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信号,经济大省出现镇街撤并潮,什么情况?
发布时间:2025-10-17 10:44 浏览量:1
镇街大规模合并潮来了?
9月以来, 广东汕尾、揭阳、肇庆 三地相继发布 镇街撤并 相关的征求意见稿或公告,引发广泛关注。
肇庆市封开县提出拟将 平凤镇、江川镇合并设立新平凤镇。
揭阳榕城区宣布 撤销中山街道和西马街道,合并设立进贤门街道。
汕尾市提出 拟撤销东洲街道, 将东洲街道湖东村并入 田墘街道, 东洲街道其余区域并入 遮浪街道。
这似乎有点 “逆城市化” 的味道了。
城市化是县城拼命升格变成城市, 街道、区,一格一格地往上爬, 挤进城里。
过去 20多年来 , 我国经历了多轮区划调整 , 从 “撤镇设街”、“撤县建市”到“撤县设区” 但 一直都是增量扩张思维 , 扩大城市版图 。 而如今 “撤街设镇”、“撤区设县”, 方向上反过来了。
其实在 2019年, 黑龙江省伊春市 就进行了被称为 “史上最大规模”的区划调整, 一下撤了 15个市辖区,改成4县4区,直接让11个区从地图上消失。 同时齐齐哈尔、伊春多个街道撤销,复设为镇。
不过,这是黑龙江,人口流失、萎缩严重的地区, “逆城市化”可以理解。而广东作为 人口第一大省和人口净流入第一大省, 也加入了镇街调整的行列,就有点出乎意料了。但其实省内的一些边缘地区,粤东、粤西、粤北那些地方,同样是户籍上的人本来就不多,而且很多人都到外面打工了, 常住人口数量均远小于户籍人口数量。
比如肇庆封开县的案例中, 江川镇 2024年户籍人口 1.25万人, 但常住人口只有 0.55万人。
再比如揭阳市榕城区, 中山街道 2024年户籍人口 2.5万人, 但常住人口只有 0.8万人。 西马街道2024年户籍人口 3.4万人, 常住人口只有 1.8万人。
当年,有些地方为了发展,设立了很多区和街道。 但现在人口撑不起来了, 维持那些城市的架子,成本太高, 财政也吃不消。 还不如变回镇或者县, 管理权限更独立,说不定还能更灵活地找到出路。
这不仅是广东的独有现象。 从南方的福建到中部的河南、重庆等地, 行政区划调整浪潮正在全国蔓延。
“撤镇设街” 是不是就意味着 政府权力收缩, “铁饭碗”不保呢? 其实不能这样片面的理解,镇街撤并是让行政区划的设置 更加匹配实际的人口分布和经济状况, 对整个区域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广东早在 2001至2006年间进行的大规模乡镇撤并,就已培育出一批经济强镇。 佛山市南海区的狮山镇就是典型案例。 该镇在 2005年1月由原狮山街道、小塘镇、松岗镇、官窑镇合并而成。后来又通过多轮合并,狮山镇有效整合土地与空间资源,2017年该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 “千亿大镇”。
行政区划调整的核心是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治理效能提升, “建镇扩权”促发展 才是主要目的。
在肇庆封开县,平凤、江川两镇合并可以 解决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因为平凤镇工业企业近年受到建设用地指标制约,难以进一步扩大规模。
而对于揭阳古城来说,中山街道和西马街道两个街道均在揭阳古城范围内,变更之后有利于 统一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 这样才能推进 古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汕尾的情况比较复杂。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此前田墘街道地处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北部,遮浪街道地处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南部,东洲街道则地处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中部。 此次将东洲街道一分为二,也是从红海湾经济开发区角度考量。
根据 今年 9月初汕尾市发布的 《汕尾市城区部分行政区划变更方案(征求意见稿)》,在临港产业方面,当地布局的 “汕尾新港区临港产业园” 覆盖东洲、遮浪。东洲已落户或在建的 中储粮、天润等项目多集中于红海湾发电厂附近, 遮浪已落户的项目多集中于 红海湾发电厂对岸的施公寮半岛。 在行政区划调整之后, 更利于两个街道整合资源。
行政区划不仅是地图上的线条,它如同 城市运行的 “骨架” ,是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性制度工具。 而 行政区划调整始终是 推动区域发展、适应经济变迁的重要引擎 , 更是 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所以,镇街撤并潮的背后,是 尊重城市规律,从 “规模扩张”步入“质量提升” 新型城镇化阶段的必然选择。
如今,已不存在单向的 ”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而是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进行的 城市发展优化。