凝聚了西方科学智慧的“国之重器”,能让东方皇帝开开眼,认识到跟英国平等交往有多重要,结果呢,他们真是想多了,在乾隆皇帝和整个清朝廷看来,这些玩意儿不过是“蛮夷”进贡的“奇技淫巧”罢了。

马戛尔尼的船队一到天津大沽口,一场关于国家面子的“礼仪之争”就开始了,清朝官员在使团的船上挂了条横幅,上面写着“英吉利贡使”,这“贡使”两个字,一下子就刺痛了马戛尔尼,他代表的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强国,又不是来朝贡的小弟,他立马就抗议,要求把“贡使”改成“使臣”,吵了半天,中方官员最后让步了,但这只是个开头,更大的别扭还在后头。

到了北京,清廷理所当然地要求马戛尔尼见乾隆皇帝的时候,得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这在清朝官员眼里,天经地义,谁见“天子”都得这样,可对马戛尔尼来说,这绝对不行,他明明白白地说,我只对上帝和我的国王下跪,我可以按照见英国国王的礼节,向乾隆皇帝单膝下跪,再亲吻皇帝的手。

这种“平等”的建议,在和珅这些朝廷大官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是对天朝威严的公开挑衅。

双方就这个磕头的问题,来来回回拉扯了好几天,清廷官员是软的硬的都来了,一会儿吓唬,一会儿又给好处,甚至威胁说要把他们全都赶出去,但马戛尔尼一步不让,他心里清楚,这双膝盖要是一跪下去,就等于承认英国是大清的附属国,他这次来的所有外交目标就全泡汤了。

最后,双方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搞了个不伦不类的折中方案,马戛尔尼用单膝下跪的礼节,见了乾隆皇帝,场面上看着还算和平,可大家心里的疙瘩已经结下了。

在见面的仪式上,马戛尔尼递上了乔治三世的国书,提出了几个核心要求,第一,咱们互派使节,在北京设个英国公使馆,第二,多开放宁波、舟山、天津这些港口做生意,第三,把舟山附近的一个小岛租给英国商人住、放货物,第四,在广州附近也划个地方给英国商人住,第五,英国货在中国内河运输的时候,税收上给点优惠。

这些要求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了,可乾隆皇帝听着,就跟听天书一样。

祝寿活动一结束,乾隆皇帝就给乔治三世下了一道长达976个字的“敕谕”,也就是现在摆在大英博物馆的那封信,信的开头,就给全文定了调子,“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咭利国王……”,他把乔治三世当成一个偏远小国跑来“向化输诚”的藩王,还夸奖他大老远来的“恭顺之诚”,这姿态,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平等对话。

信里最核心,也最能体现那种“无知”的,就是那句流传很广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明明白白地讲,大清什么都不缺,根本用不着你们英国的工业品,对马戛尔尼带来的那些先进科技产品,他轻描淡写地说是“新奇之物”,觉得除了看看好玩没啥大用。

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思想,让他完全看不见世界已经天翻地覆,也让他错过了一次了解西方、推动国家进步的绝佳机会。

接着,乾隆一条一条地把英国人的请求全给驳回了,在北京设公使馆,理由是“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觉得让个“外夷”常住京城,坏了规矩,多开通商口岸,他觉得广州一个就够了,没必要多此一举,至于割让岛屿,更是被他严厉拒绝,骂他们是“妄想”。

信的结尾,乾隆还不忘“告诫”乔治三世,要他“凛遵朕旨,约束汝国商人,共享太平之福”,不然出了事儿后果自负。

这封信,被马戛尔尼使团带回了英国,当它被翻译成英文,摆在乔治三世和英国议会面前时,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信里的每个字,都透着一种让人难以相信的傲慢和与世隔绝,英国人本来想用和平的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马戛尔尼在自己的回忆录里,留下了一句非常准的判断,“中华帝国是一艘破旧的巨舰,它之所以没有沉没,是因为幸运地没有遇到风暴,一旦有外力冲击,它将很快粉身碎骨”

历史最吊诡的地方就在于,乾隆皇帝这封本来想彰显“天朝威仪”的信,最后却成了证明他固步自封的铁证,他以“十全老人”自居,沉浸在康乾盛世的夕阳里,却一点没感觉到,一个全新的、由工业和贸易驱动的时代已经来了。

他亲手关上了与世界平等交流的大门,也让中国失去了最后一次主动融入世界、避免近代屈辱命运的机会,仅仅47年后,马戛尔尼的预言就不幸成真,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那艘破旧的巨舰,终于在风暴中开始散架了。

今天,我们再回头看这封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信,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灰尘,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老大帝国在历史转折点上的犹豫和错判,那976个汉字,既是乾隆皇帝个人眼界的局限,也是一个时代走向封闭和衰落的缩影,它无声地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曾经多辉煌,一旦失去了开放的胸怀和拥抱变化的勇气,最终都会被时代抛弃。

参考文献:

[英] 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访华日记》.

[美]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

佩雷菲特.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