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赛丨体测不该是季节性焦虑,而应是健康生活的年度检阅

发布时间:2025-10-17 10:22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王润桐

秋风一起,体测季又来了。近日,各大高校陆续启动体质测试,社交媒体上顿时充满了大学生们的“哀嚎”声。年复一年,关于体测的讨论总会在此时准时上演。

那么,大学生们究竟在“哀嚎”什么?说到底,是长期疏于锻炼的身体状况与必须达标的成绩要求之间的巨大落差。有人把体测视为不得不完成的“过关任务”,临测前才匆忙备战;有人坚持规律运动,体测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日常锻炼的检验;还有人因担心不及格而心生抗拒。这场年复一年的“季节性焦虑”,折射出的问题理应得到正视。

体测制度设立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曾连续多年下滑,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基础项目成绩持续走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体测作为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确实承担着唤醒健康意识、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使命。然而,当体测被异化为“为达标而达标”的应试任务,其育人初衷难免在执行过程中被消解。

细究当下体测困境,其根源在于多重矛盾的交织。首先是短期应试与长期健康的背离。不少学生临测前一个月才开始突击训练,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锻炼,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因动作不当导致运动损伤。更值得担忧的是,体测过后,一切照旧。这种为应付考试而运动的模式,与培养终身运动习惯的目标相去甚远。

更深层次看,体测焦虑背后实际上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结构性缺失。当体育课沦为“体测训练课”,当体育教学只盯着那几个考核指标时,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团队协作、意志磨炼、乐趣体验等功能就被大大弱化了。学生体会不到运动的快乐,只感受到达标的压力,自然会对体测产生抵触情绪。

而破解体测困境,需要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双重革新。首先,体测标准应当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不妨借鉴国外经验,引入“进步分”制度,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程度而非单纯的结果达标;同时,增加选测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让体测从“要我测”变为“我要测”。

其次,高校体育教学应回归育人本质。体育不应止于一年一次的测试,而应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组织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营造热爱运动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都比单纯的体测更能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当运动成为生活方式,体测自然不再是令人焦虑的负担。

再者,体测结果的应用也需更加理性,并引入更科学的奖惩机制,避免制造学生过度焦虑。体测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激励;不是筛选,而是促进。

体测不该是季节性的集体焦虑,而应是健康生活的年度检阅。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能在跑道上拿满分却不热爱跑步的“体测运动员”,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让体育锻炼成为陪伴学生终身的宝贵习惯。唯有如此,体测才能回归其设立初衷,真正成为提升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抓手。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改革体测制度,创新体育模式,让年轻人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增强体质、完善人格,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重任,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当体测季不再与焦虑划等号,当操场上随处可见自发锻炼的身影,我们的体育教育才真正走向了成熟。

(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

1509 人正在交流

#潮评别光吃瓜,输出高见;青评出击,不平就鸣。潮评大奖等你来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